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去世後,遺體是如何保存的,為何能幾十年不腐?

1976年9月9日,一代偉人毛主席與世長辭,享年83歲。

噩耗傳來,猶如晴天霹靂一般,舉國上下,頓時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

當天,華國鋒便在中南海住地召開會議,緊急磋商治喪事宜。

會上重點討論了三個問題:一是主席的後事;二是主席的遺體如何處理;三是是否邀請外國代表團來京弔唁。

在會上,大家一致認為首先要做的,就是保護好主席的遺體,讓各界人士弔唁、瞻仰。

然而,在當時的條件下,如何保存毛主席的遺體,卻是一個不小的問題。

最終,這個重任交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黨支部書記、形態學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靜副博士的肩上。

由徐靜牽頭負責此事,解剖教研室副主任張炳常、形態教研室副主任陳克銓參加。

華國鋒對他們說:「長期保護好毛主席的遺體,世世代代讓人民群眾瞻仰,是一項光榮而又艱巨的政治任務。你們完成好這項任務,黨和人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

之後,在會議上,華國鋒同意了徐靜他們的方案。

三人小組隨即開始展開工作,他們首先把主席的衛生間進行徹底清潔打掃和消毒,作為施工場地。

三人顧不上吃飯和休息,加緊對毛主席的遺體進行防腐處理。

最終,在三人的密切配合下,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工作,終於完成了全過程。

不過很快,他們就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遺體想要長期保存,就得注入大量的防腐液。可大量的防腐劑注入後產生的腫脹問題,卻並不容易消退。

腫脹到底什麼時候才能消退,徐靜一時心裡沒底。

但張炳常在這方面卻很有經驗,他肯定的說:在二十四小時便可以消退。

果然,在24小時之後,遺體的腫脹問題便有了明顯消退,在11日清晨遺體從中南海轉移到人民大會堂時,已達到了滿意的效果。

而事實也證明,大劑量的注入防腐劑的決定是正確的,否則後果很難預料。

在做完防腐後,三人便守在遺體旁,仔細觀察遺體的變化,並為長期保存做好原始記錄。

10日下午,他們為主席準備了一套新的中山裝穿上,理髮師也為主席重新梳理好頭髮,北京醫院病理科的一位技師為主席做了細緻的妝容。

1976年9月11日至17日,毛主席的遺體被轉移進人民大會堂,在這裡舉行弔唁、瞻仰活動。

由於天氣炎熱,加上前來弔唁的人很多,熱氣更盛,因此為了更好地保護主席的遺體,大廳內所有的風冷設備全部啟動,溫度下降得非常低,以至於有些人穿著大衣還覺得冷。

然而,儘管室內的溫度已經非常低了,但對於遺體保護來說,這樣的溫度還是比較高。

於是,領導和專家們一致認為:應該抓緊製作一個有機玻璃棺罩,使遺體與外界環境隔離,並在棺內進行局部降溫。

此外,專家們經過研究後又做出了幾項決定:撤除樂隊的現場演奏,改為播放哀樂;控制燈光總量等。

弔唁活動一直持續到11月17日,期間先後有30餘萬人來到人民大會堂,弔唁偉大領袖毛主席,瞻仰遺容,寄託自己的哀思。

弔唁活動結束後,又面臨了一個重要問題:從弔唁活動結束,到毛主席紀念堂建成,期間相隔1年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毛主席的遺體要放在哪裡呢?又怎樣進行保護呢?

經過中央領導商量研究,最終決定將毛主席的遺體轉移到「769」保護室。

遺體轉移到769保護室的第二天,就被浸泡在藥液中。

該藥液的配方,是根據解剖、組織、病理學專家們平時在科學實驗中處理屍體和標本保存的成功經驗,以及馬王堆古屍出土後的處理和保存經驗配製而成的。

為了更好地保護主席的遺體,專家組經過幾番思考、研究後,終於提出了一種最可靠,同時也是最科學的方法,那就是採取「氣態與液態相結合」的方法。

暴露的部分在氣態中,隱藏的部分在液態中;瞻仰的時間在氣態中,非瞻仰的時間在氣態中;一年一度的大保護時在液態中。

除此之外,專家們還採取了物理和化學的綜合保護措施。

正是在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之下,主席的遺體幾十年來都保護得完完整整的,遺體保護所要求的各項參數也一直處於正常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