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中國,是我這輩子想做的最後一件事」90歲的日本老人牽掛什麼?

「來中國,是我這輩子想做的最後一件事。」6月初,90歲的日中文化交流協會事務局前局長佐藤純子來到上海,見到了上海友協為她聯繫的多位中國故交。在巴金故居,工作人員送上為她特製的小冊子,內有巴老日記中提及她的選段,以及與她的多張合影。

上海方面的真誠接待,讓這位來華90多次、一生推動日中友好的老人很感動,也感染著她身邊的日本年輕人。今年以來,已有50多批次海外友人、友好團體、青年代表團到訪上海。與去年相比,團組規模更大,國別分布更廣。

不忘老朋友,結交新朋友,交好小朋友,推動海外友華力量薪火相傳。上海友協注重「小而美」的民間交流,努力做到「真心交朋友,交真心朋友」,推動民間外交工作走深走實。

「要記住每個對我們好的中國人」

就在佐藤純子老人來滬之前,日本松山芭蕾舞團近百位青年演職人員到訪上海。市友協安排他們走進上海舞蹈學校上海芭蕾舞團及上海歌舞團,並邀請朱潔靜戚冰雪等青年演員與日本年輕人交流。

青年是築牢國與國友誼的生力軍,專業互動是青年交流有效渠道。「中日語言不同,但藝術語言相通,彼此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都可以心領神會。」市友協工作人員李稼澍注意到,上海之行中,松山芭蕾舞團總代表清水哲太郎反覆告訴年輕演員,「要記住每一個對我們好的中國人。」

75歲的團長森下洋子在與上海芭蕾舞團舞者交流時,穿上舞裙跳了一曲由團里創排的《天鵝湖》,現場掌聲雷動,上芭團長辛麗麗,上芭副團長、首席舞者吳虎生為她獻花。

習近平主席去年在美宣布,中方未來5年願邀請5萬名美國青少年來華交流學習。作為項目第一批來華美國中學生,今年1月,20多名馬斯卡廷中學「友誼傳承」研學團學生來滬交流訪問。3個月後,32名該校學生再次來到上海,上海為他們安排了游豫園朱家角及交流活動,而美國同學也完成了老師布置的作業——「至少交一位中國朋友」。

這樣的青少年交流還在繼續。7月上海市國際青少年互動友誼營中,外國孩子將走入普通市民家中,感受真實上海生活。今年是中國與阿聯酋建交40周年,首次將有5位阿聯酋中文學校學生來滬參加。

如今,外國青年團組訪滬有個明顯變化,他們不只想看高樓大廈,更希望了解城市發展背後的邏輯。於是上海在為他們揭秘「中國之治」與「中國之制」——

美國芝加哥大學哈里斯公共政策學院青年學生代表團一行走進上海市人大參觀,Wagar Abbas 在互動環節提問。

今年4月,新加坡公務員研修班學員先後參訪古北市民中心與市政協,與多位政協委員交流如何通過協商民主解決民生難題;6月14日,美國17所高校的30名學生走入市人大常委會會議廳,與市人大領導展開對話。「上海如何吸引全球人才,如何進行城市管理,如何應對氣候變暖,我的疑問在這裡有了答案。」美國大學生克什加沙很滿意。

「雙邊交流,可以撥雲見日」

開埠以來的歷史積澱加上改革開放後的城市發展,讓上海涉外資源量多質優,各類涉外主體多元活躍。如今,上海正積極推動中外民間交流,努力實現以民促官、服務大局

4月14日,6位印度友人來滬「重走泰戈爾之路」。市友協安排他們走訪泰戈爾到過的匯山碼頭四明邨,並為泰戈爾銅像獻花。讓印度朋友驚喜的是,上海準備的花束由野菊花茉莉花、紫色鈴蘭芍藥組成,這正是大文豪詩中描述的花朵。「兩國是親愛的兄弟,需要有雙邊的交流,這樣可以撥雲見日,春暖花開。」泰戈爾大學原副校長薩比亞薩奇說。

市友協提供。

幾天之後,帶著大熊貓將落戶當地的好消息,舊金山市長布里德來到上海野生動物園熊貓館。之前她在北京簽訂相關協議,但由於行程緊湊,沒能得見熊貓真容。為此,上海方面特地安排她與大熊貓來次近距離接觸。5月20日,她在舊金山告訴到訪的上海市領導,願以更深入合作迎接兩市結好45周年。

與此同時,上海也正積極「走出去」。近期,市友協工作人員吳飛關注一批海運前往澳大利亞珀斯圖書,之後會送入西澳澳中友協中文圖書館,「主要是介紹中國文化、文學、旅遊等,從2021年迄今共計1743冊。當地朋友也可以遠程進入上海圖書館,查閱資料」。按照「上海之窗」項目,不久後另一批書籍將「落戶」東非最大圖書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Abrehot圖書館,為海外朋友提供更多了解中國途徑。

運往西澳澳中友協中文圖書館圖書。市友協提供。

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Abrehot圖書館。市友協提供。

在「海外朋友圈」不斷升溫同時,上海正讓「身邊人」感到溫暖。今年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4月13日,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組織老泰學生相聚一堂,共慶是傳統新年「宋干節」,暢談高鐵技術對本國帶來的變化。4月20日,20多位在滬新加坡友人來到非遺影像公共體驗基地。經過砂紙多次拋光,中國新加坡商會(上海)委員黃麗娟打磨出亮麗漆珠。「漆藝承載我們文化的共同記憶,也期待新中友誼像漆器一樣長長久久」。

民間交流正在開花結果

民間交往從不只是外國友人簡單走訪。在交流、交友過程中,上海搭建合作平台,一些項目正醞釀、在推進。

繼去年10月來滬後,今年3月德中友好協會主席拉莫-拉特再次來到上海,期間體驗了無人駕駛技術、與中方討論了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合作。「同一家上海園區,她會反覆前去考察,了解硬體與政策,希望把更多德國小微企業引入上海。」市友協工作人員王嘉洋說。

市友協提供。

這樣的民間交流正在開花結果。5月29日,中日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交流會在浦東金橋舉行,市友協、浦東新區與日方一起搭建平台,聚焦技術研發創新、汽車數據安全管理等內容,兩國車企現場進行對接。這樣交流平台近年來從沒停止,中日城市更新與工業遺產活化利用論壇、中日氫能產業交流會、中日康養產業合作論壇……活動給雙方企業了解彼此,帶來更多合作商機。

更多的時候,外籍人士在默默為上海發展貢獻力量。今年以來,100多位在滬工作的外籍人士成為了「國際體驗官」,查找身邊的小微堵點。入住酒店難、景點購票難、看病就醫難、銀行開戶難……一條條問題建議匯總起來,再傳遞給有關部門進而提出解決方案,中外合力營造對外籍人士更友好的生活環境。

「下一步,我們要充分發揮好民間外交在『大合唱』中的獨特作用,以外界聽得懂、聽得進、聽了信的方式,以我們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講好上海故事,增進各國民眾對上海的了解,更好服務上海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開放。」市友協負責人表示。

欄目主編:張駿 題圖來源:市友協

來源:作者:洪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