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多月沒好好寫歷史人物了,寫一篇胡說吧

愚蠢是會傳染的,智慧亦是。

從傳承的角度來看,愚蠢和智慧沒有高下之別,他們都屬於後天導向,從所謂的原生家庭開始,之後不管無意影響還是有意塑造,本質都是在衝擊下一輩人的先天秉性。

國家地區、種族姓氏就像隨機抽號、出生的家庭和遭遇的經歷花樣萬千,然而這些並不是關鍵所在,縱觀諸多歷史人物的一生,充實且圓融的生命莫過於首尾相應。

這些人,是找回了自己天命的人。

天命,就像道和名那般玄妙,能給出定義的並不是恆道恆名,只能用殊途同歸來總結,智愚貧富貴賤只是世俗的稱謂,本質上沒有褒貶之分,根竅在於覺醒之後的迸發。

智子疑鄰、愚公移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些無限接近於道的道理,幾乎都在嘲諷世俗的稱謂,畢竟相對於人能看見的「有」,看不見的「無」更加浩瀚磅礴。

愚蠢有愚蠢的可愛,智慧有智慧的冰冷,在陰陽相隨里,大者宜為下,柔弱可以勝剛強,我們不能跳出後天導向,但要從後天導向里汲取營養,滋養自己的先天秉性。

一顆蓮子,靜靜地躺在污泥里,周圍淤臭里混合著養分,它努力發芽也不管未來會不會被收割,等到開枝散葉濯清漣而不妖,它也聽不懂什麼讚美妒忌,此生凋謝枯萎的時候,已然腳踩蓮藕而頭頂蓮蓬

一隻蜜蜂,從生到死在忙碌,釀蜜築巢嘆為觀止。

一條毒蛇,只是悠閑地太陽,身形扭曲見者可怖。

一頭野豬,在地里連吃帶拱,聽見震響轉頭就跑。

諸子百家,法道墨儒兵醫。

高山流水,坐觀滄海桑田。

桃李不言,卻又下自成蹊。

...

這一切,都是自然的組成部分。

就像有是無的一部分,世間只是自然的一部分,形而上的宇宙和造物過於玄妙,形而下的人和時間組成的世間,感覺像是一場漫長的進化,更像是一次次的揀選。

神權和王權共同織就的大網,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在不斷推進,從原始部落到奴隸封建再到資本共產,如同一個人從嬰兒長到了成年,誰也看不透未來會止於何處。

我們從教訓里吸取經驗,體制亦是。

不同之處在於,個體只能朝前走直到生命終結,群體卻能在進三退一之中往複,自然有春夏秋冬,群體有元亨利貞,震蕩的大節點永遠存在,哪一代個體趕上了,也只能說是趕上了。

整體來說,我們是幸運的一代人,不用擔心被抓去活祭,不用擔心終身為奴,不用背著磚頭修長城,不用拖家帶口衣冠南渡...,而能吹著暖氣在電腦上敲著字,頂多也就是被平台限流啥的。

回頭再看,那些被揀選的人可敬可畏!

他們的物質不豐富,環境也沒這般寬鬆,卻能夠躍出滾滾歷史長河,或多或少改變了河道走向,以有形的身體言行為載體,以無形的精神意識為燃料,鑄成一道道豐碑矗立兩岸。

在我們看來,一側河岸的豐碑是正的、善的、陽光的,另一側河岸的豐碑是邪的、惡的、陰柔的,然而這些特質彙集到具體人物身上時,往往顯得陰陽駁雜而功過兩分。

在自然看來,兩側的豐碑是配套成對的,既有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平衡,也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脈動,就像動植物受困於春生冬殺,人也受制於權錢名利,而這些也是向前推進的動力。

幸運的是,每隔三五百年的地點,會有座異常宏偉的豐碑,其上鑿刻的多半不是世俗功業,而是樸素且充滿靈力的思想義理,不但撫慰著進化過程中的震蕩,而且啟迪人心努力找回自己。

或許,所有豐碑的後面刻著一列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三四個月沒好好寫歷史人物了,這簡直打破六年以來的記錄,一是業餘愛好本身水平有限,二是受主業影響精力不夠了。

原本想從有到無提升一下,結果心性不夠搞的稀里嘩啦,「無」是一個無上的境界,去掉一周一篇的有形框架之後,連發個朋友圈都不會琢磨字句了。

土蜂蜜的回饋定下來了,今年做了些進山契,歡迎買過蜂蜜和思想交流的朋友來玩,秦嶺一白帶著大家進山裡轉轉,山村裡的吃住不需要費用,如今覆蓋的養蜂人家多了,除了貧困戶條件實在有限,已經定了幾處不錯的山裡人家。

沒有燈紅酒綠,沒有嘈雜喧囂,讓我們重溫內心缺失的自然寂靜...

最後,還是從虛無的大感慨回歸小現實吧,先天秉性也好,內心喜好也罷,能夠靠近這條路的人都是幸運兒,因為即便不能成功也能成就自己。

我們就像一隻小蜜蜂,從生到死都在忙忙碌碌,數以萬計的蜜蜂壽命極短,它們合力建造的蜂巢,好似世間的遺迹那般宏偉,然而這一切的最終目的,更像是物種繁衍的生生不息。

我們終究不是小蜜蜂,在勞動之外還有各種追求,不論是物質還是精神,只有通過樹立目標、堅持拼搏的路徑,才有機會體驗終有收穫的滋味,而這更像是生命的價值所在。

沒有高下褒貶之分,只有內心的充實喜悅。

王國維說過三種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大師選用三句宋詞作為路標,不但唯美而且讀完餘音繞梁,上高中時,語文老師講到此處,我這顆缺乏美感的腦袋也聽不懂真正含義。

後來,為了賣蜂蜜開始寫歷史人物,誤打誤撞也熬過了幾個階段,即便跑偏了也有點自己的心得,感覺跟金庸的武功招數倒有些契合。

第一段:斗轉星移,誰打過來的招式,都能左手倒右手的輸出。

第一段:吸星大法,誰的觀點都能吸,淺嘗輒止深受矛盾之苦。

第三段:易筋經,將腦海之中的諸多衝突融化吸收,百川歸海。

其實,自己總結的這三種段位,合起來僅僅是大師的第二境罷了,不似那般文雅卻更加實用些,虛與實,有和無,終究還是落了下乘。

我們是平凡的普通人,不管人前光彩還是晦暗,大多數時間都要面對自我,找回自我,做回自我,或許這就是作為普通人的專屬幸運。

夢想有朝一日,我們都能看到燈火闌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