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動不動就辭官回鄉,沒有退休金的古人又是靠什麼來生活?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是李白對自己不向權貴低頭的高貴人格,展現出了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

朝廷官員也一樣,官場如戲,一場大夢,自古以來,歷代帝王將相,無不在這個舞台上盡展風采,上演一幕幕精彩絕倫的人生大戲。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致仕」被賦予了獨特的儀式感。一般致仕的年齡比現代要晚,大概70歲左右。

但也因人而異,如果身體又不舒服或是疾病,提前申請也是可以的,也是非常人性化了。

退休待遇如何

古人致仕習俗,格外淳樸有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致仕」被賦予了獨特的儀式感。

當官員年屆花甲,或是身體力衰,他們必須親自向朝廷提出申請,經過多番誠懇請求,才能獲得皇恩,名正言順地「還祿位於君」。

但也並不是一上書皇帝就會統一,他本人,也將在批准或挽留上做最後的一搏,如果是朝野素有遐邇的宿將,倘若稍一裁奪失當,都會遭致不少人的疏忽和質疑。

在審批官員退休這一項,皇帝必須慎重決定、必須審時度勢,斟酌再三,才能避免損及基業。

那問題就來了,這些官員退休後的待遇都是怎麼領的。其實在西漢前中期的沒有固定的待遇,只有高官退休後,皇帝根據自己對此人的看法決定俸祿的多少。

太守以上的官員可以領三分之一,同樣的,這職位之下就沒有任何待遇。但還有更高一級的,比如少量功勛功臣就可以領全俸祿

後來慢慢的從三分之一提升到了二分之一,雖然有所提高,但享受的待遇卻是沒什麼變化,在唐代,有功之臣可以領取全俸祿。

但六品以下的就沒有這樣優厚的待遇了,只能領4年的半俸,領完以後就要靠耕種或者出租一些農業,以此來謀生。

朝野上上下下,都在拭目以待這最後一路的走向,在皇權至上的時代,這簡直就是一場關於生死的權力遊戲。

別看只是退休,這一儀式不僅是權力中年的王者將自己收攏於家國的懷抱,也是他們對人生最後一次主動選擇。

歷經沉浮,官員告別是非場,回歸人生的第二春天

退休官員的生活

雖然告別權力舞台,但致仕官員的人生卻遠未終止,恰恰相反,他們正踏上了人生的另一個嶄新階段,雖然比不上華麗的官服,但還是別有一番風味在其中的。

有人歸隱園丘,在山林之間尋得心靈的寧靜,那裡青山環抱,溪水潺潺,不僅可以飽覽秀美的自然風光,更可以遣懷當年的憂慮焦躁

或是垂釣臨池,或是栽培奇花,在詩酒田園中慢慢體會人生的意蘊。

還有人乘興講學,傳道解惑,使年輕一代的求知之火越燃越旺

他們或是在書院中講解儒家經典,或是在學校里啟迪後生,循循善誘,桃李香自盈門戶。

這不僅傳承了文化的火種,也播撒下了求知的希望。

一些老臣更是心無旁騖,潛心研習自己的專業領域,並由此結出累累碩果。

他們或是撰寫巨著,或是進行田間實驗,在古為今用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為學術的發展添磚加瓦。

更有人對鄉里孺子牛施恩濟世,興利除弊。他們或是修繕水利,或是賑濟災民,用樸實的方式回報故鄉,也將浩然的正氣傳播開去。

這種德澤鄉里的精神,不啻是社稷人心的維繫。

雖然已然告別權力舞台,但這些老臣們在人生的下半場卻過得有聲有色。

他們各懷絕技,在平凡的田園生活中發揮餘熱,將自己的精神力量一一升華。這種勵志不渝的精神,正是傳統文化中最寶貴的一環。

餘音繞梁,人逾古稽

即便年過古稽,這些老臣們也未曾放棄對國家社稷的挂念。

他們雖已離開朝野,卻仍時刻關注著朝政的得失,並毫不吝嗇地提出自己的高見。

有的人對於朝廷頒布的一些政策存疑,便理直氣壯地上書爭辯,為民抱不平。

他們昭昭廉恥,即便言辭犀利也在所不惜,只為捍衛自己理想中的社稷太平,這種不畏權貴的精神,正是清流不竭的源頭活水。

還有人即便在家中閑居,也始終牢記著施恩濟世的使命,他們或是設置義倉以救貧困,或是修繕堤壩以防澇患。

儘管只是些舉手之勞,卻也足以溫暖民心,贏得百姓的愛戴。這種己任行怡的足音,久久地回蕩在鄉野之間。

有些人更是懷揣著「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的志向,在家中溫故知新。

他們或是潛心鑽研經書典籍,或是考訂史料著作,從中汲取豐富的養分,那種勤懇好學的精神,不啻是段園鶴氓,於平淡中透射智慧的光芒。

這些老臣們退休在家,卻也未嘗真正閑了下來。相反,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將餘熱釋放,將晚年的睿智播撒開來。

讓上下四野的芸芸眾生都能從中受益,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無疑是他們共同的寫照。

歸去歸去,天地依舊

歸去歸去,滄桑巨變之際,唯有大自然的天地依舊如故。

比如那些已然退休的老臣們,雖然離開了塵囂的朝野,卻依舊保持著不變的精神境界。

對他們而言,不論是上疏爭辯還是施恩濟世,都是源於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

這種對國家社稷的熱忱,早已融入他們的骨血之中,成為了一種無法拋卻的責任與擔當。

即使是年過古稽,心系官場的他們也要盡自己的一分力,推動國家的發展進步。

而溫故知新的學習態度,更是他們鍥而不捨追求的目標,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自古以來就很高,他們所肩負的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更是文化傳承的重大責任。

如果說有什麼是他們畢生追求的,那就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

老臣們雖已功高位重,但依舊保持謙遜低調的作風,時時刻刻謹守自己的本分,而不是汲汲於個人的成就與榮耀。

他們唯一在意的,就是國家民族的興旺發達,而對於個人得失卻渾然不理。

歸去歸去,天地依舊。這句詩意盎然的話語,道盡了老臣們對自然樸素的嚮往。

結語

退休之年,他們終於可以擺脫權力的束縛,回歸自然的本真,在山林之間尋得人生的真諦。

而他們嚴格自律、淡泊名利的精神,在這山水之間得到了最好的渲染和升華。

閱讀此文後,煩請您點贊評論+關注,方便您及時觀看最新內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動力,非常感謝!

信息來源:《人民論壇網》在2023年6月18日發布關於「讀史|古代官員多少歲退休?退休後都幹些啥?」的報道

羊城晚報》在2013年4月17日發布關於「讀史|古代官員多少歲退休?退休後都幹些啥?」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