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忠和于禁想比,確實是命好。他的前半生基本上就是默默無聞,不受重用,後來跟了劉備才開始水漲船高,被拜為討虜將軍,英雄得到了用武之地。在定軍山一戰中,他又恰好碰上了身為統帥,居然親自帶小兵在外面打野的夏侯淵。黃忠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一戰斬了夏侯淵,功成名就。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黃忠被封后將軍,與關羽、張飛、馬超並列,高於魏延、趙雲等其他諸將。隨後不久,黃忠病死,沒趕上劉備的夷陵慘敗,算是保住了晚節,保住了一世英名。
所以說啊,想知道什麼叫命好,看看黃忠就知道了。
相比於黃忠的命好,于禁簡直就是破屋更遭連夜雨,漏船又遭打頭風的倒霉蛋典型。所謂晚節不保,一世英名毀於一旦,說的就是于禁這種人。
至於說,為什麼我們現在只要提到于禁,就要嘲笑他的晚節不保,而刻意的忽視他早年立下的赫赫戰功。其實,這主要是三個方面匯合起來,導致的悲劇。
第一、于禁晚節不保,他已經沒有機會補救了。
如果說,于禁年輕的時候栽個跟頭,幹了有損節操的事,這都沒關係,後面還有大把的機會可以補救。因為只要于禁還能幹出點成績,曹操還是會原諒他的。畢竟成王敗寇嘛。當年威震逍遙津,殺的孫權膽戰心驚的張遼不就是這樣一個早年節操不行,晚節卻非常好的典型代表么?
同理,還有張郃、姜維、羅憲、黃權等,也都是這樣的早年有投降行為,晚年節操爆表的代表。
但是如果這個順序倒過來,于禁早年的節操不錯,但是晚節不保,那就肯定不行了。因為他沒機會補救了!只能接受蓋棺定論,這評價能好到哪裡去?
第二、龐德寧死不屈,反襯出了于禁的猥瑣形象。
點背不能怨社會,命苦不能怪主公。于禁的倒霉之處在於他的晚年實在是太點背了!關羽圍攻樊城,曹操派人去救,但是沒人敢去救。於是曹操親點了于禁。
主公讓去的,于禁不想去也不能不去。最後被關羽打了個全軍覆滅,一把老臉算是丟的乾乾淨淨。
但這還不是最倒霉的,于禁更倒霉的是,他偏偏碰到了寧死不降的龐德。他的晚節不保,其實完全就是被龐德給反襯出來的。若是沒有龐德寧死不屈的反襯,于禁的形象還不至於被貶的那麼慘。這就好比當年關羽投降曹操,若是張飛在旁邊,也來個寧死不降曹操,慘遭曹操殺害,那麼關羽的名聲比于禁肯定也好不到哪去。
第三、曹操和曹丕父子倆,對於禁火上澆油,連番羞辱。
于禁被活捉時,關羽沒殺他。只要他一條老命還活著,他就還有那麼一丟丟給自己挽回老臉的機會。
然而,于禁慘就慘在,他投降時,曹操對他的評價不高。沒多久,曹操就病死了。新登基的曹丕又是個坑貨,繼續在他身上踩。
曹操對於禁的評價: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三國志·于禁傳》
曹丕對於禁的羞辱:
帝(曹丕)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於)禁見,慚恚發病薨。——《三國志·于禁傳》
有曹操和曹丕兩大扛把子的政治表態,于禁的老臉能好的哪去?
平心而論,曹操、曹丕羞辱于禁,絕對是對他們父子倆人人品的一個真實寫照。他們笑話于禁,也是在笑話他自己。畢竟于禁是曹魏的人,于禁的笑話也是曹魏政權的笑話。
想當年,黃權降魏,糜芳降吳,劉備沒有絲毫怪罪的意思,照樣善待他們的家小,這如黃權所言,漢中王必知我之不得已而已。這才叫大氣度。
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三國志·黃權傳》
當年曹操也是個大氣度的英雄,捉了關羽還捨得放。但是到了晚年,他也老糊塗了。至於曹丕,他雖然也是個人傑,但是跟劉備和早年的曹操相比,他還差了境界。
總的來說吧,黃忠確實命好,他早年在劉表帳下幾乎是默默無聞,跟了劉備後,憑藉定軍山一戰斬了夏侯淵,官拜後將軍。然後他死的也很及時,一生沒有污點。
反觀于禁,他好像早年就把自己一輩子的好運氣全部用完了似的。到了晚年,除了點背還是點背。
樊城之戰,別人不敢去,曹操硬要他去。打輸了,他也很受傷,結果龐德的骨氣硬氣的不要不要的,簡直不給他活路。被關羽俘虜後沒多久,東吳偷襲了荊州,他又變成了孫權的戰利品,一把老臉丟完了。
然而,這都還不算完。最後曹操和曹丕又來了一個神助攻,等於是在於禁的傷口上撒鹽,在已經是趴在地上喘氣的于禁身上又狠狠的踹了兩腳!於是乎,于禁的晚節也就徹底不保了。
所以說,于禁一輩子只打一場敗仗就被別人無限黑,這能賴誰?要賴就賴曹操、曹丕腦子有問題唄!連跟著自己三十年的老將都要落井下石,帶頭抹黑,這還能賴誰?
只能說黃忠贏了一場不該贏的仗,于禁輸了一場不該輸的仗。
當黃忠圍定軍山的時候,法正報於成都的意見是圍城打援,殲滅更多曹軍的援軍和有生力量。並且,夏侯淵是大漢開國名將夏侯嬰之後,曹操堂弟,其妻也是曹操之妹,早年曹操犯事,還是夏侯淵頂包讓曹操躲過一劫。按理說曹操不應不救,所以圍定軍山就是為了打曹操援軍,劉備也是在定軍山周圍埋伏重兵,只等曹操來援。
而曹操就是曹操,深知定軍山敗局已定,再救屬於送死,且曹操熟知定軍山地形,山地險要,溝谷縱深,易設伏兵,倘若真如曹操對來史所說,徐晃會帶兵三萬救援,那麼這三萬人只能排縱隊進入,那麼入伏之後便會毫無還手之力,而弱派輕騎五千前去又無濟於事,因此只好放棄救援。
而黃忠撿了個便宜,就是攻下定軍山後勸降夏侯淵不成,將其斬首。這一仗是法正精心設的局,沒等來曹軍援軍,只好讓黃忠撿一大功。
于禁之敗也非演義里的關羽掘開漢水水淹七軍,正史里就是說「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當然,關羽是看準了這個機會滅掉了于禁部隊。
而于禁投降屬於走投無路,對比龐德求死的意氣風發,顯得是有點無名將之風,連曹操也感嘆「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龐德跟于禁一起投降,或許也不會讓于禁如此難堪。
更為慘痛的是,于禁後來又投降了孫權,而孫權把于禁送回曹丕處,曹丕令其為曹操祭拜,在曹操墓碑前掛了一副巨畫,畫中是龐德大義凜然,求死心切,地上跪著于禁搖首祈降。何等的羞辱,不久之後,于禁便羞愧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