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帽子王,清朝後期地位如何,與八旗旗主有什麼區別?

清朝的八節制度雖然貫穿了整個清朝時期,但是在這其中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爵位,就是鐵帽子王。清朝後期新封賜的鐵帽子王就有當時奕欣、以及他的弟弟奕譞那麼鐵帽子王和八旗旗旗的權力會更大,兩者之間又有著怎樣的差別呢?

鐵帽子王的具體說法來自於乾隆時期,而在這之前人們都叫他世襲罔替的王爵,鐵帽子王的衍生是因為清朝當時的傳襲制度。在清朝時期,一共有12位鐵帽子王,這些鐵帽子王都是因為立了卓絕的功勛而被卿封。但是在這12位鐵帽子王中,有8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了浩浩戰功才會得到封賜的,他們除了爵位之外,再死了之後還配享太廟的殊榮。剩下的四個則是在清朝中後期立下了不同卓越功勛,才得到的卿封。由此看來想要成為鐵帽子王,必須要有卓絕的功勛。

鐵帽子王這樣的爵位是可以世世代代相傳,這樣得來的爵位是永久的,並且能夠永不降級,而且在這期間俸祿依舊不減,也就說明一旦被封鐵帽子王,那就意味著從第1代傳襲到第n代如果王朝不滅亡,那麼將會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相對於其他親王的特殊性。

其實鐵帽子王進入到世襲罔替之列,也經歷了很漫長的歷史,其中也有諸多不易,並不是後人所看到的那麼簡單。首先鐵帽子王這樣的勛勛爵親王之位,必須要在戰場上獲取浩浩功績才能夠得到。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這樣的世襲罔替制度非常的模糊,甚至是沒有。當時這些皇族八大旗是親王自己的私有產物。最早有著模糊制度是在努爾哈赤弟弟舒哈赤旗下的一宗,當時他們將自己稱作為貝勒,而貝勒並沒有明顯的制度稱呼,但是在當時有著明顯王爺的意思,可是由於當時封權制度並不完整,而且所得到的待遇也不明確,由此可見鐵帽子王的傳習制度並不是在入關的時候就有。

直到皇太極登基之後,才有著明顯的冊封,他把舒爾哈斥旗下的兩位貝勒分別封為和碩禮親王和碩鄭親王,自此之後,貝勒也有王爺的意思。真正奠基鐵帽子王制度的是薩哈廉,這個為薩哈廉則是代善的第三代子孫,由於一直卧病在床,沒能夠及時封爵。直到他去世之後皇太極才親自前往,並且封他為潁親王,這就為後面此封的鐵帽子王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順治地登基成為皇帝之後,在皇太極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碩塞,而碩塞之後也因為卓越的軍功被敬奉為親王。直到他去世之後,他的子孫後代繼承了他的王位,此時的鐵帽子王制度雛形出現,但是由於當時並沒有明確的規定這些席位能夠世代傳承,而且在這一過程當中,這些勛爵如果被降級或者罷黜都還有著許多變化,由此可見在清朝初期鐵帽子王世襲的制度並不完善。

一直到乾隆之後,多爾袞平反立下了非常卓越的軍功,而乾隆皇帝也藉此恢復諸王的最初稱號,並且制定明文,規定這個爵位能夠世襲傳承下去,從此之後鐵帽子王的制度正式成立。還規定這些親王如果犯事之後能夠被同時降級或者削掉爵位,鐵帽子王的稱呼正式出現。

這樣的鐵帽子王雖然能夠世襲傳承,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的時候,當時的皇帝們為了鞏固自己在朝中的政權,必須要削弱當時的八旗旗主和鐵帽子王的權力,從那之後八旗旗主和鐵帽子王並不是同一個人,而是由不同的人擔任,這時候如果鐵帽子王在朝中不擔任職務,和其他的親王也都是一樣。如此以來到了清朝後期,特別是道光皇帝之後,鐵帽子王的權力並沒有八旗旗主那麼大,也不是人前所看到的那樣風光。

清朝時期的鐵帽子王雖然有著眾多特權,但是對於他們的管理更是嚴格,而且他們空有其名,並沒有封地,所以不能到各個地方任職,並且他們也無權掌管軍隊,由此可見其實鐵帽子王在朝中的實權並不多。而這樣的封爵制度主要是由於清朝歷史所影響。皇帝之所以制定這樣的世襲封爵制度,主要是為了制衡八大旗主,分解他們在朝中的勢力,從而達到樹立中央權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