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崛起之路(一)——從祖先祝融氏到春秋初期

楚國祖先——傳說時代

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他所寫的《離騷》中,開頭一句就說明了自己的出身淵源,「帝高陽之苗裔兮」,這位帝高陽既是屈原的祖先,也是楚國人的共同祖先。

帝高陽氏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顓頊帝有個孫子,名叫重黎,在高辛氏帝嚳時期擔任火正一職。火正,也就是祭祀火神,管理火政的官。能「光融天下」,故被賜名為祝融氏

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國語·鄭語》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史記·楚世家》

祝融氏

共工氏作亂,帝嚳命重黎鎮壓,因為沒有除惡務盡,重黎又被帝嚳治罪處死,其弟吳回繼承了火正之職,也號祝融氏。

吳回之子叫陸終,陸終生了六個兒子,《史記》中記載他們是剖腹所生,分別叫昆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其中季連就是楚國始祖,也是羋姓之祖。

楚國祖先關係圖

楚國建立——遠離中原、爵位低下

到了商朝末年,季連有個後人叫鬻熊,在周文王那裡擔任火師,也算是繼承了祖先的優良傳統。鬻熊的學識非常淵博,周文王、周武王都曾向他請教。《史記》中記載「鬻熊子事文王」,說明了鬻熊與周文王、周武王之間的關係不一般。

鬻熊對周王朝有功,但其死的比較早,沒有等到武王伐紂。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大封功臣,也將其遺漏。直到西周第二任天子周成王又一次分封功臣時,約公元前1042年,將鬻熊的曾孫熊繹封在了楚,只是一個子爵。國都在丹陽,一說在今湖北秭歸縣,一說在今湖北枝江市,更多人認為在湖北丹江口庫區所在地。

關於楚國國名的由來,《清華簡》中記載鬻熊的妻子妣厲熊麗時難產而死,巫師用「楚」(荊條)包裹其腹部埋葬,為了紀念這個英雄母親,後人就稱自己的國家為「楚」。

熊繹是許多姓氏的始祖,熊、楚、苗、伍、屈、潘、班、庄、查、嚴、卓、莫、景、成、上官等姓氏,都是熊繹的後代。

羋姓分支一覽

楚國當時地處荊蠻之地,還沒有開化,楚國也承擔起為周王朝開發南方的重任。只是與荊蠻雜處的久了,也染上南蠻習氣,再加上離中原遠、爵位低,因此長期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

但封在邊境蠻荒好處更多。周朝的本家宗室(如衛、晉、魯、蔡、曹)和大功臣(如齊)都被封在了中原黃河流域,當時那裡是人口稠密、文明高度發達的地區,但是地方太小,諸侯太多,沒有發展空間,且處於周王室的監控之下。

而楚國不一樣,向南向西向東都有大量的土地可以擴張,楚國對於那些蠻夷來說就是降維打擊,除了漢陽諸姬,幾乎沒有敵手。而且天高皇帝遠,不用去理會周王朝的那些規矩,不用和中原諸國一樣勾心鬥角、彼此消耗。正所謂「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楚國立國初期遠離中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建國之初

熊繹開國之初,條件是非常的差,差到什麼地步呢?連在祭祀祖先時的貢品都沒有。於是楚國人去旁邊的鄀國盜了一頭小牛來祭祀祖先,又怕鄀國小牛的主人找來,連夜宰殺後祭祀。這就是「鄀國盜牛」的故事,出自《清華簡》中的《楚居》。從此之後,楚國人祭祀祖先都會在晚上,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區。

昔成王盟諸侯於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國語》

在岐陽會盟上,熊繹管理置茅縮酒,並與鮮卑首領一起「守燎」,連參加諸侯盟會的資格都沒有。此外楚國人對周朝還負有一個義務,就是每年進貢苞茅

楚國的後人對此耿耿於懷了幾百年,春秋後期的楚靈王就說先王熊繹與齊、晉、魯、衛等國君一樣並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

如此艱苦卓絕的環境,如此卑不足道的地位,楚國人並沒有就此沉淪下去,反而「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熊繹等幾代人的領導下,楚國呈現出一片勃勃生機。

西周中期,在江漢地區以南的虎方、荊楚和揚越等部落開始叛亂,西周第四任天子周昭王三次南征,獲得了很大勝果。然而在第三次南徵結束勝利班師之時,因攜帶俘獲的大量戰利品青銅的重量,導致浮橋垮塌,周昭王落入漢水中溺死。

周昭王南征之「楚」,在後世一直被認為就是當時的楚國,然而根據現代學者的考證,周昭王所伐之「楚」並非楚國,而是西周時期和楚國並立於楚地的楚蠻

當時的楚有兩個含義,一指羋姓楚國,二指南方楚蠻楚蠻的歷史要早於楚國,西周之時,楚國與楚蠻並存,楚國小而楚蠻大。在周昭王時期,楚國爵位不過是子爵,封地僅五十里,荒僻貧弱在這種情況下,周昭王不可能盡起六師,傾力南下攻打小小的楚子。

也正是得益於周昭王的南征大大打擊了楚蠻,使得楚國可以輕易地接收了楚蠻的地盤,擴展了疆域,這是楚國興旺發展的一個關鍵點。

西周中期,荊楚和揚越等勢力威脅到周王朝

「我蠻夷也」——自封為王與取消王號

西周第五任天子周穆王西征時,東土的徐偃王聯合徐奄諸部趁機發動叛亂。楚國聽從周天子號令,與諸侯國一起出兵攻打徐偃諸部,徐偃王敗亡。這又是楚國走向強大的一個關鍵期,楚國征討徐國立下大功,不僅在江漢地區建立了威望,還使得原先附屬於徐國的一些勢力改投到了楚國門下,楚國由此坐大。

楚國到了第六任國君熊渠時,楚國已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向周圍地區開拓。而此時西周處於第九任天子周夷王時期,失去了建國之初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時期的那種蓬勃向上的精神和強勢征討的血性,在周邊戎狄打擊之下,周室不斷衰弱,各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漸漸地不去朝見天子,並開始互相攻伐。而楚君熊渠在江漢一帶的民心和威望很高,他興兵伐庸、揚越,滅掉鄂國,把湖北大片地盤收入囊中。

熊渠在疆域大為擴張後,野心也大為膨脹,他不滿足於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子爵,他公開喊出了一句影響此後楚國數百年的口號:「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周天子那個敗家樣子都能當王,我帶領楚國蒸蒸日上為何不能當王?然而他卻不自己稱王,封了自己三個兒子為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這樣一來,他感覺自己是王他爹了,比周王更牛。

周夷王死後,他兒子周厲王繼位。他志在恢復昭王穆王時的雄風,一改老爹懦弱無剛的頹像,重塑強大的王權,他的作風非常強勢,甚至可以說是暴虐。

熊渠看到領導人如此強勢,怕他像昭王一樣南征楚地,於是很識時務地取消了三個兒子的王號。

儘管這次稱王頗有點自彈自唱的尷尬,卻是楚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挑戰周王,「不服周」的種子也在楚人心底生根發芽。

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閑民和,乃興兵伐庸、楊蠆,至於鄂。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史記·楚世家》

春秋早期諸侯國地圖

若敖、霄敖、蚡冒——進入春秋時代

熊渠死後,他的長子熊康死的早,次子熊紅繼位,熊紅後來又被弟弟熊延弒殺,這是楚國在文字記載中的第一次弒君事件。

傳到第十一任國君熊霜時,他死後發生了三弟爭位的事件,最終最小的弟弟熊徇成功奪位。此後的傳承非常順利,連續四代都父死子繼,沒有發生波折。從十四代國君熊儀開始,楚國也引用了中原諸侯的謚號,只是他們有自己的特色,不叫某某公,而是某某敖,並且以死後埋葬之地作為前綴,如熊儀謚號為「若敖」,其子十五代國君熊坎謚號為「霄敖」。

若敖在位期間,歷史進入了東周,楚國也步入了春秋的亂世。

霄敖死後,其子熊眴繼位,他有兩個謚號,一個是蚡冒,另一個是楚厲王,這個是後來追謚,因為他並沒有稱過王。既然是「厲」,也說明了他性格殘暴,同時也熱衷於對外擴張。《左傳》中曰: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若敖、蚡冒兩代國君對楚國的開疆闢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意思的是,《韓非子·外儲說左上第三十二》中記載了一段與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極其相似的故事,只不過主角是楚厲王。

楚厲王曾與楚國民眾約定,如果遇到軍情警報,就立起軍鼓作為號召,通知民眾一起防守。有一天,楚厲王喝酒喝醉後,錯誤地敲響軍鼓。民眾們聽到鼓聲,都非常驚慌地跑過來。楚厲王連忙派人制止說:「我是醉酒後和近侍開玩笑,才錯誤地擊鼓。」於是民眾都鬆懈下來。過了幾個月,又遇到軍情警報,楚厲王趕緊擊鼓發出警報,但民眾以為楚厲王還是在跟大家鬧著玩兒,因而沒有一個前來守城。楚厲王只好更改原來的命令,重新申明報警的信號,這樣民眾才信從。

其實烽火戲諸侯並不存在,在學界已是公論。其故事的原型,就是楚厲王擊鼓戲楚人。楚厲王在位時期開疆拓土,征服陘隰,進一步增強楚國實力。

後為熊毋康,毋康蚤死。熊渠卒,子熊摯紅立。摯紅卒,其弟弒而代立,曰熊延。熊延生熊勇。熊勇十年,卒,弟熊嚴為後。熊嚴十年,卒。有子四人,長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嚴卒,長子伯霜代立,是為熊霜。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難於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二十二年,熊徇卒,子熊咢立。熊咢九年,卒,子熊儀立,是為若敖。二十七年,若敖卒,子熊坎立,是為霄敖。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為蚡冒。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為楚武王。《史記·楚世家》

楚厲王死後,他的弟弟熊通殺掉侄子繼位,這就是楚國真正意義上第一個王。熊通在位五十年之久,他通過一系列的對外征伐和赫赫武功,躋身春秋三小霸之一,使楚國成為了南方最強大的政權。他的故事,我們下一章繼續說。

春秋時期楚國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