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起源-伏羲畫卦(下篇)

燧人氏部落分支華胥氏便是伏羲的母親所領導的部落。晉皇甫謐 (mi)《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飈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說的便是人氏的時代有巨人生活在雷澤一帶,華胥氏的腳踩到巨人在地上留下的腳印,便有了身孕,在古代成紀這個地方,生下了伏羲這便是伏羲出生的傳說。其實,華胥氏是不可能因為踩到巨人的腳印而懷有身孕的,這只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人們對於母系社會的聖人出生的一種文明的說法,也可以稱之為「遮羞」之說。因為在父系社會人們以不知其父為恥,前代的聖人怎麼會沒有父親呢?所以便將其父親進行神化。

伏羲 西漢 卜千秋墓室壁畫局部

而母系社會的婚姻方式是:女子月經來過之後,便是成年人,成年女子有權隨自己的意願選擇外族的男子同自己交媾 (gou),不過地點不能在自己本族的居住地,而應選擇離居住地較遠的一處樹林里。這種母系氏族社會的野合之風,到了父系社會仍然存在,以至到夏、商、周甚至漢、唐時期仍然存有這一遺風。伏羲出生的傳說,正說明了伏羲生於母系社會這一史實。伏羲長大後,以其出眾的才華,在眾部落中脫穎而出,成為一代偉大的領導者。從此,人類歷史進入了伏羲時代。

據考證,我國公元前7724 -公元前 5008年被稱為伏羲時期,這個時代既包括伏羲氏、女媧氏的母親系統氏族群體,又包括伏羲氏、女媧氏氏族群體及伏羲一世、伏羲三世等伏羲氏族的不同階段,所以前後延續了2700年到3000年左右。如果說熔人氏時代是為伏羲文明奠定基礎的時代,那麼伏羲時代則為我們華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奠定了基礎。伏羲不但很好地繼承了前人的寶貴經驗及科學成就,並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發明與創新,所以伏羲文化開創了我國文明的先河。

涉縣媧皇宮 始建於北齊 木與磚石結構 道教宮觀 河北涉縣

那麼伏羲都做了些什麼呢?他「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是我國漢字的萌芽,他制定了男婚女嫁的婚禮制,改變了原始群婚生活,使氏族之間轉為較為先進的對偶婚,他傳授人們種植穀物和人工飼養桑蠶,他教會人們如何馴養家畜,如何烹飪肉食;他與女媧合婚並且統領了其他氏族,他還與女媧一起發明了琴瑟,使人們擁有了美妙的音樂;他發明了漁獵生產工具網 (g),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力,使人類逐步脫離採集自然物的生活而進入漁獵時代,這是人類文明的又一大進步,他最大的貢獻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明了八卦,並創立了六十四卦曆法,確立了元日,使人們有了更準確的作息時間。他開創的漁獵文化、龍文化、婚嫁文化和易卦文化被專家認為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文化。

這麼多功績!都是他一個人發明的嗎?不是。因為任何人也沒有這麼大的本事,他只是在前人的成就上做了進一步的完善。按現在的話來說,他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而他腳下的巨人,則是整個燧人氏時代,甚至是人類幾百萬年的歷史一一他是上古文明的集大成者。

伏羲八卦方點陣圖

伏羲為什麼要發明新的曆法呢?因為當時的天象發生了變化,原來的曆法已經不十分準確了。根據現在天文學新的歲差計算公式,公元前 12000 年以後,北方的極星已經不是織女星,也不是現在的北極星,而是幾顆較暗的星。所以他重新觀察天象,俯察地理,創建了新的大山博 (fu) 木圭表八卦紀曆。這種曆法以六十四卦為記時單位,以離、乾、坎、坤代表春、夏、秋、冬四季及東、南、西、北四方,其餘六十卦每卦代表六天,一年分為 5個季 (夏季分為夏與長夏兩季),每個季節 72天,一年分為10個月,每個月 36 天,共計 360天,剩下五天為過年,不記人卦內。這也就是古代過年時「趕亂婚」的來歷。

相約在鵲橋

即過年這五天結婚可以不用擇吉時,因為不在八卦計算之內.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八卦曆法這麼簡單啊,不過是利用圭表確定好夏至日或冬至日後,再根據夏至日或冬至日確定出四時八節,接下來以夏至日到冬至日的中心點畫一圓,然後把這一圓分成365份每份一天,這不就是曆法嗎?看來在原始社會做個酋長挺容易的。」

這塊出土於江淮地區的玉刻圓形長片,圓內圓外的圖形數都和八有關,可能代表當時的八卦曆法。

其實這個八卦曆法可不是這樣簡單的,它融計數、卜(shi)及生產等為一體,是上古時代智慧的結晶。劉堯漢所著的《中國文明源頭新探》中說:「傳說伏羲於公元前 7709 年獲白龜,觀河洛交匯悟太極原理,作太極圖。視龜甲中五環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邊甲二十四,背園腹方,四足撐天地,遂明大道,推衍出八卦,重複為六十四卦。用以觀天、計數卜筵」,可見這個八卦歷是多功能的。

伏羲畫像

說得直白一些就相當於古代的老黃曆。與黃曆不同的是,黃曆上面記錄著一年 365天的吉凶禍福,古人根據這些記錄而選擇各種重大活動的適宜日期,而八卦曆法卻沒有這些記錄,它是靈活的,每日的吉凶都記在氏族首領的腦子裡,並且這裡面既包含著前人的寶貴經驗,又包含著新的理論依據,它是辯證的占卜。老黃曆的缺點在於走教條主義,缺少與現實相結合,缺少創新。因為天體在不斷變化,人們的生產項目與日常活動也在變化,如果還用以前編製的黃曆作為現在的行為準則顯然是行不通的。

而八卦曆法則不存在這種缺點。它是辯證推理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舉個例子來說吧,在春天,伏羲根據前人的經驗,再結合當前天象與地理的陰陽變化規律,然後通過八卦占卜所給出的提示,確定氏族在春天的生產任務。於是讓一部分人到指定的方位去捕魚,一部分人到指定的地方去種植。結果,捕魚的人果然捕到了許多魚;過些日子,發現種下的種子也長出了嫩芽。各個氏族見伏羲的占卜靈驗,能夠給大家帶來豐富的食物,能夠逃避凶害,自然也就擁護這位首領。

如果伏羲用自己的八卦曆法不能給各個氏族帶來好處,只是裝神弄鬼的巫術,結果捕魚的人一條魚也沒捕到,種地的人發現種子在地里全爛掉了,那麼這個部落酋長又怎麼能夠得到大家的擁護呢?這個部落又怎麼能夠不被歷史所淘汰呢?可見上古時期的巫術與現在的封建迷信還是有區別的。這就好比三國時諸葛亮借東風的故事,諸葛亮雖然登上祭台舞動寶劍裝神弄鬼,但他的行為背後卻是有十月小陽春要刮東南風這一氣象方面的科學知識。

彝族方點陣圖標

上古時期的人,一般都懂得天文知識。因為我們的祖先在沒有學會控制火之前,每天夜裡看到的光亮只有天上的星辰。經過長期觀察,他們掌握了天象與地理變化的規律,掌握了天多與天氣變化的規律,掌握了天象與吉凶變化的規律。這些知識一代代傳下來,並目代代地不斷創新,到了母系氏族社會,已經形成了一套頗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懂天文識地理,是原始社會的人們為了生存必須學會的知識。隨著社會的不哪進步,人類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很多的人不需要這些知識也可以生存下去,於是這些知識便顯得不是很重要了。這正是後來很多人不懂天文與地理的原因。比如現在的人,能說出二十八宿的人恐怕不多。原因很簡單,因為現在這些知識與生存關係不大,現代人的生存方式與上古時代的人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有的人只要能把幾首歌唱好,便能得到令人羨慕的收人。可是在上古時期,唱兩首好歌可能更容易吸引異性與自己交嫌,但要想憑這個生存,恐怕還不夠。

「大聖遺音」伏羲式琴

其實我國古人對龍的崇拜,也源於對天象的觀察。古人最早發現的節氣是夏至日,所以新年的開始是從夏至日開始的。彝族人的火把節其實就是源於古人慶賀新年的風俗。可能是一到春暖花開的季節,古人就發現東方的天空有龍的形象,這個「龍」就是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中秋過後,夜空只能見到七宿中的心、尾、箕三宿,冬天則徹底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古人認為是天上的龍給人們帶來了這個美好的季節,龍是保護人的神。正所謂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古人於是將地上與龍的形象相似的動物都稱之為龍。於是龍便成為中國最難解釋清楚的一種圖騰。如許慎說文解字》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天而潛淵」,文中似乎描述的是東方蒼龍七宿,可是它「又能細能巨,能短能長」,多少有些讓人費解。

龍圖騰

伏羲發明的八卦,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此以後,八卦理論被應用到各個領域中。中國古代文化在八卦理論的基礎上,逐漸蓬勃發展起來。古人對伏羲畫卦的評價是「一畫開天,文明肇 (zhao) 啟」。這真是最貼切、最生動最凝練的比喻一一伏羲在地上畫出八卦圖案的第一筆,正是為中華文明開闢了一片新的天空!中華民族從此走向文明與發達,邁入世界文明古國之林。

伏羲對後世的貢獻還在於他創建了新的管理制度,設立不同的官職任命給有能力的人,分別管理各種事務。這種管理制度,對各行各業的發展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可以說是人類第一次社會分工。據有關資料記載,伏羲於公元前 7721年於甘肅榆中取代尷人氏稱帝,號羅奉,史稱「人皇」。尊始祖雷澤氏為雷明王,以龍紀官,立巫政管理制度,始有官職分部。以共工氏為上相;以居龍氏(又名地龍氏)治屋廬,營建築,以(叟) 魁氏為水龍氏,導洪水、滋林木;陰康氏為土龍氏 (又名中官黃龍氏) 治田裡,主農田與放牧,混沌氏(又名混純氏)為降龍氏,狐民害、吳英氏為潛龍氏造甲歷,朱襄氏 (又名朱象氏,子襄氏) 為飛龍氏,造書契。統巫師、軍師,以柏皇氏為下相,朱襄氏兼理左監,吳英氏兼右監,共工氏總管蔡天權。

殷墟甲骨文字

其他還有春官青龍氏、夏官赤龍氏,秋官白龍氏 (又名驪連氏),冬官黑龍氏、中官陰康氏為黃龍氏-·--·-伏羲死後,女媽代立,時年五十二歲。伏羲一世、三世皆聽命女媽,女媧死後葬風陵渡。女媧去世後,稱帝的分別是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混沌氏、昊(hao)英氏、有巢氏(遷巢湖)、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凡十五氏,皆襲伏羲氏之號。

伏羲與女媧是世代聯姻的兩個氏族部落,自從伏羲與女媧結為夫妻後,共同創建了伏羲文明。伏羲時代前後延續二千六百多年(公元前 7724-公元前 5100),一百五十三代,此後即與外族同化。其中純伏羲、女媧血緣下傳二十三帝,伏羲女媧大氏族(包括外母、外父血緣) 共傳七十七帝 (含二十三帝)。

太古三皇

1987年賈湖遺址出土的甲骨文距今有 9000 年的歷史,這說明在伏羲時代已經擁有了文字。遺址中還發現墓主人手持義形器 (牙璋)和白龜甲,有八人各有八個龜甲內裝小石子,這種現象同樣見於大汶口文化和安陽股墟文化,這說明伏羲文明與殷商文明有著共同的血脈淵源。

有學者推測,正是第十九代純血緣伏羲和第七十三代大伏羲在賈湖完成了上元太初曆,在節芒(伏曼) 帝時頒布,後歸人炎帝系成為炎帝曆法。

點贊加關注,下期補加三皇五帝篇[比心][比心][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