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宇馳
據報道,重慶市三國文化研究會等機構擬在重慶奉節、四川成都召開「紀念劉備託孤1800周年學術研討會」。有網友認為,紀念劉備託孤研討會缺乏實際意義,浪費經費,也不能產出實際的研究成果。
對於歷史人物的緬懷紀念,應秉持著何種標準?
我們會紀念一位奮力鑽研的兩彈元勛,紀念一名辛勤耕耘的水稻專家,紀念一個懷揣愛國主義理想犧牲的戰士,是因為他們的名字家喻戶曉,他們身上展示出了崇高品質,他們的人生軌跡對現實生活產生了影響,為我們這個民族塑造了自信自強的精神風貌。
簡言之,名、實、神三者缺一不可。而對照來看,劉備託孤的美名雖因名著《三國演義》而傳播甚廣,但缺乏足夠的現實投射,因此很難讓網友產生共鳴。相對而言,汨羅市宣布將在明年端午期間舉辦「紀念屈原殉國2300周年」系列活動,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網友不買賬,也不代表紀念活動全無意義。面對「名人」這種特殊資源,局內局外看到的風景的確不同。應注意到,此次周年紀念活動以「學術研討會」的形式展開,計劃圍繞託孤這一事件的前因後果、政權建設、經濟發展、文化民俗等領域深入挖掘。主辦方表示,此次研討會並非僅研討劉備託孤,同樣也涉及到三國文化的整體研究。
「雞毛蒜皮,無趣無聊。」這或許是我們看到部分斷代史研究的第一想法。誠然,「歷史的大廈已然構建完畢,後人能做的只有修修補補」,但對於相關領域的學者而言,每一次新材料的出土,或許都意味著一次重要的突破;每每能將歷史與現實相連,以史為鑒或,也可看作實現了「兼濟天下」的學科理想。
無論是交流學術也好,開發旅遊也罷,給劉備託孤辦「周年慶」有一定價值。但也切記,莫把「名人軼事」當作了萬能的「諸葛亮」,鑽了「託孤」的牛角尖,學那勞民傷財的「關公像」「比干祭」,把「挖掘事迹」等同於「標榜政績」。劉玄德勤儉起家、輕徭愛民、兼聽則明的品德,也應當有所借鑒。在辦會時長、人員經費、活動規模等方面,應提倡節儉務實、適度宣傳,確保全過程透明可查。
【作者】 張宇馳
南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