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雄李茂貞:逼殺宰相,劫持皇帝;一生從未稱帝,卻立老婆為皇后

唐朝末年,中央權力失控,掌管地方軍事大權的各路軍閥開始不聽朝廷政令。他們私自擴充軍隊,徵收賦稅,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勢力。不光各個藩鎮間互相攻訐,而且屢屢侵犯中央朝廷,昔日鼎盛的大唐王朝就在這樣的紛亂中日漸沉淪。

然而,大唐藩鎮各自建立政權之後,一個曾數次進犯皇城,天下聞名的逆臣卻又開始高舉起「忠君」大旗,選擇奉唐朝為正朔。而他就是「曾為風雨飄搖的大唐擋過刀劍立過功,卻也在後來做了大唐覆亡助推手」的秦王李茂貞。

或許你會問,「秦王」乃是千古一帝李世民的封號,這個秦王李茂貞又是何許人也?

其實,李茂貞原名宋文通,早年出身落魄,最初只是在河北老家的博野軍中擔任市巡校官,由於職低權微,還經常遭受鎮上的長官羞辱。但宋文通有個顯著的優點,那就是戰場上肯拚命。憑藉著這點,李茂貞在征戰中多次立功,逐漸升任為一名軍校小軍官。

公元880年,唐朝第18位皇帝唐僖宗在起義首領黃巢帶領大軍攻佔長安時,出逃成都。

長安危急,宋文通所在軍隊的博野軍奉命前去支援長安,黃巢軍隊遭遇大敗,宋文通也因為立下戰功,一戰成名。被唐僖宗擢升為神策軍指揮使負責天子護衛。除此之外,為對宋文通於亂局之中,依然保持「忠君愛國」的行為表示讚賞和鼓勵,唐僖宗還將宋文通賜名為李茂貞,字正臣

數年後,長安局勢逐漸穩定,「遷居」成都好幾年的唐僖宗打算再次返回長安。不料,返程途中卻遭叛軍埋伏,唐僖宗下令追殺,李茂貞受命而去。短短兩個月時間,李茂貞就將叛軍打得不戰而潰,並成功斬殺對方首領,以儆效尤。看到李茂貞如此能幹,唐僖宗龍顏大悅,自此對李茂貞寄予厚望,不僅將他加封為鳳翔和隴右節度使,還封其為隴西郡王。

然而,「黃巢之亂」後的唐帝國早已變得四分五裂,強盛的藩鎮勢力逐漸開始割據稱雄,架空唐朝已不在話下。

與此同時,朝廷賜予李茂貞的高爵厚祿也使得他有了割據一方的資本。但是樹大招風,一路平步青雲的李茂貞招致了同僚的嫉妒,同為天子護衛軍首領的田令孜也在屬下的勸告下,對李茂貞起了殺機。

然而十分戲劇化的是:當田令孜見到李茂貞後,卻認為李茂貞才能非凡,日後定有作為,於是欣賞之下,不光沒有殺他,還將李茂貞收為養子。

有了田令孜的支撐,李茂貞的霸權之路走得更加順遂。再加上李茂貞地處關中,所轄地盤就位於距離京城不遠的鳳翔鎮(也就是今天的寶雞市境內)。對於唐朝廷而言,這裡不僅僅是天下雄鎮,更是重要的國之屏障,地位和實力非同小可。再加上鳳翔鎮在天子腳下,屬於進可攻,退可守的絕佳位置。由於這層關係,李茂貞越發被朝廷看重,還有了朝廷特別選派的邊防軍,實力逐步擴增。

從此,李茂貞便將鳳翔當成了他的根據地,並且利用獨有的井鹽製造特許,打通河西走廊,連通西域,以此招商引賈(gu),全力經營。然而,在日益膨脹的野心的促使下,李茂貞已經不滿足於現有的根據地,開始伺機擴充地盤。

此時,與李茂貞相處「融洽」的唐僖宗早已去世,唐僖宗的兄弟(唐昭宗)在宦官楊復恭的策划下繼位。

然而,楊復恭不久便因為恃功傲上,被唐昭宗解除兵權,逐出朝廷。眼看自己在朝廷無立足之地,楊復恭轉身便投靠了漢中節度使楊守亮,開始公開參與反叛。李茂貞聽聞後,奏請領兵鎮壓。然而新任皇帝唐昭宗受宦官牽制,沒能下詔。李茂貞一氣之下,自行出兵鎮壓並俘殺了楊復恭,並將漢中之地收歸己有

這一次出兵即勝的經歷,讓李茂貞嘗到了甜頭。自此以後,李茂貞四處用兵,先後攻佔了陝西鳳州、洋州和甘肅涇原地區,自身勢力也隨著地盤的擴大變得更加強盛起來。

但是,鳳翔作為李茂貞的主要根據地,與都城長安近在咫尺。如果李茂貞動手「逼宮」,京城早就唾手可得。基於此,李茂貞變得越來越囂張跋扈,不光開始插手朝政事務,還時常針對皇帝的決定指手畫腳。朝廷中部分大臣也看重李茂貞權利,選擇依附,這就使得李茂貞更加驕橫無比,言語中時常出現一些不恭之詞。剛繼位不久的唐昭宗對此十分生氣,便想將李茂貞調離鳳翔。

然而,李茂貞對於唐昭宗的調遣,不光拒不接受,而且上書對唐昭宗極盡嘲諷,說:「陛下您貴為天子,卻無力保護自己舅舅;尊極九州,卻不能誅戮楊復恭那樣的宦官。軍情易變,我真擔心京城附近的百姓有一天因您而遭殃;更替您憂慮,如果有一天,您需要再次逃離京城,又該去往何處?」

這封極盡嘲諷的奏表,讓唐昭宗氣憤至極,堅決命令宰相杜讓能出兵討伐。面對杜讓能說「不宜與近在咫尺的大軍閥結怨」的勸告,唐昭宗怒氣難消,哪裡肯聽!

然而,朝廷禁軍寡少,哪裡是李茂貞的對手。因此,這場以討伐李茂貞為目的戰爭,還沒開始,就以慘敗的方式宣告結束了。

可是,面對唐昭宗對自己的「無禮」討伐,李茂貞更是火冒三丈。於是,領兵挺進長安,迎面逼著唐昭宗誅殺領兵宰相杜讓能。這一刻,唐昭宗涕淚交加,悔不當初。

然而,自古皇帝無錯,如果一定有錯必須有人承擔,那肯定是臣下自己。所以,這種結局杜讓能早已料到了,他主動站出來,選擇用性命化解了這場災難。

然而,斬殺領兵宰相救得一時,又豈能救得一世呢?李茂貞的不軌之舉又豈止這一次呢?

果然,逼殺杜讓能後不久,李茂貞又因為對唐昭宗招募軍隊產生不滿,所以再度進攻長安,逼著唐昭宗出逃華州。與此同時,李茂貞直驅長入,縱使兵士對長安城肆意搶掠,並將許多宮殿付之一炬。最終,在華州節度使韓建的內外周旋下,李茂貞被唐昭宗加封為岐王,以示安撫。這時的李茂貞,儼然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實際掌權人。

與此同時,折返回長安的唐昭宗痛心地發現,昔日的都城早已淪為一片廢墟。

然而,命運好似從未眷戀過這個傀儡皇帝,甚至連穩定情緒的時間都不給。很快,一名叫韓全誨的宦官便聯合一眾宦官將唐昭宗控制起來,打算「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憐的唐昭宗這相當於「才出虎口,又入狼群」,可謂是狼狽加屈辱。

就在李茂貞的野心逐漸膨脹的同時,各地軍閥間的爭權奪利也出現了白熱化。擔任河中節度使的朱溫的威望也隨著勢力範圍水漲船高,在他的威逼下,唐昭宗被韓全誨等人裹挾著逃到了李茂貞所在的地盤——鳳翔鎮。

李茂貞原以為這是一場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碼,不料朱溫一路狂追不舍,直接將李茂貞和唐昭宗等人連同城區百姓,一起圍困在了鳳翔城內。從冬到春,李茂貞所在的城區被圍得水泄不通,最終糧草用盡,餓死、凍死者達數千人,吃人現象也時有發生。身為皇帝的唐昭宗,每天只能靠著豆麥粥勉強度日,被餓得連說話的力氣幾乎都沒了。

僵持到最後,李茂貞自知無法堅守,便將以韓全誨為首的宦官等二十多人斬殺,並將手中的「籌碼」——唐昭宗拱手讓給朱溫,朱溫這才撤兵而去。

這一戰,幾乎折損了李茂貞的大半兵力,所轄領土也大多被朱溫以及其他趁火打劫的軍閥們奪回。此時的李茂貞,就像是被折斷了翅膀的雄鳥,再不復往日的驕橫了。

後來的數十年,李茂貞受到幾大軍閥的傾軋,根據地逐漸縮小,以至於原本四五十個州的領地,到最後僅剩下了七個州,成了一個極小的獨立王國。不過,當其他軍閥開始建立政權,私立為帝時,李茂貞卻並未「同流合污」。

難道李茂貞真的很高尚嗎?難道他對皇帝的位子沒有一絲嚮往了嗎?

其實,李茂貞只是擔心樹大招風的事情再次發生,但他心裡比誰都渴望當皇帝。所以,雖然李茂貞的根據地只剩下了七個州,但是「麻雀雖小,五臟俱有」,他自設的「岐王府」幾乎就等同於皇帝規格的宮殿,雖然明面上沒有稱帝,但府內的禮儀制度一如皇帝。不僅如此,他還特意將自己的夫人稱為「皇后」。可以說,李茂貞在自己的領地內,早已暗暗地過了把「皇帝」癮。

不過,等到後起之秀——唐庄宗李存勖滅掉各大軍閥的勢力時,李茂貞害怕遭受唐庄宗清算,於是選擇向唐庄宗稱臣。唐庄宗自然用不著和一個年邁的老者計較,於是為彰顯對唐朝舊臣的「博愛」,特封李茂貞為「秦王」。只是,李茂貞並沒有享受太多「秦王」的榮耀,在獲封后不久便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九歲。

正所謂:權利為禍根,苟合非純士。

李茂貞這一生,興於亂世,盛於分裂,卻折辱於四方英傑之手;雄踞鳳翔數十年,權勢傾天,殺人如麻,卻在各地權臣稱帝時,選擇奉唐為正朔。然而,在亂世英雄洶湧而起的歷史長廊中,李茂貞終究只是一個行色匆匆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