少林功夫是花拳繡腿?和尚抗日,既然不聽佛法,那貧僧也略懂拳法

僧兵抗倭

    說道中國宗教界,中國傳統的佛道兩教在維護中國統一、抗擊外國侵略時期都展現了極大的愛國熱情和為國為民的胸懷。宗教修行講究平心靜氣、心無雜陳,戰陣士兵則講究攻略殺伐,兩種職業看似對立,但在中國,在拯救黎民蒼生、抵禦民族危難面前,和平的宗教和武力的士兵默契地結合了。由出世宗教而入世為兵,以佛教最為著名。在近代日本侵華大背景下,無數以天下蒼生為懷的大師們紛紛下山,參加抗日戰爭,幫助抗日軍隊。但為人所鮮知的是,早在明代嘉靖時期,佛教僧兵就已經投入到東南抗倭戰爭中,他們同明軍一起,抗擊侵略,並取得了極好的戰績。

一、為國為民才是大慈悲

    佛教,並非中國土生宗教,大致在東漢明帝時期(公元初),佛教自中亞傳入中國,在中國本土紮根,並不斷中國化。至明代時,佛教已經完全融入中華文化,成為中國的宗教。而和佛教相伴而來的就是佛教強身健體的秘籍,所謂「禪以武顯,禪武合一」,就是如此。

少林僧人

今天,佛教武術因武俠小說的流行而被不斷神話,但這並非空穴來風。佛教展現武力最早的故事就是「十三棍僧救唐王」。該故事來源是少林寺的三個碑文——《唐太宗賜少林寺教書》、《皇唐嵩岳少林寺碑》、《少林寺牒》,故事大致是說,隋末天下大亂,少林寺武僧曇宗等人幫助李世民奪取天下,抗擊王世充。明朝的《少林棍法闡宗》在講述少林武學淵源的時候,也提到了十三棍僧助唐王的事,故事是說曇宗擒獲了王世充的侄子,將他獻給李世民,「太宗(李世民)嘉其義烈,拜曇宗為大將」。二者都沒有提到少林寺救李世民命的場景,可見隋末的確有少林僧兵出世,幫助唐軍,但沒誇張到直接救李世民命的地步。顧炎武也認定僧兵即產生於隋末唐初,「此少林僧兵所起」。這也反映了在大亂之世,佛教界的態度——出世救民。

十三棍僧救唐王

宋代,僧兵甚至直接被編入正規軍。靖康之難前後,金軍兩路南下,一路攻陝西,陝西宣撫使樊致虛就招募僧人趙宗印擔任宣撫司的參議,趙宗印手下有兩隊僧兵,一號尊勝隊,一號凈勝隊,他們在陝西和宋軍一起抗擊金軍侵略。

二、嘉靖倭患和僧兵出山

宋代以後,僧兵開始銷聲匿跡,直到嘉靖時期復燃。

1523年,發生了爭貢之役,來寧波上貢的倭人因船隻入港先後問題發生爭執,隨後械鬥,殺紅了眼的倭人獸性大發,百餘名倭人從寧波一路燒殺到紹興,如入無人之境,數千明軍竟然望風潰敗。倭人看到了東南明軍的虛弱,又逢日本處於村長械鬥的「戰國」時期,戰敗的武士淪為浪人,為了財富他們開始來華掠奪,再加上東南沿海走私商的招攬,自此東南倭患日益嚴重。

倭寇屠城

1552年4月起,倭寇全面侵浙。4月初,倭寇破仙游,明軍百戶戰死,仙游被屠城,其後倭寇擄掠溫州,破台州,屠黃岩,明軍皆敗,「東南震動」。

1553年,戚繼光在張居正的支持下,任登萊指揮僉事,管理山東備倭事宜,戚繼光終於嶄露頭角,明朝的抗倭戰爭才算步入正軌。也是在這一年,歷史上再次有了僧兵的記載。

戚繼光

這年2月,發生了杭州之戰,倭寇大舉進攻杭州。鄭若曾的《僧兵首捷記》說,浙江巡撫閉城不戰,南京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萬表招募了200名僧兵救援杭州,杭州三司(都指揮使、布政使、按察使)都嘲笑僧兵,懷疑他們的戰鬥力,還陰陽怪氣地賭酒要和僧兵比武,「賭酒為試,席設於涌金門」。萬表邀請武僧孤舟赴宴,一看和尚來了,三司的人不講武德,來騙、來偷襲,八個人上來偷襲一個老和尚。「八教師從傍躍出,各持棍亂擊孤舟。孤舟一無所備, 以偏衫袖卻棍, 一棍為袖所裹,信手奪之,反擊八人,八人應棍而倒」,八人反被擊敗,這下子三司的人才相信佛教武術不是花架子。此後僧兵40人前往進攻倭寇,「大破倭寇」。這是自抗倭以來,第一次有僧兵參戰,僧兵一戰成名。

三、驚為神兵

1553年4月,浙江都指揮使吳懋宣率僧兵追擊倭寇,爆發了赭山之戰,但此戰戰敗。《西湖二集·胡少保(胡宗憲)平倭戰功》說明軍「盡被殺死」,慘敗,其後倭寇趁勢攻佔了昌國,擄掠屠城。

同年6月9日,僧兵發現百餘名倭寇駐紮在松江府翁家港,隨即爆發了翁家港之戰。《僧兵首捷記》說臨近倭寇營地後,明軍分兵,其中僧兵天員率25名僧兵先慢慢摸到倭寇營地附近,僧兵月空則率其餘僧兵和明軍「排陣於後」。此時的僧兵以靛青塗面,類似後代特種兵以迷彩顏料塗面。

少林僧兵

後來天員見倭寇似有警覺,馬上率兵衝殺。倭寇被突襲,馬上分散財物,以迷惑明軍。但僧兵沒上當,「眾騎不敢有所取」。

當營地遭遇戰爆發,殿後的月空馬上布置陣型,「橫列陣為長蛇之形」,僧兵在前,明軍在後,相距百步,在前的僧兵多人一組組成戰鬥隊形,以弓箭為遠程殺傷,以長矛防突刺,以短兵器防近身,已經有了戚繼光鴛鴦陣的影子。「兩人持長,夾一鉤槍手於其內,稍退一歩。鉤槍之傍,長槍之後,鐵棍砍刀相間而列,弓弩火器左右參錯」,隨後倭寇沖向僧兵陣列。雙方一近身,僧兵無極呼「伽藍三聲」,然後大喊「殺、殺」。此戰殲滅了大半倭寇,這是自4月明軍連敗37戰之後的首次勝利,但僧兵也有21人殉國。此戰打出了大明僧兵的赫赫威名。此後每當僧兵出戰,「約以靛青塗面。賊見青臉紅布蒙頭,疑為神兵, 膽已褫落」。

陣亡的僧兵

翁家港之後,逃散的倭寇在6月14日向嘉興白沙灘的倭寇營地集結。僧兵聽聞之後馬上向嘉興進發。16日,僧兵趕到,爆發了白沙灘之戰,此戰採用火攻,總共殺死倭寇40餘人,《僧兵首捷記》說此戰僧兵傷亡4人,「凡翁家港逃賊及老營之賊,至是剿滅無遺矣」。

四、多次大戰

1554—1555年,接連爆發了三次大戰。

1554年,倭寇入吳淞江,和官軍在黃埔大戰,官軍戰敗;隨後倭寇圍攻崇明,倭寇敗走。此後80名僧兵來援,尾隨倭寇至葉榭鎮、馬家浜,雙方交戰,僧兵斬獲頗多。然後僧兵持續追擊,在五里橋、習家墳連敗倭寇,倭寇遂撤離松江一帶。

少林僧兵

1555年,爆發了六里橋之戰,倭寇攻陷浙江崇德,擄掠民船500餘艘,至六里橋遭到明軍伏擊。但負責伏擊的僧兵過於急躁,致使明軍的伏擊戰打的並不順利,「兵泄其機,沙兵被害及溺死者甚眾」,此戰僅斬殺倭寇35人,迫使倭寇放棄掠奪的錢財而已。

這一年10月,又爆發了巢門之戰,當時倭寇盤踞在陶宅鎮,浙直總督調集兵馬圍剿,僧兵作為哨兵在巢門和倭寇發生交戰,僧兵用鐵棍,一棍一個倭寇,「輪棍進破敵,遇者即仆,頃刻斃數倭」。見到僧兵強大的戰力,倭寇便用詭計,裝扮成明軍,跟在僧兵後面,打算和正面的倭寇前後夾擊僧兵,「僧兵不知,猶呼後兵接進,而倭刃已及身,遂大呼皇天而死者若干人」,此戰勝負不知,但僧兵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殭屍滿田間,見者無不流涕也……後僧兵骨官為立石塔」,自此以後就沒有了僧兵的記載。

倭寇佔領的城池

文史君說

僧兵出山,展現了中國宗教界的愛國熱情,和某些國有難必定亂的外國宗教不同,中國的宗教始終以國家為己任,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統一上始終是責任的承擔者。嘉靖時期抗倭,近代時期抗倭,都展現了佛教界的責任。僧兵出山也帶動了中國武術的發展,因為這些僧兵主要是南少林寺的弟子,經歷抗倭戰爭的實踐檢驗,佛教武術更上一層樓,胡宗憲就說「今之武藝,天下胥推少林」。此後據說流傳在浙江的民間武術金鎖拳、左手棍,就是從僧兵對倭戰爭中演化出來的武術。所以僧兵參戰也弘揚了少林武術,提高了少林名望。

參考文獻

鄭若曾:《江南經略》,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紀江建:《明朝抗倭二百年》,華文出版社,2006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