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雄信之死:英雄末路,李世民執意將其處死,生死兄弟僅一人搭救

今天和大家聊聊隋唐英雄「單雄信」。

單雄信,名通,字雄信,綽號「赤發靈官」。曹州濟陰人,山西二賢庄莊主,九省五路綠林好漢總瓢把子,江湖上人盡皆知、無人不曉。

單雄信之所以能成為江湖上人盡尊重的「帶頭大哥」,皆因一個義字。他對待朋友真心實意,肝膽相照。

1、當年秦瓊在山西落難,只能當鐧賣馬還債,單雄信出手相助;後秦瓊惹上官司,又是單雄信幫忙上下打點,同時還照顧秦瓊老母親,自此人稱他「義薄雲天小關羽」。

2、當年徐茂公被敵人圍困,情況十分危急,單雄信得知消息後,不顧別人勸阻,帶著部下親自前去營救。激戰中,他身先士卒,與敵人殊死搏殺之後,成功救出了徐茂公。

然而即便如此,公元621年,單雄信投靠的王世充投降唐軍,單雄信被抓落難。生命攸關之際,為何當年在瓦崗寨與他同生共死的兄弟,都不肯出手搭救?

單雄信之死

關於單雄信之死,在《隋唐演義》里,王世充投降唐軍,作為王世充的大將軍單雄信也被唐軍所俘。

李世民眼見單雄信,這個令其又愛又恨的老相識,讓他不知如何是好。最後在徐茂公、秦瓊的勸說下,李世民冰釋前嫌勸降單雄信。

只奈單雄信與李世民有殺兄之仇,單雄信與唐王不共戴天,最後拒絕投降唐軍,英勇赴死。

以上是演義中的故事情節,與正史《舊唐書》中的記載反差很大。

《舊唐書·單雄信傳》中記載:

「初平王世充,獲其故人單雄信,依例處死,勣表稱其武藝絕倫,若收之於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為國家盡命,請以官爵贖之。高祖不許,臨將就戮,勣對之號慟,割股肉以啖之,曰:『生死永訣,此肉同歸於土矣。』仍收養其子」。

意思是說,當時單雄信被俘後,按例當處死。這時候徐茂公向李世民求情說,單雄信武藝超群,若能收服,肯定能為國家出力。甚至徐茂公還懇求以他的官爵換單雄信一命。

即便如此,李世民還是沒有答應。當單雄信問斬時,徐茂公到場痛哭不已。最後還割下他大腿上一塊肉說,「你我兄弟生死永別了,就讓我的這塊肉與你一塊入土吧」。

與演義中的情節相比,文史君更信服《舊唐書》中的記載。演義中的情節旨在美化李世民的英明,和單雄信對王世充的忠義,這都是人們對美好的一種寄託。

其實,歷史遠比想像要殘酷的多。

李世民為何不放過單雄信

依照《舊唐書》中記載,李世民一開始就沒想著放過單雄信。甚至對於徐茂公的求情,他也不為所動。他執意斬殺單雄信,究其根本有兩個原因。

1、李世民懷恨在心

單雄信有兩次差點殺了李世民。

一次是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大軍進攻洛陽。當時王世充率3萬精兵迎戰,李世民寡不敵眾,陷於重圍。此時單雄信率領數百騎兵夾道而來,舉槍竟進,李世民危在旦夕。

在這危急一刻,遠處的徐茂公看見後大呼,「此秦王也」。史書記載,「雄信惶懼,遂退,太子由是獲免」。

英勇善戰的單雄信肯定不會被「秦王」的名號嚇住,他之所以沒有對李世民下手,也是念及徐茂公的兄弟情義。

第二次是公元621年,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後,帶領幾個隨從在洛陽郊外打獵。這時候突然遭遇了王世充軍隊,單雄信看見李世民,直奔李世民而去。

正在李世民危難之際,大將尉遲敬德殺奔而來救了李世民。

正是基於這兩件事,由此李世民斷然不肯放過單雄信。不過,即便李世民放過單雄信,內心剛毅、堅貞固執的單雄信也不一定屈服李世民。

2、單雄信失去利用價值

李世民在擊敗竇建德、王世充後,幾乎天下已定,這時候已不再需要太多的將領為其征戰。

況且他身邊那時已經有了尉遲敬德、秦瓊、程咬金等眾好漢輔佐,也不太在乎多單雄信一個。

3、李世民剛愎自用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李世民即便如何英明,其實也是有缺陷的。

當單雄信被捕後,他的昔日好友除了徐茂公竟沒有一人為他求情,原因不在單雄信對不起昔日兄弟,更多的原因應該是大家懼怕秦王,不敢替單雄信求情。

李世民能夠發動「宣武門之變」,斬殺兄長李建成與其弟李元吉就可看出,他也是個心狠手辣,剛愎自用,威怒並蓄之人。

史書中對其記載,多少有些美化的成分。不過對於李世民一生的貢獻和豐功偉績,也是不可磨滅的。

有道是,天道輪迴。到了唐朝晚期,黃巢起義軍興起,單雄信後人單興、單旺、單茂、單盛等人都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起義軍序列。

公元880年,即李世民斬殺單雄信後259年後,其後人隨同起義軍一起打進長安。當時唐僖宗驚恐不已,只好帶著隨從逃到了四川蜀地。

讀者們,關於「歷史上李世民與單雄信」,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