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文章前,辛苦您點下「關注」,方便討論和分享。作者定會不負眾望,按時按量創作出更優質的內容。
文 |泰西太膩
編輯 |泰西太膩
前言
今天我們來盤點歷史上的四件大事,如果最後關頭運氣稍稍眷顧,結果可能天翻地覆,歷史軌跡也可能被改寫,可惜最後卻只差一步,這不禁感嘆命運的無常。
荊軻刺秦
戰國末期,群雄割據,各國形勢動蕩多變,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軍事實力遠超其他諸侯國,在秦王嬴政繼位後,進行了一系列周密部署,準備統一六國,相比之下,燕國實力較弱,太子丹深感秦國對燕國存亡構成重大威脅。
太子丹本是秦國人質,後逃回燕國,他目睹秦國強大,六國衰微的局面,萌生了刺殺秦王的念頭,希望扭轉局勢,他首先求教自己的老師鞠武,希望能出謀劃策,而鞠武思慮良久,也無妙計可出,無奈之下,鞠武推薦一位隱居山林的高人田光。
田光年事已高,不再涉足世事,便向太子丹舉薦自己的好友荊軻,荊軻是一位俠肝義膽的俠客,曾遊歷諸侯各國,交遊也廣泛,有很高的威名,太子丹得知後,十分高興,立即派人前往迎接。
太子丹對荊軻可謂是寄予了非常厚望,不僅派出使者前往迎接,還準備了豐厚的禮遇,當荊軻到達燕國後,太子丹也是親自接見招待。
之後沒多久,趙國也已經滅亡,這時秦軍也壓境了燕國,於是太子丹催促荊軻儘快行動,荊軻提出需要取得樊於期的人頭,以示對秦國的態度,這是刺殺的資格,樊於期本是秦國大將,後投奔燕國避難,太子丹不忍殺害,於是荊軻便設計誘導樊於期自刎。
在樊於期死後,荊軻又稱需要同伴才大有成功之望,太子丹急切盼望刺殺成功,多次催促之下,荊軻只得帶上名聲狂傲的秦舞陽出發。
荊軻冒充燕國使者,獻上了樊於期的人頭,聲稱願意獻上燕國地圖,表示燕國願意投降秦國,秦王政得知後,非常興奮立即就召開了朝會設宴接待,荊軻進殿呈上人頭,秦舞陽也呈上了謊稱的燕國地圖,正當秦王感動於地圖上的城池時,誰知地圖一展開,匕首突然躍然紙上!
這時,荊軻猛然出手,襲擊坐在上位的秦王,秦王的反應也很敏捷,他立刻就甩開了被抓的衣袖,倉皇逃離,當時在現場的諸臣們也來不及阻止防衛,隨後秦王就一直繞柱狂奔,荊軻在其身後一直緊追不放。
最後,秦王在臣僚們的提醒下,用力拔出了腰間佩劍,一劍斬斷荊軻左腿,傷重的荊軻再無還手之力,最終被眾臣制服殺害。
回看荊軻刺秦這件事,就差一步荊軻便能得手,如果他刺殺成功,接下來的歷史也會被改寫。
趙光義幽州之戰
公元976年,宋太祖駕崩,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為宋太宗,趙光義此前通過政變奪得皇位,心中對太祖及「燭影斧聲」之事還念念不忘,為了證明自己的才能,他決心收復被遼國佔據的燕雲十六州,藉此來超越太祖的功績。
在公元979年,趙光義率領30萬大軍北伐遼國,宋軍勢如破竹,相繼收復了河北等地,很快,幽州孤城成為了收復燕雲的最後一關,趙光義也是親自指揮圍攻,然而因為軍紀渙散,多日都無法攻下。
就在宋軍陷入膠著之時,都指揮使李扎勒燦選擇了叛變投降,這時城池防線也出現了缺口,宋軍也趁此機會攻入城內,看似勝利在握。
然而,遼國名臣韓德讓及時的重整了軍隊,成功的將宋軍驅逐出城,宋軍失去了戰機,不久後遼援兵也來到,兩軍在高梁河展開了大戰,趙光義親臨前線,最後卻反遭重創,只得倉皇撤退,30萬軍隊以不足半數回師,這一次,趙光義的北伐夢碎於幽州城下。
這場敗仗結束之後,趙光義並未死心,7年後他又發動了雍熙北伐,再度進犯幽雲十六州,可惜遼軍仍舊以騎兵優勢大敗了宋軍,兩次北伐都是以失敗收場,趙光義收復燕雲的夢想也從此破滅。
兩次北伐均告失敗,雖然打擊了趙光義的自信心,但他並未因此喪失對國家前途的期許,他開始反思軍國大計,改弦更張,最終成為了一代明君。
明末第一猛將差點改寫歷史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女真入侵,國力日衰,在這一時期,明軍中出現了一批勇猛的大將,其中最為傑出的便是山西將軍曹變蛟。
曹變蛟天資聰穎,十歲便開始跟隨其叔父、名將曹文詔南征北戰,15歲首次上戰場,就以驍勇聞名,衝鋒陷陣,令人刮目相看,他力大無窮,能直接沖入敵陣,所向披靡。
據說曹變蛟臂力過人,能一馬當先直接殺入敵陣,令敵軍膽寒,1631年,曹變蛟隨曹文詔鎮壓河曲農民起義,立下了赫赫戰功,獲得崇禎皇帝嘉獎,當時朝野對曹變蛟讚不絕口。
1637年,曹變蛟在陝西與李自成部決戰,他調動大批明軍,合圍殲滅了李自成的主力部隊,一共殲滅了近7000人,這場慘敗使李自成元氣大傷,只帶7人逃走,連老婆孩子都顧不上,曹變蛟因此功績卓著,被封為左都督,聲名大噪。
在1640年時,皇太極領清軍南下,明軍與它在松山形成對峙,曹變蛟認為必須改變被動局面,於是便決定孤注一擲,他選擇夜襲皇太極大帳。
夜晚,他親自帶隊,悄無聲息的來到大帳,直取皇太極,最後險些得手,曹變蛟勇冠三軍,持刀強攻,幾乎突破重圍直達皇太極帳前,只差最後一步就能擒拿皇太極。
然而守衛的清軍們群起射箭,曹變蛟也因此中箭負傷,最後只得命令突擊隊撤退,這次冒險行動曹變蛟就差一點就成功了,而經過這件事之後,皇太極大怒立即就調動了精銳部隊猛攻明軍。
不久,松山城守將叛變,開城投降,而曹變蛟即使是身負重傷仍是拒絕投降,最後他壯烈殉國。
曹變蛟的英勇忠誠為後人所津津樂道,成為明末第一猛將,他差點偷襲得手,生擒皇太極,改寫明清戰爭的歷史進程,可惜最後一步未能成功。
鴻門宴
項羽年僅24歲便在楚懷王的支持下起兵反秦,一路上連戰連捷,最終在巨鹿之戰中擊敗秦軍主力,與此同時,劉邦亦率軍西進,最終攻入咸陽,迫使秦二世投降,兩軍約定先入關中的將領就可稱王,此後兩人也是旗鼓相當,難分伯仲。
公元206年冬,項羽率大軍來到咸陽,他在得知了劉邦已稱王后,大怒之下在鴻門設下重兵,準備一舉殲滅了劉邦,劉邦也是孤軍前來,只帶了百餘騎前來謝罪,並表示自己進關中純屬意外,項羽雖然大怒,但還是接受了劉邦的道歉,隨後兩人坐下共進晚餐。
當時楚軍主帥項羽居中主位,劉邦坐在下首,兩人對坐而食,其他文臣武將依次排列兩側,在酒過三巡後,謀士范增見項羽遲遲不發難,邊心知主公一定是性情仁厚,今日難除後患。
於是他暗中喚來心腹項莊,命他設下殺局,之後項莊前來表演劍術,隨後蓄勢準備刺向劉邦,在危急時刻,劉邦心腹張良識破了其計,他急喚了樊噲持劍入帳,樊噲豎前來後也是直接劍指項羽。
在兩軍對峙之間,張良趁機獻上了玉璧和白璧為禮物,項羽欣然收下玉璧後,心情大好,之後便順水推舟接受劉邦離席,這可把謀士范增氣得不輕,他將白璧摔碎,悲嘆道:「項王失卻天下,非劉邦莫屬!」最後,劉邦建立了漢朝,繼秦稱帝,而項羽則在垓下之戰後自刎殉國。
作為漢初兩大雄主,項羽與劉邦本可並駕齊驅,然一頓鴻門宴使兩人命運天差地別,鴻門宴是項羽離成功最近的一次,但是最終他卻沒有選擇殺劉邦。
結語
歷史的洪流總會給人類帶來驚喜和挑戰,有些人為之努力卻功虧一簣,也許這就是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