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興衰》懺悔者愛德華一句承諾,為海盜入主英國提供了合法性

儘管有阿爾弗雷德大王這樣的英雄,最後統一不列顛的還是丹麥人

自阿爾弗雷德大王之後,撒克遜人的國王又傳了五代,都乾的不錯,直到公園980年,丹麥海盜又開始入侵不列顛了。

這次丹麥人的入侵不僅僅是攻擊撒克遜人,也攻擊丹麥法區的同胞,或許在他們看來,丹麥法區的丹麥人此時應該屬於「不列顛人」了吧。

說實話,在讀到這段歷史之前,我對丹麥人挺有好感的,因為丹麥有個安徒生。儘管安徒生的原版童話,有的也很黑暗,比如有個片段就很那啥,一個還在嬰兒掙扎著爬到母親的懷裡吃奶,但母親和周圍的其他人一樣,都已經因為瘟疫而死去,所以嬰兒只能吸出死亡的血液。

現在想起來腦補這一畫面都還毛骨悚然,但聯繫到安徒生的先祖海盜的基因,也就釋然了。

當時的撒克遜國王埃塞烈德兵力不足,於是僱傭了大量的丹麥人,但隨即又擔心這些但沒人反叛,於是就策劃殺死英格蘭南部所有的丹麥人。

您別說,埃塞烈德打仗不行,搞屠殺卻是一把好手,這個命令很快就被高效的執行了,並且還殺了一個事關重要的任務——丹麥國王的妹妹。

這一殺戮為後來丹麥人的復仇和成為英格蘭國王提供了一點合法性。

公元1013年,丹麥王斯文率軍再次攻擊英格蘭,並且征服丹麥法區,擊敗了撒克遜人,並杯賢人會議接受問英國國王。

原來的英國國王埃塞烈德逃到發國諾曼底公爵那裡去了。

其實諾曼底公爵也是個丹麥海盜,但是他同時也是埃塞烈德的妻舅,所以親情還是要講的。


斯文死後,斯文的兒子卡紐特要求得到英國王位,但是此時的英國貴族又想贏回阿爾弗雷德大王的後人埃塞烈德了,而埃塞烈德父子也想返回英國,可惜倆人都命短,還沒回國就死了。

於是英國賢人會議立刻又推舉卡紐特做國王,並且把埃塞烈德家族成員全都趕下了台。

這也就成為了日後英國的一個傳統:只要國王候選人能信守承諾,視英國為故鄉,並且好好的管理建設英國,英國人就會尊他為王,甚至為此可以到外國去找一個人回來做國王。

這麼做產生了一系列的後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誰來做英國國王,不一定是現任國王說了算,英國貴族和賢人會議也有很大的相關權利。

到了近代,英國甚至出台的《王位繼承法》徹底剝奪了王室對於繼任國王的任免權。

不過這也並非英國首創,在羅馬建國初期,羅馬人就頻頻使用這一招,當國家受到威脅,需要人力挽狂瀾的時候,羅馬人就會聘請一位第一公民回來,當危機解除,這位第一公民會被毫不留情的被迫下野甚至流放。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位第一公民,他在流放途中又受到了羅馬人的聘請,結果呢?解決完問題之後又被流放了。

如此看來,英國人不過是照貓畫虎罷了。


而那位悲情的埃塞烈德國王對於英國後來的國家戰略也有傑出的貢獻,在他之後,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成為了英國世代相傳的戰略國策。


不過在卡紐特死後,英國貴族不出意外的又想起了阿爾弗雷德家族,迎回了埃塞烈德的的另一個兒子,懺悔者愛德華為國王。

而愛德華的一句話,又為將來諾曼底公國入侵英國埋下了伏筆。

我是十三哥,謝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