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武臣,曾隨張耳陳余英勇攻略趙地,功勛卓越。然而,他在得意之際卻因為下屬的叛變而走上了一條不幸的道路。
這個轉折讓人不禁思考,一個英勇的將領為何最終走向覆滅?叛變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權謀和陰謀?
一、武臣受陳勝之託,開拓趙地
公元前209年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聚眾起義,高舉「張楚」旗號,自立為王,誓師滅秦。起義爆發後,各地豪傑響應,紛紛舉旗,蜂擁而起。陳勝為鞏固自身力量,決定率先佔領河北等地,建立起義根據地。
當時,張耳和陳余正在逃避秦朝通緝,聞聽起義爆發,二人便前往大澤投奔陳勝。張耳、陳餘二人熟知趙地地理形勢,曾在趙地活動多年,擁有一定人脈基礎。於是二人主動出謀劃策,建議陳勝派兵前去攻佔趙地。
陳勝本對張耳等心存疑慮。畢竟二人為秦所逼,不得不來投靠,難保無異心。但是,陳勝也明白趙地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鄭地、魏地先後失陷,趙地一旦被占,可切斷咸陽、河東的糧道,對起義軍具有重大意義。
陳勝權衡再三,終於同意了張耳的建議。他任命武臣為大將軍,率三千人馬,由張耳、陳余為左右校尉,一同前往攻取趙地。
此時趙地百姓剛剛經歷過秦朝殘暴統治,深受其害,一聽張楚起義軍來攻,無不大喜過望。武臣明察秋毫,迅速派人四處宣揚張楚之義舉,安撫百姓,取得民心。同時,又招攬趙地豪傑助陣,聲勢大振。
在張耳、陳余等人熟地取義的引導下,武臣所部順利攻佔趙地十餘座重要城池,秦軍大敗潰退。趙地豪傑見勢,爭相前來投奔。三個月時間,武臣麾下已聚集三萬之眾,勢如破竹。眾人推舉武臣為「武信君」,成為趙地實質上的主人。
佔領邯鄲後,張耳和陳余再次獻計,勸說武臣趁機自立為王,固定人心,以抗衡陳勝。此事武臣猶豫再三,終於決定接受建議,在眾將臣擁戴下,即趙王位。他亦以張耳、陳余為左右丞相,邵騷為上將軍,排兵布陣,架勢十分威風。自此,武臣在趙地已可謂擁兵自重,獨霸一方,再也不受陳勝節制。
二、自立為王,與陳勝矛盾激化
陳勝得知武臣自立為王的消息後,勃然大怒。他一度想誅殺武臣的族人,以儆效尤。左右諫臣蘇角、樊噲連忙進諫,現今天下紛亂,各路群雄並起,武臣自立實為第一。若貿然誅除,反而會令他心生死斗,刀刃相向。不如韜光養晦,暫時妥協。
陳勝仔細思量,覺其諫言有理。最終打消殺心,改為派人向武臣表示祝賀,同時要求其西調兵馬,配合張楚軍隊攻打咸陽。然而實際上,陳勝暗中扣押了武臣的家人,嚴加看管,生怕其再次謀反。
消息傳來,武臣大為光火。在張耳、陳余勸說下,他並未聽從陳勝的調兵命令,而是分兵四齣,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中以韓廣為大將,取燕地;以李良為大將,取常山;以張黶為大將,取上黨。意在建立一個足以抗衡張楚的新政權。
自此,武臣與陳勝的矛盾激化。兩人勢同水火,各自為陣,暗流涌動。武臣一心想要取替張楚,稱霸天下。
三、被俘獲釋,深諳人心
佔領燕地後,韓廣受燕人擁戴為燕王,獨立建國,不再聽命於武臣。武臣震怒,親率大軍北上征討,意圖將其生擒。不料中了韓廣的埋伏。武臣大軍潰敗,自己也被俘虜。燕國欲利用武臣要挾,迫使趙軍交出趙地大片土地。
張耳、陳余連續派出十多名使者前往燕國交涉,要求釋放武臣,結果全部被扣押殺害。二人萬分焦慮,一籌莫展之時,軍中一名跟隨多年的干雜事小卒主動請纓,自告奮勇地說可以替張耳出謀劃策,救出武臣。
在座眾將聞言哄然大笑,都認為這小卒只是在說大話自抬身價。之前派出的使臣雖個個口才出眾,也無一生還,區區一名小兵書,又豈能有什麼妙計?
這名小卒不以為忤,自信滿滿地徑直單槍匹馬進入了燕軍大營,要求面見燕將軍。眾人大吃一驚,也只得由得他去。
進見燕將後,小卒侃侃而談,奉上了一個天衣無縫的計策。他向燕將進讒言,說張耳、陳余早就虎視眈眈,覬覦武臣的王位。他們此次跟隨出征,也是想借韓廣之手除去武臣這個心腹大患。如今武臣被捕,正是他們奪權的大好良機。建議將軍立即將武臣處死。等他們父喪子嗣,必然內亂。那時趁機討伐,趙地可完全拿下。日後更可聯合,一舉消滅燕國。
燕將聽聞大喜,深以為然。最後果然同意釋放武臣,士兵也如約與武臣離開大營,平安歸來。此舉可謂深諳人性陰暗,順勢而為,機智果決。讓人刮目相看的同時,也讓人不禁打心底里感到一絲寒意。
四、兵變被殺,權力遊戲失敗
平定燕地之亂後,武臣命李良繼續西進,取太原之地,以牽制西線秦軍。李良率軍至石邑,被秦軍阻截,無法前進。
一位秦將冒充秦王使者,詐稱秦王有詔招撫。信中許以封賞,誘使李良叛變投降。李良本已經心懷叵測,得到詔書後更是雄心萌動。
此時武臣的姐姐剛從宴會歸來,醉態盡顯。李良前來回稟軍情,武臣姐姐並未認出,只是讓左右隨從應對幾句便過。李良頓時羞愧難當,心中憤憤。
有隨從見狀,當即挑唆李良:「天下英雄並起,武臣還不如你,居然任由婦人羞辱,不如殺了她泄憤!」李良猶豫片刻,終於下定狠心,追上武臣姐姐馬車,將其殺害。
此後更是兵發邯鄲,意圖一舉消滅武臣。邯鄲內無防備,武臣大敗而死。時間地點俱不明。武臣一生節節高升,終究不敵權力遊戲,失敗收場。
五、結語:名利場中取敗興亡
武臣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自立為王后,與陳勝矛盾公開化。在江湖爭霸的權力遊戲中,武臣政治手腕尚嫌稚嫩,無法團結人心,反被部下所害。稍一不慎,便招來李良的叛亂,身死異鄉。
歷史無法回頭,但武臣的教訓卻值得今人深思。名利場中,物換星移,幾輪伏筆,便能決定一個人王敗寇成。當在亂世苟求一時虛榮時,更需謹記「跨不過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