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里斯托夫(1767年10月6日—1820年10月8日),海地總統、革命家、國王,他是黑人奴隸出身,是繼海地共和國締造者杜桑·盧維杜爾、海地革命的領袖雅克·德薩林之後的海地獨立戰爭第三領導人,同時他也是海地的開國元勛。
亨利·克里斯托夫出生於英屬格瑞那達一個自由黑人家庭。12歲時逃往法屬海地﹐加入法國組織的自由黑人和混血種人軍隊,參加北美獨立戰爭,後來他在1791年海地獨立戰爭中成為杜桑·盧維杜爾的副手,到了1801年法國企圖重新佔領海地,他堅持抵抗。
1802年,亨利·克里斯托夫在對方答應給予寬恕並保留他的法國軍銜的情況下投降,隨後與雅克·德薩林一起驅逐法國人,並擔任軍隊司令,到了後來雅克·德薩林遭到暗殺後,他被軍事委員會任命為臨時國家元首。
1806年,亨利·克里斯托夫的競爭對手亞歷山大·佩蒂翁當選為海地國家元首,並被任命為憲法起草委員會主席,憲法制訂後,亨利·克里斯托夫幾乎成為傀儡。
於是為了進行報復,亨利·克里斯托夫率兵反對亞歷山大·佩蒂翁,亞歷山大·佩蒂翁因此便與他進行鬥爭,並在1807年1月6日將他擊敗,他也因此而險些被殺。
於是,亨利·克里斯托夫撤到北方地區,隨後便在1811年6月2日,他建立了自己的海地王國,他因此成為海地國王,被稱為「亨利一世」,並進行了加冕禮。
亨利·克里斯托夫在位期間,將種植園分給軍隊頭領,讓農民士兵重操舊業,並保持了國家的普遍繁榮,同時他還在首都以南的海地角建造了著名的拉費里耶爾城堡。
亨利·克里斯托夫成立海地王國之後,他支持大地產,實行大莊園制度。並將大量的土地收歸國有,與地主簽訂租用協議。
但是,亨利·克里斯托夫沒有設立國家行政管理機構,全憑個人意志隨心所欲地進行統治。他的政權是一種雖無奴隸制度之名,卻以強迫勞動為基礎的軍事封建制度。
亨利·克里斯托夫建立的海地王國統治階層由貴族團體組成,平民的生活雖比起之前的雅克·德薩林在任期間要有所改善,但仍然條件艱苦。勞役們則被禁錮在種植園內,但工作時間不再固定,所得的報酬也有所增加。
總體而言,雖然在亨利·克里斯托夫的統治時期,由於農業產量和出口量的提高,北方人民的生活水平比海地革命時期和革命勝利初期有所改善,比南方生活水平要高,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對亨利·克里斯托夫的統治感到不滿。
就這樣到了1820年,亨利·克里斯托夫因患病和國內叛亂,最終他因此開槍自盡,享年53歲,他的屍體被埋葬在拉費里耶爾城堡,也就是現在的拉米帕斯歷史公園。
#海地總統、革命家、國王# #海地歷史人物# #海地歷史上的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