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帝國的終結和共和國運動有什麼關係?分哪些時期?

前言

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的重要標誌是組成了自己的政治派別一共和派。巴西帝國時期共和派別,成立的時代背景各不相同,但大多都主張取消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體。

佩德羅一世時期的共和運動

18 世紀末的美國獨立和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對巴西資產階級很大影響,一些資產階級激進派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共和主義成為他們的旗幟。

1824 年,佩德羅一世「以立憲之名,行專制之實」的面目暴露後,資本主義發展較快的東北部很多地區的資產階級共和派準備起義,他們否定佩德羅一世和布拉干薩王朝對巴西帝位的權利。

在起義中心白南布哥共和主義者發表《皮蒂給友人達馬揚的信》,積極宣傳法國革命思想,並聯合巴西帝國北部一些共和派成立「赤道聯邦」,宣布建立共和國。

由於未能果斷宣布廢除奴隸制度,巴西共和派縮小了自己的社會基礎,沒有得到廣大奴隸的支持。

雖然共和派宣布成立聯邦,但他們卻始終未能把力量聯合起來,建立一個統一的領導中心,以至於被帝國政府輕而易舉地冬個擊破,致使巴西帝國沒能像其他拉美國家那樣建立共和體制。

巴西帝國早期共和運動的主要特點是力量相對弱小並且分散,沒用形成全國規模的共和運動,這些共和運動的結果是無一例外的失敗,但在客觀上對巴西社會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以後的共和運動提供了寶貴經驗。

攝政時代的共和運動

以佩德羅一世下台為契機,巴西帝國共和運動再度興起。這時的巴西共和派被巴西帝國當局蔑稱為「狂熱派」(exaltados),他們來自商人、小工廠主和知識分子階層。

這些人在里約熱內盧組織了聯邦運動協會,全國冬大城市都有共和派俱樂部,這些俱樂部出版報紙和雜誌,宣傳共和思想。

共和派在政治上要求召開制憲會議,通過新的憲法來代替佩德羅一世時期的專制憲法,要求巴西採用聯邦制,清除政府機構中與佩德羅一世專制制度有聯繫的葡萄牙官吏,提高工業品的進口關稅,以及發展巴西民族工商業。

巴西資本主義工商界力圖在巴西建立聯邦制,這說明他們是反對原葡萄牙貴族繼續推行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聯邦制的主張同時也反映出,這時的巴西資本主義發展還是薄弱的,當地資產階級在實業方面的利益還很少超出地區界限。

同樣,巴西資產階級在政治方面也是分散的:他們並沒有一個能夠把整個巴西資產階級聯合起來的統一組織,各個共和俱樂部之間的聯繫也非常薄弱。

在這種情況下,巴西冬地資產階級共和運動的目標首先是為了把當地的政權奪到自己手裡。在當時的巴西資產階級看來,實行聯邦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簡捷途徑。

面對再次興起的共和運動,攝政政府依然拒絕進行徹底的資本主義改革,妄圖以「小修小補」的方式來平息共和運動,共和派針鋒相對地提出廢除君主制、取消苛捐雜稅、建立共和國和實行聯邦制等更進一步主張,雙方的矛盾已無法調和。

於是,共和派在各地開始進行武裝起義,以期用暴力奪取政權。巴西歷史學家何塞·安德拉阿魯達」認為,巴西帝國三十年代與四十年代的共和起義具有分立主義的性質。

如前文所述,共和起義者在多數場合都提出了聯邦制的口號,但是,資產階級在種植園奴隸制社會條件下爭取聯邦制的鬥爭,只不過是它為奪取政權所採取的一種臨時形式,並不意味著共和運動本身要分裂肢解巴西這個國家。

起義的資產階級共和派在許多場合曾宣布脫離巴西帝國而獨立,但是這種獨立只是臨時性的,並且攝政時代的共和派起義儘力將共和勢力擴展到巴西帝國的其它地區。

巴西共和起義的領導者在各種談話中也表示,巴西各地的人民具有共同利益。如馬臘尼昂起義的領導者巴拉約在《告皮奧伊居民書》中說:「我們都是巴西人!」

攝政時代共和運動的一大特點是,運動的領導者通常是迴避廢除奴隸制問題,或者提出一些非強制力的措施來限制巴西帝國奴隸制,這時的巴西資產階級還沒有認識到奴隸制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

多數共和起義之前都沒有充分的軍事準備,又沒有聯合受壓迫最深的黑人奴隸的力量,孤軍奮戰以至最後都遭到巴西帝國政府的強力鎮壓。

但巴西帝國第二次共和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地區聯合傾向,是這次共和運動的一大進步,進一步表明巴西帝國各地資本主義因素聯合趨勢的加強,巴西帝國的資產階級共和派在與帝國政府的鬥爭中不斷成熟起來。

第二王朝時期的共和運動

在攝政時代的共和起義失敗之後,巴西帝國的資產階級共和派開始了一個重新聚積力量的過程。

在 19 世紀 60 年代之前,白人為主的巴西帝國資產階級和黑人為主的種植園奴隸基本上冬自獨立與大種植園主鬥爭。大多數資產階級共和派俱樂部的政治綱領,都迴避或拖延解決奴隸制問題。

儘管共和思想在巴西人民中廣泛傳播,但是巴西帝國主要的共和派別仍然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只聯合範圍狹窄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一部分資產階級化得種植園主。

此外,一些對巴西帝國被迫出台的廢奴法案持不滿態度的種植園主中,也出現了共和派,但是他們所倡導的共和主義是力圖恢復攝政時代的復辟勢。

巴拉圭戰爭暴露了龐大奴隸制巴西帝國在軍事上和經濟上的虛弱。十分自然,巴西社會越來越多的階層,都把戰爭造成國內經濟上的困難歸咎於巴西帝國的奴隸制度。

對於同時期的美國內戰,北方徹底戰勝南方的消息,給巴西帝國帶來巨大震動。美國近四百萬黑人奴隸,通過革命的途徑,未向奴隸主支付任何代價,便獲得了解放,這成為巴西共和主義分子深受鼓舞的榜樣。

受到國際廢奴主義運動和美國內戰的影響,廢奴思想開始巴西帝國資產階級中廣泛傳播,許多共和派分子同時成為廢奴運動組織的成員。

資產階級共和派逐漸將共和主義與廢奴思想結合在一起,這一時期巴西帝國城市共和運動的社會基礎主要是自由職業者、中小商人、還有巴拉圭戰爭後社會地位得到極大提高的軍人,巴西帝國第三次大規模的共和運動的社會基礎明顯擴大。

在共和運動及廢奴運動的蓬勃影響下,捍衛巴西帝國的自由黨政治家於 1868 年成立了改良俱樂部,並開始出版《改良》雜誌,希望以此來抗衡壯大後的資產階級共和派。

次年,自由黨人發表了一篇反映其新政策的宣言,這篇宣言提出了限制皇帝和國務委員會權利、撤銷參議員終身制,宣言還提出要在工商業領域中取消王室特權和壟斷,以達到分化資產階級共和派的目的。

自由黨人在國內迅猛發展的共和運動面前驚恐萬狀,他們在宣言結尾提到「要麼改良,要麼革命。」正是由於這種恐懼心理,才引發自由黨人的改良運動。

然而,保守派和支持君主制的強硬派指責自由黨為叛逆行為,以至於佩德羅二世錯誤的取消自由黨內閣,改用保守黨:資產階級共和派指責自由派是虛偽的欺騙者,使得巴西帝國中間群體對自由黨失去信任感。

面對保守勢力和資產階級共和派的兩面夾攻,力圖改良的巴西帝國自由黨很快就敗下陣來,政治影響力日漸勢微。

隨著廢奴運動的高漲,巴西共和派的力量也不斷壯大,在廢奴協會產生的同時,在巴西帝國的大多數地區,都開始成立共和派俱樂部和相應的政治組織。

巴西帝國著名學者奧利維拉.維亞納於 1889 年 11 月在所著《帝國的沒落》一書中回憶道:「當時巴西全國存在著 72 家宣傳共和主義的報紙,還有 273 個共和主義俱樂部。」

19 世紀 70 年代後,巴西帝國廢奴運動和共和主義的宣傳重疊在一起,民主共和的政治理念成為廢奴主義的思想基礎。1870 年 3 月,里約熱內盧成立「奴隸解放協會」。

該協會創始人包括知識分子、商人、企業家,他們同時也是堅定的共和主義者。1873 年,為了將巴西各地共和組織聯合在一起,共和派在聖保羅成立共和黨,共和黨堅決主張廢除奴隸制並爭取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這時的資產階級共和派同包括奴隸在內的巴西帝國反對力量開始聯盟,尤其是共和派與對帝國不滿的軍人結成的同盟,為推翻巴西君主制莫定了基礎。1889 年推翻帝制的革命,在形式上是由軍隊完成的,實際上是由資產階級共和派領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