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位是新中國開國上將,名氣卻並不大,這是為何?

1955年9月,新中國第一次授銜,當時評出的開國上將有55人,後來又單獨補授了兩位,一共57位。他們在革命年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不僅僅是戰功赫赫,更是個性鮮明。


像和尚將軍許世友,革命生涯戰功赫赫,抗戰期間更是打紅了膠東半邊天。有著「旋風司令」美譽的韓先楚,從白山黑水一路南下解放了海南島。號稱軍中「三楊」的楊得志、楊成武、楊勇無疑也是相當明亮耀眼。

李克農就算沒有上過戰場,但他負責隱蔽戰線,被譽為我黨特工之王,同樣名聲顯赫。

然而,還是有些將軍名氣似乎不是那麼大,儘管被授予上將軍銜,但給人的感覺實在是低調。

李濤


李濤1926年就入了黨,參加過秋收起義。他與那些戰鬥在一線的猛將所不同,他是我軍歷史上參謀、情報工作的傑出組織者。儘管曾長期擔任機關參謀,但李濤是帶過兵的。他曾擔任紅3軍第7師的政委,和師長陳伯鈞在反圍剿鬥爭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此後,他還擔任過紅九軍團政治部主任等職,是一名優秀的政工幹部。長征期間,李濤更是取代劉伯承,擔任軍委縱隊司令員。

之所以李濤後來不太出名,是因為他長期在後方工作,少了許多露臉的機會。抗戰期間,李濤曾做過統戰工作,回到延安後在軍委工作,歷任中共中央軍委後勤部經濟建設部部長、軍委秘書長、作戰部副部長兼第二局代理局長等重要職務。解放戰爭時期,李濤擔任軍委作戰部部長兼一局局長。

這期間,他經常參與重大的軍事決策和重要作戰方案的制定,給軍委提出過許多寶貴建議。他也曾被譽為中央軍委首長的「活字典」和「活地圖」。

那麼自然,他與那些常年戰鬥在一線的將軍相比少了很多拋頭露面的機會。

王平

王平出身於紅三軍團,是彭總的老部下。在紅軍時,他也當過27軍政委,和陝北紅軍代表賀晉年搭檔。


抗日戰爭時期,王平擔任過冀中軍區政委,參與開闢、建立、鞏固和發展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北嶽軍區司令員、察哈爾軍區司令員。

從他的經歷看,王平是典型的政工幹部。拋開功勞不談,政工幹部自然是不可能與那些常年指揮作戰的戰將相比的,自然故事也沒有他們的更多更豐富。

周桓

周桓在天津求學期間,開始參加進步活動,到湘鄂贛蘇區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加入中國共產黨。不過他的長處不是作戰打仗,而是做政治工作。


土地革命時期,周桓曾任軍委總政治部兼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秘書長、統戰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周桓曾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秘書長。解放戰爭時期,周桓曾任東北人民解放軍政治部副主任兼後勤部政委。

新中國建立以後,周桓出任東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而瀋陽軍區成立後,周桓是首任政委。

因為1959年的廬山會議,周桓被迫轉業到地方,出任中共遼寧省委書記處書記,主要負責主管文藝工作。儘管周桓將軍毫不氣餒,而是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工作中,但對他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傅鍾

傅鍾1921年冬入黨,比十大元帥十大將的黨齡都要早。他也曾在法國蘇聯留學,兩任中國共產黨旅歐總支部書記。


他長期從事政治工作,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圍攻、強渡嘉陵江等重要戰役和長征。在紅軍時期,他的資歷比大部分的上將都要深,職務非常突出,當過紅軍師政治委員、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

抗日戰爭中,傅鍾長期轉戰在太行山區,擔任過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以及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開始後,他仍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副主任,參與了領導解放戰爭中的總政治部工作。

不僅革命生涯,在新中國成立後,傅鍾仍長期擔任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長期參與領導全軍的政治思想特別是宣傳、文化方面的領導工作。

傅秋濤


傅秋濤是湖南平江人,曾參加平江農民撲城暴動。他長期戰鬥在湘鄂贛地區,曾參與領導湘鄂贛蘇區反「圍剿」,是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央紅軍長征後,他率領5000多人在湘鄂贛堅持鬥爭長達3年。

抗戰開始後,他率部被編入新四軍,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兼第1團團長,也是陳毅的副手。皖南事變中,他率部成功突圍,保存了有生力量。新四軍軍部重組後,傅秋濤擔任新四軍第7師副師長。

在解放戰爭時期,傅秋濤隨新四軍進入山東,擔任魯南黨委書記、魯南軍區政委、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兼第一副政委等職。儘管開始負責後勤和地方軍區工作,但貢獻不可謂不大。

唐亮

唐亮將軍參加革命的時間很早,1926年就擔任家鄉赤衛隊隊長了,後來參了軍也入了黨。他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鬥爭和長征,曾擔任師政治部主任一職。


抗戰一開始他只是一個旅政治部的組織科長,後來先後擔任過旅政委、軍區政治部主任等職。

解放戰爭期間,唐亮成為了第三野戰隊的政治部主任,被稱作三野的巨頭之一。

不過唐亮是政工幹部,再加上他的個性,本身就比較低調。而且,唐亮素有「軍中老實人」之稱,對於名利地位,始終看得很淡,始終謙遜自律,克己奉公,所以唐亮的名聲並不像其他的將領那麼響亮。

朱良才

朱良才參加過湘南起義,是井岡山上的老人了,他還是「朱毛」的第一任秘書,他革命生涯幾乎都是在做政工工作,曾在紅軍時期擔任過軍政治部主任。毛主席曾評價朱良才說:「軍事上過硬,政治上合格」,是「軍之良才」。


抗戰爆發後,朱良才擔任過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主任,在司令員聶榮臻的直接領導下,做軍區和部隊的政治工作。解放戰爭中,朱良才也在華北地區戰鬥,擔任過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

建國後他還是北京軍區的政委。然而因為身體因素的影響,朱良才主動要求退出領導崗位。

因為他退下來的時間早,又主要做的是政治工作,所以知名度在開國上將里不算高的。但是他的一篇文章,大部分人應該都讀過,就是《朱德的扁擔》,該文曾經出現在語文課本中。

楊至成


楊至成,是貴州侗族人,黃埔軍校五期畢業生,參加過南昌起義。此後,他跟隨朱德,陳毅參加了湘南起義,並上了井岡山。

他在土地革命時期,主要做的是軍隊的後勤保障工作,曾在反「會剿」作戰中,負責傷病員的管理工作,解決給養和醫藥供應。

他是紅軍的第一任大管家,開闢了第一個軍隊電訊系統,打通了第一條軍隊郵政通道,創辦了第一所後勤軍校,設計了紅軍第一身軍服

抗戰期間,楊至成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蘇聯留學,回到祖國後,已經是抗戰勝利後的事了。而回到東北後,楊至成歷任東北民主聯軍政委,東北野戰軍軍需部部長等職,同樣負責後勤保障。

楊至成與另外「三楊」相比,名頭沒有那麼大。

周純全


周純全是紅四方面軍出身,可論名氣和許世友等人差距還是很大的。其實,在當時周純全資歷以及職務還是非常厲害的,他擔紅過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甚至還曾是中央政治局委員。

然而,他曾因盲目篤信張國燾而犯下大錯。抗戰開始後,周純全離開了一線部隊,主要是做的教育工作,無形當中讓他變得非常低調。

抗戰勝利後,周純全調到了東北,開始負責後勤工作,後又成為第四野後勤部部長。在抗美援朝中,周純全任志願軍後勤部的政委,協助洪學智完成了後勤工作。

陳奇涵

陳奇涵曾在護國第二軍講武堂學習,參加了反袁鬥爭,他在土地革命時期名氣並不算小,他曾在黃埔軍校工作,擔任過教官,還隨部參加孫中山反對北洋軍閥的鬥爭。


入黨後,他參與領導了贛南起義和興國暴動,創建了贛南蘇區,被毛主席稱讚為「贛南農民運動的一面旗幟」。他也曾擔任過紅1軍團的軍團參謀長,資歷是很老的。

抗戰開始後,陳奇涵留在了大後方,主要在中央軍委工作,也兼任延安衛戍司令與防空司令。抗戰勝利後,陳奇涵調去了東北,不過主要在地方軍區工作,擔任過東北軍區參謀長。

新中國成立後,陳奇涵又擔任軍事法庭庭長,成為我國軍法戰線上的奠基人,也被稱為軍法上將。

其實軍隊授銜是綜合性的工作,名氣絕非評定的因素,而有些戰將帶領部隊打下的一次次勝利,可能會更加讓他們名聲在外。但也有的將領是從事後勤、政治工作,儘管也很重要,但畢竟不屬於拋頭露面的類型,他們往往是默默無聞,但功勞絕對是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