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政局動蕩的背後 是誰種下的「惡果」?

海地安全局勢近來持續惡化,從2月29日起,多個黑幫組織襲擊太子港的警察局、國際機場等公共設施,並要求總理亨利下台。3月11日晚,亨利宣布海地政府將在過渡總統委員會成立後辭職。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海地長期政局動蕩、民生凋敝?又是誰種下了這一「惡果」?

海地已持續多年動蕩

「通向太子港國際機場的寬闊道路呈現出後世界末日的死寂。以前曾是車輛川流不息和人群熙熙攘攘的地方,現在只有一縷縷黑煙從悶燃的垃圾堆里冒出來,散發出難聞的氣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網站18日報道了當前海地的混亂局勢。

2021年7月海地時任總統若弗內爾·莫伊茲遇刺身亡,政壇陷入混亂。亨利在莫伊茲遇刺後出任總理,承諾儘快舉行大選,但大選至今仍未舉行。在政局動蕩背景下,當地幫派勢力在對抗政府、控制民眾等方面變得更有組織,導致海地暴力犯罪高發,深陷政治、安全、發展、人道多重危機。

此次黑幫襲擊是海地近年來安全形勢呈螺旋式下降的縮影。據聯合國統計,僅太子港內就有約300個黑幫組織,2023年海地有約8400人死於黑幫暴力事件,比2022年增加一倍多。

實際上,多年來海地一直處於混亂之中。有分析稱,這與全盤照搬美國政治制度的海地長期受到美國的控制更是脫不了干係。

美前駐海地大使:這是我們種下的「惡果」

美國前駐海地大使詹姆斯·福利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哀嘆,海地當前糟糕的局勢與美國脫不了干係,他說,「這正是我們種下的惡果」。

1915年,美國悍然入侵海地,在海地實施嚴格軍事管制,直至1934年才結束。軍事管制期間,海地大量財富流入美國。

1971年到1986年,美國扶持的海地軍事獨裁者杜瓦利埃在任期間,美國農產品在幾乎沒有關稅的優待政策下肆意流入海地,徹底摧毀了海地原本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結構,使得數十萬農民淪為貧民,國家經濟衰敗越發加重。1990年底,海地產生了第一位民選總統,但做了不到9個月被軍人推翻。1994年,美國軍隊出兵海地。2004年,海地發生政變,時任總統阿里斯蒂德流亡海外。

「灰色地帶」網站創始人 麥克斯·布盧門塔爾: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在海地設立了訓練營,把反對派領導人集結起來聯合抵制海地選舉結果,試圖讓選舉顯得不合法,破壞海地的民主政治氛圍,為暴力破壞運動開了頭。時任總統阿里斯蒂德被趕下台。自那之後海地一直處於糟糕的狀態。

外媒:美式干預造成海地動蕩

比利時智庫「三大洲中心」學者弗雷德里克·托馬斯說,美國在海地支持「非常不受歡迎」的政治階層,且讓其打擊黑幫,這樣做「完全是自相矛盾」,因為美國支持的政治階層正是依賴黑幫勢力支持才得以存在。

法新社稱,海地長期以來充斥著從國外非法走私的槍支,其中美國是最主要的來源地。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23年的一份報告稱,「海地槍支和彈藥的主要來源地是美國,尤其是佛羅里達州」。

俄羅斯《消息報》認為,海地新一輪暴力是2021年7月時任莫伊茲總統遇刺事件的延續。這起謀殺案的多名罪犯,都曾在美國居住很長一段時間,並在那裡接受軍事訓練。

半島電視台稱,從20世紀初開始,海地一直受到美國的控制。美國在歷史上曾多次出兵佔領海地、扶持獨裁政府和發動軍事干預,這造成了海地政局長期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