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昺(1443-1520),字仲明,號寓庵,浙江寧波慈溪人,明朝成化年間進士,曾任鉛山知縣,累官至四川按察副使,以為官清廉著稱。
張昺在鉛山任知縣時,當地有一種陋習,有壯年男子去世,家人就會把孀婦儘快嫁出去,有的甚至在男子病重期間就收了聘禮。
張昺為了改變陋習,在官府立了兩個牌子,由孀婦自己選擇出嫁與否。
孀婦不願再嫁者,就跪在「節」字牌下,願意再嫁的,就跪在「羞」字牌下,官府會根據孀婦的選擇出具文書,以此來保護孀婦的權利。
當時,有位叫傅四的人死後,他妻子不願再嫁,無論如何勸說,她都不答應。
她公婆為把她嫁出去,就告訴她:如果不出嫁,就必須報官,得到官府許可。
因為傅四的妻子不識字,到官府後,家人就騙她跪在了「羞」字牌下,於是官府就簽了允許她改嫁的文書。
她的公婆拿到文書後,就逼迫她:「現在父母官簽發了讓你改嫁的文書,你不嫁就算違法了!」
傅四的妻子沒辦法,就答應了,但是要求出嫁前必須先祭奠一下丈夫,於是,她公婆趕快找好人家,並談妥了聘禮。
到了定好的日子,傅四的妻子痛哭著祭奠完丈夫,就找機會跑到一個水池中投水自盡了。
公婆一家找到她的屍體後,沒有聲張,直接把她掩埋在了那個水池中。
傅四的妻子自盡後,當地開始大旱,人們想盡辦法也無濟於事。
縣令張昺寫了祈雨文書,到當地城隍廟進行了焚燒禱告,可是三天過後,仍沒有下雨徵兆。
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人們遇到這種災禍,會認為是上天對人失德的警示,或有什麼重大冤情。
張昺為緩解旱情,在晚上搬到了城隍廟居住,希望能在夢中得到一些啟示。
當晚,張昺就夢到一個身穿喪服的女子來找他陳冤,姓氏居住地及所受冤屈都講述很是詳細。
根據夢中女子所述,第二天,張昺親自尋訪到了傅四家中。
經過對傅四家人的盤問,事情真如夢中女子所陳述的冤屈一樣,張昺獲悉詳情後,禁不住當場痛哭。
張昺單獨寫了一篇祭文,來檢討自己執政的過世,並表彰女子的節操,事情還沒有結束,當地就下起了大雨,平地雨水足有一尺深。
後來,官府對傅四的父母及同謀的人進行了處罰,為傅四的妻子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且建祠立碑以表彰傅四妻子的節操。
資料來源:【明】沈儆垣、沈遴奇、劉忭同撰《續耳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