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將生父的牌位移入太廟,嘉靖將朱棣的廟號由明太宗改為明成祖

大明王朝是封建制度的成熟時期,理應成為一個安樂祥和的盛世。不過,真實的情況卻並非如此,它儼然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殘暴和最腐朽的社會。難怪,魯迅先生會這樣評價:

大明一朝,以剝皮始,以剝皮終!

明朝共歷十六個皇帝,這些朱皇帝們個個都堪稱奇葩!其中,太祖朱元璋是「權力野獸」,惠宗朱允炆是「天真憤青」,成祖朱棣是「戰爭狂人」,仁宗朱高熾是「百日聖君」,宣宗朱瞻基是「半途而廢」,英宗朱祁鎮是「兩次登基」,代宗朱祁鈺是「竹籃打水」,憲宗朱見深是「痴情昏君」,孝宗朱佑樘是「寬容過度」,武宗朱厚照是「負面典型」,世宗朱厚熜是「修仙狂魔」,穆宗朱載垕是「垂拱而治」,神宗朱翊鈞是「自以為是」,光宗朱常洛是「樂極生悲」,熹宗朱由校是「優秀木匠」,思宗朱由檢是「抓鬮選賢」。

正是在這些朱皇帝們的「勵精圖治」下,大明王朝才成為了最有話題、最有爭議和最有故事的一個朝代。比如,意外繼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為了把自己老爹的牌位擺入太廟,竟然執意將老祖宗朱棣的廟號更改,由明太宗改為了明成祖

朱棣劇照

接下來,文史不假帶您走進大明王朝,詳細講述「明太宗朱棣」是如何變成「明成祖朱棣」的?為了抵制抄襲,本人在來源於網路的圖片中附加水印實屬無奈,如有侵權請聯繫刪圖。同時聲明,這篇文章只發表於百家號和頭條號,拒絕任何形式的跨平台轉載。

講述歷史故事前,先插入一個知識點。「廟號」和「謚號」雖然都是人死後才有的,但並不是一個概念,前者通常只有兩個字,會刻在靈位上用於供奉和祭祀,必須非常的嚴謹;後者主要出現在史書和文獻記載中,而且字數很長,甚至會達到幾十個字。

例如,我們所熟知的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謚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而廟號則是「高宗」,習慣稱為清高宗;我們所熟知的另一個嘉靖皇帝朱厚熜,謚號是「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而廟號是「世宗」,習慣稱為明世宗。

朱元璋

朱元璋在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人後,終於建立起大明帝國,但蒙古的威脅卻始終沒有消除。為了穩固政權和維護統治,他開始大肆分封諸子為王,次子朱樉為秦王,三子朱棡為晉王,四子朱棣為燕王,五子朱楠為吳王,六子朱楨為楚王,七子朱榑為齊王,八子朱梓潭王……。

雖然諸子皆為王,但朱元璋卻確立了一條鐵律,那就是所有的成年皇子都必須離京赴任,不準逗留京城,更不準干預朝政。在這種背景下,燕王朱棣不情不願地離開了南京,冒著北國的風雪來到北京就藩,屬於最早期的「北漂一族」。

通過幾年時間的歷練,朱棣徹底適應了自己「燕王」的角色,成功遏制住了蒙古人的攻勢。1392年,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被朱元璋寄予無限厚望的太子朱標突然病逝,所有人都開始猜測誰會成為繼任太子。

當時,朱元璋已經六十多歲,成年皇子還有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和四子燕王朱棣。大概率事件,新的太子應該會從這三人中間誕生,於國於家都是順理成章的。

隨著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也相繼過世,燕王朱棣就成為了事實上的皇長子,而且長年帶兵守邊歷練,基本上成為太子的不二人選。誰知,朱元璋竟然直接冊封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這令所有人都大感意外。

朱允炆

1398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隨即登基繼位。之後,他開始重用齊泰、黃子澄和方孝孺等人,還在推行寬仁政策的同時準備「削藩」。

在朱允炆的堅持下,削藩的過程還算是順利,許多小的藩王都被裁撤。不過,年輕人太過於急切,步子邁得太快太大,終於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藩王們警覺,尤其是燕王朱棣更是摩拳擦掌。

靖難之役

1399年,也就是建文元年,朱棣終於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起兵反叛。在歷時四年的戰爭後,他終於率兵攻佔了都城南京,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過皇位,從而成為了大明王朝新的主人。

朱棣登基後,首先通過一系列決絕的手段穩定局面,之後才推行了許多的大有為之政。在位的二十二年間,他先後完成了「遷都北京」、「七下西洋」、「收復安南」、「永樂大典」和「五征漠北」等偉業,堪稱是最有作為的一代朱皇帝。

1424年,也就是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遠征蒙古的回師途中駕崩於榆木川。之後,如履薄冰二十年的太子朱高熾登基稱帝,雖然在位時間不足一年就因為突發心臟病而過世,但他卻拉開了「仁宣之治」的序幕。

明仁宗

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位期間,延續了父親一貫的風格和政策,終於將「仁宣之治」推向了高峰。對此,清代大學士張廷玉在編纂《明史》時這樣盛讚:

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朱瞻基之後是朱祁鎮、朱祁鈺、朱見深和朱佑樘,直到明武宗朱厚照登基。他屬於最典型的紈絝子弟,最大的愛好就是禍禍人生,終於在1521年「禍完收工」,甚至都沒有留下任何的皇子。

為了延續老朱家的江山,首輔楊廷和與皇太后緊急磋商,最終選定由明武宗的堂弟朱厚熜前來繼承大統。之後,他們以大行皇帝遺詔的形式公布了這個「人事任免」:

興獻王次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1519年時,興獻王朱祐杬病逝,由於長子朱厚熙早已夭折,作為次子的朱厚熜幸運地承襲了爵位,準備悠哉悠哉地在湖北的封地過完舒心的日子。不過,他的好運似乎還沒有結束,竟然又收到了北京紫禁城發來的offer,稀里糊塗就要當皇帝了。

突然「天上掉龍椅」,十四歲的朱厚熜顯然大感意外,但很快就壓抑住狂喜的心情收拾行囊啟程,目標直指紫禁城。經過一個多月的車馬勞頓,他們終於浩浩蕩蕩地來到了遙遠的北京。

朱厚熜的想法很簡單,既然自己是「天選之子」,那自然會輕而易舉登基稱帝。不過,他顯然是太天真了,完全不懂明朝政治有多麼險惡,有多麼奇葩。

小皇帝朱厚熜的屁股還沒坐熱,馬上就遭到了首輔大臣楊廷和的強力挑戰,因為管誰叫爹的問題而拉開了「大禮議之爭」的序幕。不過,這種以「小宗繼大宗」的事並不是頭一次出現,歷史上也有過先例,比如漢哀帝劉欣就是以侄子的身份繼承了伯父漢成帝的皇位,登基後將伯父和生父都追尊為父。

依照此例,嘉靖皇帝也準備把伯父明孝宗和生父興獻王都尊為父親。不過,首輔楊廷和卻堅持將他過繼給孝宗皇帝一脈,而拋棄了原來的興獻王一脈,改稱伯父為父親,而管生父興獻王為叔叔。

小皇帝朱厚熜很生氣,但後果卻不嚴重。因為,他的羽翼未豐,在朝堂完全沒有根基,只能選擇暫時擱置。為了分化對方的陣營,不得不開始軟硬兼施分頭出擊,目標直指內閣首輔楊廷和。

不過,嘉靖顯然是低估了這幫老頭子,低估了總後台楊廷和的實力。歷經了憲宗、孝宗和武宗三朝,他的能力和資歷都無人能及,儼然到了「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地步。

在明武宗朱厚照剛過世時,楊廷和面對無人繼位的局面尚且不慌,沉著冷靜地穩住了朝政。在確定朱厚熜為新君並且派人迎接入京期間,他一人總攬朝政長達三十七天,完全就是在「代行天子之權」。

等到朱厚熜這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抵京時,作為內閣首輔的楊廷和雖然表面上恭敬有禮,實際上卻絲毫不怵這位小皇帝。在他看來,西漢霍光可以廢立漢武帝的孫子劉賀,自己也可以。

由於朱厚熜和楊廷和都自信滿滿,「大禮議之爭」陷入了僵持階段,雙方誰也不肯讓步。幾個月後,深謀權術之道的張璁打破了這種僵局,第一次提出了「繼統不繼嗣」的主張。

啥意思?張璁認為,嘉靖不是非得以明孝宗侄子或者嗣子的身份繼承大統,完全能夠以明武宗弟弟的身份來繼位,這就繞開了「管誰叫爹」的死結。而且,他還搬出了太祖朱元璋欽定的《皇明祖訓》,其中對於「兄終弟及」也是承認的。

嘉靖皇帝好像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立即向以楊廷和為首的內閣表明支持態度,卻再次被對方否決。這下,他徹底怒了,看來姓楊的完全不把自己當盤菜!

恰巧在此期間,朱厚熜的生母蔣氏千里迢迢從湖北來京探望,竟然得知兒子即將「管別人叫爹」,而自己也即將由媽變成嬸子,當即就哭倒在地。然後,「蔣嬸子」掉頭就要回老家,揚言到興獻王的墳前去哭訴。

嘉靖終於找到了突破口,藉此機會向張太后提出了「辭職」,說這個皇帝我幹不了,您再重新進行招聘吧。首輔楊廷和終於慌了,無奈之下做出了讓步,同意他同時尊伯父和生父都為父親。

表面看來,「大禮議之爭」似乎已經告一段落,但這只是中場的休息而已。事實上,真正的暴風雨還沒有到來,真正的大戲也沒有上演,雙方只是在各自蓄力而已。

1524年,也就是嘉靖三年,桂萼和張璁再次上疏,終於開啟了「大禮儀之爭」的下半場。據《明史》記載,二人提出了最新的觀點:

今陛下奉祖訓入繼大統,未嘗受孝宗詔為之子也,則陛下非為人後,而為入繼之主也明甚。考興獻帝,母興國太后,又何疑?

啥意思?桂萼和張璁提出,既然嘉靖皇帝登基即位,那是不是可以尊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興獻帝?尊自己的生母為興國太后?

既然已經翻臉,楊廷和索性繼續堅決反對,甚至以退為進用辭職進行威脅。不過,他這次卻錯了,嘉靖雖然不敢罷免你的首輔之職,但你主動辭職就另當別論了,當即下旨恩准其歸鄉養老。

楊廷和離開內閣後,首輔之職按順序由梁儲來接任。插一句,明朝的內閣大臣通常有三到五個名額,按照入閣先後進行排名,不允許插隊。

梁儲的能力和魄力都遠不及楊廷和,對於「大禮議之爭」的下半場完全沒有招架之力。於是,朱厚熜決心繞過內閣,強令禮部追尊生父為「皇考恭穆獻皇帝」,追尊生母為「聖母章聖皇太后」,並且還要祭告天地和祖宗。

這下,群臣終於爆發了,除了雪片一般的奏疏外,一些人還推出了古法「伏闋」。於是,六部九卿的官員們分批分撥跪在左順門外倒替輪班,而且還連哭帶喊要求收回旨意。

實在是忍無可忍,嘉靖下令錦衣衛驅趕跪諫的人群,而且對其中的八個帶頭者施以廷杖。這下,局勢徹底惡化了,明朝文官的氣節也被徹底激發出來,一個個排著隊耿著脖子挨打,只有暈倒後抬走的,沒有自己逃跑的。

左順門事件

眼看騎虎難下,嘉靖只得硬著頭皮繼續進行,當場就打死了十七人,重傷了四十多人,史稱為「左順門事件」。以此為標誌,他終於用棍棒維護了自己的帝王尊嚴,也取得了「大禮議之爭」的慘勝。

這場「大禮議之爭」既不涉及國家存亡,又不涉及百姓福祉,卻成為了明史中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重大事件。可笑?可悲?在文史不假個人看來,這場爭鬥實在沒有太大意義,完全就是皇帝和士大夫之間的沽名釣譽和盲目內耗。

嘉靖皇帝劇照

1536年,也就是嘉靖十五年,朱厚熜的皇位已經穩如泰山,朱厚熜的「武功」已經天下無敵。於是,他追封自己的生父朱佑杬為「明睿宗」,還準備將牌位也移入到太廟之內享受供奉。

問題是,太廟中牌位的供奉是非常有講究的,不是隨便怎麼擺放都行。按照祖制,正殿當中只能設置九個牌位,當時已有太祖朱元璋、惠宗朱允炆、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鎮、憲宗朱見深、孝宗朱佑樘和武宗朱厚照,數一數剛好滿九個。

很顯然,朱厚熜要把生父的牌位擺入太廟正殿中供奉,就只能移走一個放到偏殿去。畢竟都是朱家的老祖宗,移誰呢?

  明太祖朱元璋親手打下了大明江山,自然需要放在正中間最顯眼的位置接受祭拜,這是毋容置疑的。再往下,就是明太宗朱棣,他雖然通過靖難之役非法奪位,但卻是後世之君的「恩人」,否則也沒有他們的帝位可以繼承。

思來想去,朱厚熜決定將在位時間不足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熾移到偏殿。可是,這樣變動明顯缺乏法理依據,顯得太過於隨意了。無奈之下,他將明太宗朱棣進行了一次「提拔」,由太宗變成了成祖,因為廟號為「祖」的帝王必須在正殿中接受供奉。

朱棣

就這樣,明太宗朱棣就變成了明成祖朱棣,而他的兒子明仁宗朱高熾也遺憾地移出了太廟的主殿。真不知道,他泉下有知會不會痛罵嘉靖這個不肖子孫。@文史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