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被印記者質問,為何說西藏是中國的?總理一個比喻輕鬆反擊

1960年,周總理訪問印度的時候,印度與我國關於領土爭端的矛盾還未解決,我國與印度邊境摩擦也並未停止。

而英國作為曾經在全球範圍內耀武揚威、後來日漸衰落的殖民帝國,始終想要在印度與我國的邊境衝突上拉偏架。

這不僅涉及到國際局勢之類的問題,還由於英國一直想攛掇西藏搞出些事來,以便自己從中牟利。

因此,這一次周總理的訪印之旅,可以說是充滿了重重困難和陷阱。英國和印度都已經做好了準備,想要在外交上攻擊我國。

但周總理的外交水平之優秀是享譽國際的,面對印度和英國看不見的刀光劍影,周總理也見招拆招,一一巧妙的予以回應。

比如在記者發布會上,就有一名記者,當眾對周總理髮難。

這名記者很直接的問周總理,為什麼說西藏是中國的?

周總理自然是平靜的回答他,西藏自元代歷史中,就已經歸中國管轄,被劃入中國的領土範圍了。

但這名記者對這個回答卻很不滿意,又胡攪蠻纏道:幾百年的時間也太短了!

面對這名記者的挑釁發言,周總理只是微微一笑,就用一個比喻將記者說的啞口無言。

中印之間為什麼會爆發這樣的領土衝突?與英國有什麼關係?周總理又是如何回應記者的呢?

衝突之初

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中印之間其實有過一段比較友好的蜜月期。由於當時印度也是剛獨立不久,一方面自稱繼承了大英正統,對自己的實力有著盲目的自信,一方面又迫切的想要尋找盟友。

中國獨立後,印度第一時間對中國執行了友好政策。但在1949年年末就宣布承認了新中國,而且還在第2年4月,與中國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

後來中印兩國雖然偶爾有一些摩擦,但也大體上保持了友好。1953年的時候,印尼總理兼外長尼赫魯,還主動提出了商談中印關係的提議。

1954年4月,中國與印度的友好談判基本告一段落,兩國之間達成了通商和交通方面的協定,但是並沒有商議解決中印兩國在西藏的邊境線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已經埋藏在水面下,等待著有一天爆發出來。

1949年,伴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西藏地區的封建勢力和民國官員攪合在了一起,雙方都想要保住自己在西藏的無道統治,因此十分仇視新中國與解放軍。

而伴隨著一些英國帝國主義留下的、無恥的歷史遺留問題,印度對我國邊境的土地產生了垂涎之心。

當然,這一時期的中印關係正處於蜜月期,因此,印度對於西藏的土地相對克制,並且姿態十分道貌岸然,並沒有直接撕破臉皮。

當然,尼克魯之所以能夠保持克制,是因為他對印度自身有著一種奇妙的自信,認為中國早晚會將西藏的那一塊區域,對印度拱手奉上。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尼赫魯也對在印度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大加攛掇。

這個代表團之所以跑到了印度,就是想要以印度為跳板,勾結帝國主義勢力,陰謀分裂我國領土。

至於為什麼,明明想要勾結帝國主義,卻跑到了印度,當然是因為這個他們想要勾結的國家,正是當時國力強盛,誰也瞧不上的美國。

西藏表團想要直接聯繫美國有些困難,只能抵達印度後聯繫美國駐印大使。

但美國可能也沒有想到,印度與她也不算穿一條褲子,反而還有自己的小算盤。

在黨中央再三要求西藏代表團赴北京,商談和平解放西藏事宜的時候,尼赫魯卻再三阻攔西藏代表團回國,甚至暗示要給西藏地方勢力撐腰。

當然,作為剛剛獨立的國家,印度的這一手外交手段,就相當粗糙且粗暴。

相比之下,美國選用的那一套方案,就充滿了暗戳戳的陰險陷阱。

美國慫恿該代表團致信中央駐香港辦事機構,要求在香港相關事宜進行談判。

好在,我國政府敏銳地察覺到,這是美國想要慫恿西藏以另一種身份與政府談判,因此立即予以拒絕,並強調必須在北京。

原本在美國的再三催促下,西藏代表團都已經準備登上赴港的飛機了,卻被印度截了胡,堪稱一場各尋利益的內訌。

麥克馬洪線

印度之所以對中國的領土抱有如此大的貪婪與執念,歸根到底還要怪到英國的頭上。

19世紀,英國就從緬甸奪取了東喜馬拉雅山腳下的阿薩姆。此時,獲得了這一塊土地的,是英屬印度。

實際上,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中國與印度就西藏邊境線,一直沒有非常明確的劃分,但是一直以來都有你找習慣劃分的邊界,在後來與印度政府的談判中,印度也承認這一點。

但對於19世紀後半期的英國人來說,邊界?那是什麼?

英國人在殖民時期的向外擴張是不講道理的,他們並不會考慮哪一塊區域,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

在佔領喜馬拉雅山山腳下之後,英國很快又將目光對準了喜馬拉雅山南坡,並且將那裡的大片土地塗上了淡黃色。

這代表,在英國人眼裡,這一塊區域已經是板上釘釘的英國領土了。

但是英國也一直都沒有對這一片區域採取武力措施,而是總想通過外交施壓、合約詐騙等方式獲得。對於在殖民統治、殖民地制度上深耕多年的英國來說,在條約上搞點手腳,屬於是老本行了。

很快,老奸巨猾的英國侵略者,就抓住了一個絕妙的機會——民國政府成立。

民國政府成立以後,實際上是從未將西藏視作獨立領土的,在民國政府的臨時約法中,也規定了中華民國的領土,包含內外蒙古,西藏,青海等。

但是英國抓住這個機會,要求民國政府就西藏問題與英國重新訂約,並且說如果不簽這一系列條約,英國就不承認民國政府。

民國政府當時剛剛通過辛亥革命在國內實現改天換日,一時不敢得罪老牌帝國主義英國,但也堅決不承認分裂我國領土的舉措,並強調,英國稱中國政府無權干涉西藏,理由實在沒有根據。

後來,英國發現民國政府外交施壓失敗,竟然卑鄙無恥的想要在文書條款上搞詐騙。

在由英國牽頭的西拉姆會議上,英國未經告知,就將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標註在了中國的地圖上,準備在中國代表簽字後,宣布這道隨手畫的國境線的合法性。

但即使是這份包含隱藏陷阱的文書,我國政府也並未簽署。就連英國自己也在1915年承認西拉姆舉行的談判垮了。

這條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再被提起,誰也沒有想到,英國還會有更加卑鄙無恥的操作——他們竟然將這條根本就沒有生效的邊境線直接畫在了地圖裡,並且在未經中國同意的情況下,出版了該地圖。

印度會談

這條毫無道理並且極為滑稽的未生效邊界線,在新中國成立後,成為了印度覬覦中國領土的借口。

印度獨立以後,一直認為大英正統在自己,並且直接接手了英國留下的英屬印度所有的文件,在這堆故紙堆里翻出了「麥克馬洪線」。

50年代的時候,印度就為了與西藏地區的舊勢力勾連,圖謀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大片土地,多次阻止西藏代表團回國。

印度領導人尼赫魯甚至一直在不停的明示暗示周恩來總理,如果中國不肯將西藏的那一片土地交給印度,印度就會阻撓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當然,我國政府並沒有受這份威脅,並且嚴正回應,這兩件事情沒有任何關係,不應混為一談。

1959年,尼赫魯甚至直接致信周總理,重談所謂的麥克馬洪線,厚顏無恥的稱這是1913年中國政府承認的。

同年,我國與印度的邊界衝突問題逐漸加劇。

在這樣的背景下,1960年周總理訪問印度,尼赫魯在會面上做好了刁難周總理的準備,並且對周總理提出的邊界問題的合理訴求斷然拒絕。

果然,在記者會上,印度方面準備好的記者直接質問周總理,為什麼說西藏是中國的領土?

對於有些西方國家來說,這個問題可能並不好回答。但我國歷史悠久,記載也很完整。周總理從容的回答了他的問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一部分。

西藏作為中國的領土,上可以追溯到元朝,距今足足700年的歷史。

其實,判定一個地區是哪個國家的領土,除了有明確的國際條約之外,最重要的自然就是歷史。西藏地區在歷史上一直受我國政府統轄,自然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這名記者為了達成印度侵佔我國領土的目的,在這件事情上胡攪蠻纏,還說700年也不是很長,憑什麼作為土地歸屬的判斷標準?

對此周總理平靜的回擊了記者的發言——如果700年都不夠長,那美國的歷史比這還要短,僅僅以時長判斷領土歸屬,那美國豈不是沒有領土了。

印度記者哪裡敢接這個話,說美國的不是?連忙灰頭土臉的閉上了嘴。

蛋一個記者閉嘴了,又有其他記者咄咄逼人。

儘管周總理每次都能巧妙的予以回擊,但印度這樣的行為,實在是不符合友好的外交原則。很快,就由成毅大將就結束了這場舌戰。

陳毅直接表態稱,如果印方保持這樣的態度,那麼中國也會進行反擊。

自衛反擊戰

在針對印度的外交行動中,我國一直表現出了驚人的剋制,這不僅僅體現在這次訪問上。

1959年的時候,印度就多次在我國邊境與我國發生摩擦,我國領導人還曾開會討論這個問題。

由於印度多次在邊境上挑釁,在中印邊界的我國指戰員早就已經怒不可遏。但中央領導經過深思熟慮後,還是決定盡量避免摩擦,希望與印軍各自後撤20公里,保持隔離政策,避免邊界衝突。

這一行為,實際上是我國在對外政策上的剋制,希望盡量保持睦鄰友好,以免發生流血爭端。

是印度完全沒有理解到這一層,甚至將我軍的忍讓當做軟弱,不但不同意後退20公里,還在我軍後撤之後,繼續深入我國境內進行挑釁。

毛主席的指揮下,我國軍隊在我方的實際控制線內不開槍,不巡邏,不評判,不打獵,不打靶,不演戲,不爆破,甚至對來挑釁的印軍,也是先警告,再解除武裝,最後還要說服後發還武器,讓其離去。

面對印軍,我國的這種驚人的剋制,即使是在國際上也是令所有國家驚嘆的。

可惜,印度軍隊以及印度領導人尼赫魯,完全沒有意識到我國的剋制,繼續態度強硬,咄咄逼人。

1962年,印軍武裝入侵我國領土,一直將武裝勢力推進到了麥克馬洪線,甚至越過了麥克馬洪線,繼續深入我國境內。這就實在是太過分了。

同年10月18日,黨中央召開了會議,討論與印度的領土爭端問題。

毛主席表示,這些年我國用盡辦法,謀求中印邊界問題和平解決,但印度全然不領情,還在不斷挑釁,蓄意挑起武裝衝突。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反擊一下。

面對印度入侵我國的武裝部隊,毛主席還特地囑咐張國華:我們沒有同印度作戰的經驗,千萬不要麻痹大意,一定不要輕敵,要精心布置,打好這一仗。

當然,對印自衛反擊戰的結果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事實上,在第一階段我國打退了印軍之後,我們還曾提出三項和平建議,勸印度總理尼赫魯和平解決中印邊境衝突問題。

但可能是我國和平的提議給了尼赫魯新的自信,他又一次斷然拒絕。這次,他將印度精銳部隊和反華中將考爾送到前線。

三天後,印度精銳部隊被我軍擊潰,印度軍隊如同驚弓之鳥般四散潰逃。

印度覬覦我國領土的野心,就這樣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