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年羅榮恆逝世,毛主席交代吳旭君:我死的時候你不要在我跟前

1963年12月,罹患腎癌多年的羅榮恆在北京去世,時年61歲。

得到這個消息後,毛主席十分悲痛,他一連好幾天都睡不著覺,這些工作人員都看在心裡,急在心裡。

為了緩解毛主席的壓力,護士長吳旭君主動與毛主席嘮起了家常,兩個人談到了父母,談到了家庭,後來還談到了生死觀唯物主義

然而正討論到一半時,毛主席的臉上卻突然嚴肅起來,他說我死的時候,你就不要來到我的面前了!

一向和藹可親的毛主席,為何談到這個話題卻突然嚴厲起來?而毛主席和羅榮恆之間又有怎樣不為人知的關係?

要回答這些問題,還要從1963年12月的那天講起。

一、悲痛的偉人

1963年12月,毛主席正在召開新中國的十年科技發展規劃會議,突然工作人員帶來了羅榮恆去世的消息。

毛主席雖然心中已有準備,但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毛主席還是表現出了巨大的悲痛,他頓了一會兒,然後暫停會議說:「羅榮恆元帥去世了,我建議大家集體默哀三分鐘。」

默哀過後,毛主席帶頭回憶起了羅帥,他稱讚羅帥有能力,也有原則,是個人才!並表達出了巨大的惋惜。

幾天後的一個深夜,毛澤東痛苦地寫下了《七律-吊羅榮恆同志》,潦草的字體可以反應他當時悲痛的心情,裡面的「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寄託了自己巨大的哀思。

我們都熟知毛主席的詩句,不管是《沁園春·雪》還是《清平樂·六盤山》等等詩句,都是豪邁大氣、積極樂觀的英雄氣概,但這首詩和以往的詩句風格大不相同,寫出了莫大的哀傷。

這個早已看淡生死的偉人,在老兄弟、老戰友逝世時依舊掩飾不住的哀傷,從而看出羅榮桓元帥在毛主席的心目中,是多麼地重要。

羅榮恆是少數毛澤東親自寫詩哀悼的將帥,為何有如此的待遇,這要歸功於羅帥卓越的個人能力。

羅榮桓元帥是1902年出生的,比毛澤東小9歲,當毛澤東開始教書時,羅榮恆還在長沙讀中學,機緣巧合之下,羅瑞恆被毛澤東「挖掘」出來。

1929年,羅榮恆加入了革命隊伍,毛澤東很看中他的個人能力,甚至對很多人都說,榮恆是個人才,我們發現他太晚了啊!

羅榮恆的經歷確實名副其實,1935年羅榮恆隨軍長征,許多戰士都願意跟在羅榮恆後面,因為跟著他有肉吃。

原來長征途中,一隊國民黨騎兵對長征部隊發動突襲,不過羅榮恆穩紮穩打,硬是全殲了這股騎兵,還繳獲了許多物資和戰馬,這讓當時的紅軍戰士們包餐了好幾頓。

抗日戰爭時期,羅榮恆把山東搞得有聲有色,多次重創日偽軍,後來毛澤東誇獎羅榮恆說,山東只換了個羅榮恆,山東的棋就全活了,山東的棋活了,全國就活了!

對於新中國而言,羅榮恆立下了赫赫戰功,可數十年的高強度工作讓羅帥的身體很差,在抗日戰爭時期,羅榮恆就經常出現尿血,後來羅榮恆的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建國前後,羅榮恆被診斷患上了腎癌。

羅榮恆的病情毛主席是看在心裡,他多次勸羅帥說,你的身體不好,可以少開會,甚至不開會,這樣對你的身體好些,否則不能持久,請你考慮!

然而羅帥還是努力工作,他對偉人們說我不是個休息的人,在娛樂方面也沒有什麼愛好,這是個缺點,希望別的同志不要學我。毛澤東聽後也無可奈何,只能安排最好的醫療團隊給他治病。

儘管毛主席對羅榮恆的病情很關注,還派了最好的醫生給他治病,可羅帥的身體還是變得越來越差,1963年秋季,羅帥經常心絞痛,腎功能也衰竭了,不久之後就報出了病危的消息。

1963年12月,彌留之際的羅帥把妻子和孩子們都叫到一個屋裡,囑咐他們說,我沒有遺產給你們,也沒有什麼能分給你們,但我要給你留一句話,那就是堅信共產主義這一偉大真理,要永遠幹革命!

同年12月16日下午,在家人和戰友的守護下,羅帥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時年61歲,緊接著這一噩耗就報到了毛主席那裡,偉人很悲痛,於是寫下了「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的悼詞。

二、我死後你不要在我跟前

毛主席對羅榮恆的去世感到很觸動,一方面是羅帥是他的親密戰友、得力幹將,另一方面是因為羅帥年紀不大就去世,讓毛主席開始正視生死,畢竟自己也是七旬老人了。

從羅帥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回來後,毛主席很少說話,晚上的睡眠質量也很不好,連續吃了兩次安眠藥都無濟於事,這與平時主席豁達、樂觀的性格截然不同。

主席的健康護士吳旭君看毛主席心事重重的樣子感到很著急,在打掃衛生時,她無意發現了被揉成一團的草紙,裡面寫著開頭的祭文,但沒有寫標題,於是她準備藉此為契機,讓偉人打開話匣子。

一次,吳旭君找機會問毛主席道:「主席您寫的詩詞我看到了,是誰能讓閣下這般敬佩?」

主席被「閣下」一詞逗樂了,他沒有責怪吳旭君偷看他的詩詞,反而直接在試稿上寫下了標題《吊羅榮恆同志文》。

令人欣慰的是,通過這件事,偉人的心情好了很多,一天晚上,毛澤東主動找她談心。偉人坐在沙發上娓娓道來,吳旭君也在一旁傾聽,交流。

在情感面前,毛主席也是個普通人、更是個長者,他談起了好多人的生死,最後談到母親時,毛澤東顯得十分悲傷。

毛主席懷念地說,我的母親雖然不知道什麼叫做「群眾路線」,但她是個善良、熱心腸的農村婦女,她待人誠懇、受人尊敬,她去世的時候,排著長長的隊,大家都很懷念她。

毛澤東的母親於1919年去世,當時毛澤東正忙著開展革命運動,等他回到家時,他的母親已經撒手而去,入館兩天了。

悲痛的毛澤東寫下了情深義重的《祭母文》,一連在母親的靈前守了好幾天,直到母親下葬。

談起這段經歷時,毛澤東十分悲痛地說,「我不是個合格的兒子,母親去世時自己不在她身邊,我就是這樣的人,母親死了自己也不能盡孝。「

吳旭君在一旁也很感同身受,他寬慰著說道,這也不能怪您,您為革命作出了那麼大貢獻,實際上也是孝敬母親了。

吳旭君的話很實在,毛澤東雖然沒有見母親最後一面,但他解放了舊中國,拯救了無數中華兒女,他是新中國的大功臣,毛母九泉之下也會寬慰了。

毛澤東主席看吳旭君理解得這麼透徹,感覺到她也有不一樣的經歷,於是主席打開了話匣子,說小吳同志,你的母親還好嗎?

吳旭君露出了一絲痛苦,也說起了自己與和母親的往事,她說自己母親去世的早,當時自己只有8歲,因為母親年輕時沒有留照片,自己忘記了母親的模樣,這是莫大的人間悲事。

吳旭君說母親葬禮上,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一些大人說她的母親要「走」了,「走」之前肯定想看小吳旭君漂漂亮亮的樣子,這樣好讓自己「走」得更安穩些。

吳旭君很孝順也很聽話,她特意穿上母親給她做的小紅棉襖,然後給母親磕了幾個頭,除此之外,她什麼都不記得了。

聽完吳旭君的話,毛澤東主席點了一根煙,片刻之後,毛澤東主席一改和藹可親的形象,他嚴肅地說道:「我死的時候,你不要在我跟前!」

吳旭君聽完後急了,她趕忙說,主席,我是你的醫護人員,假如真有那麼一天,我不可能不在您的身邊,而且自己會一直在您身邊,這樣您身上一有小病,自己就能治好。

但毛澤東主席還是堅定地說,不,我死的時候請你一定不要在我的身邊!

正在吳旭君不解時,毛澤東主席說出了他如此態度的原因,他說自己離開家的時候母親正值壯年,此後他雖然回家,但次數不多,所以對母親的印象還停留在她的壯年時期。

後來母親去世時自己不在身邊,自己看不到母親病痛的樣子,所以這樣才留下了母親最好的印象,所以直到毛澤東晚年,在他的記憶里,母親仍是健壯、美好的形象。

吳旭君一下就明白了,原來主席想給她留下一個硬朗的形象,畢竟她在年幼時就直接見證過母親的生死,主席不想讓她再見證一次,不想讓她再感受一次痛苦。

毛主席不僅心繫天下,同樣還照顧身邊工作人員的感受,偉人的胸懷何其寬廣!

三、辯證法

不過吳旭君還是很為難,畢竟自己是她的醫生,假如主席生病,自己怎能放任不管。

看吳旭君未回復,毛主席繼續說:別人越是迴避的問題,自己越要說。

在戰爭年代,我多次和死亡擦肩而過,甚至好幾次都有人說我死了,但是我沒死,有人說我命大,這點我是不同意的,因為我相信辯證法,有生就有死,有勝利也有失敗,有正確也有錯誤,就好比四季更換、晝夜更替一樣。

然後毛澤東繼續問:「小吳同志,你平時研究辯證法嗎?」

毛主席與吳旭君

面對著突然地提問,吳旭君啞口無言,然後她說自己研究的知識面比較窄,主要是研究人的生老病死和疑難病症等。

聽完吳旭君的回答,偉人也點了點頭說,你回答得很不錯,生老病死就是辨證論的一種,人的生老病死就是不同周期的事情,你看羅帥同志就是這樣,不僅如此,將來我們都會這樣。

聽完主席如此深奧的話,吳旭君一時不知如何回答,過了一會她反應過來說,主席,咱們換個話題吧!

結果毛主席用十分堅定的語氣說,不要迴避這個話題,因為還沒有講透徹,我的書架上有一本書,你拿回去讀,明天我們繼續談。

其實吳旭君只負責毛主席的身體健康,本不應該與主席談道理,但為何毛主席會這樣做呢?

其實毛主席對後生們很關照,而且一視同仁,他經常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不要把目標放在我的身上,你們要放眼國家,未來我要是去世,還指望著你們建設國家!

毛主席經常送工作人員書籍,還讓他們讀自己看的報紙,有時候還會問他們一些對於一些政事的想法,充分發揮了民主意識。

所以在主席的言傳身教之下,工作人員都得到了充分提高,都成為了後來新中國建設中的頂梁人才,我們一方面要欽佩偉人的辯證唯物意識,還要欽佩主席的育才之策,注重全面、注重點點滴滴。

四、偉人的豁達

第二天下午,偉人和吳旭君坐在沙發上,毛主席問她書看得怎麼樣,想通了沒有。

吳旭君說我都看完了,但是有些事情自己想得似懂非懂,毛主席認可地點點頭,然後讓她舉個例子。

吳旭君想了半天,說昨天談的事(生死觀和辯證法)我舉不出例子。

毛主席笑了笑說,人固有一死,我毛澤東也是普通人,所以毛澤東也是要死的,2年前我見蒙哥馬利時我已經提出了我自己的五種死法。

第一個是被槍打死,第二個是出交通事故,第三個是游泳淹死,第四個是小小的細菌把我鑽死,第五個是從飛機上摔死,雖然中央給我立了規矩,不讓我坐飛機。

但我想我以後還是可能會坐的,畢竟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嘛!

毛主席通過五種死法表達出了自己的生死觀,而且語言幽默,把一件嚴肅的事情談得委婉活潑,足以體現偉人的豁達、睿智和健談。

說完這些,毛主席笑了起來,可一旁的吳旭君的心情卻很沉重,她說:「主席,您能不能不說這樣的話了,說這些不吉利。」

毛主席聽完後說「批評」了吳旭君,他說你這個搞自然科學的還這麼迷信啊,你要懂自然規律的嚴肅性啊!

然後毛主席從沙發上站起,背著手慢慢地踱了幾個步,然後他笑著對吳旭君說,我死了,你要打扮地漂漂亮亮的,最好穿個鮮艷的衣服去參加慶功會,在慶功會上,你可以大大方方地在講台上講話。

吳旭君不解地問,我上去講什麼呢,主席?毛主席教她說,你說,同志們,毛主席去世了,所以今天使我們慶祝辯證法勝利的日子,人終究是要死的,如果不死,地球就裝不下了,古人不是說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嘛!

吳旭君聽完接連搖頭,他說,平時我都可以聽您的,但這件事情上,我不能聽您的,我也不會那樣做!

這時毛主席突然嚴肅了起來,他說,小吳,你在我身邊工作了這麼久,你應該理解我的,而且我主張火葬,還在協議上籤了名的!吳旭君驚奇地問,您還簽了協議?

毛主席嚴肅地說,我和黨中央的同志們都簽了字,按照這樣辦大有好處啊,不相信可以去查!

在這次談話結束前,毛主席語重心長地對她說,你和其他的同志要好好珍惜自己的人生啊,好好地過一輩子,可別匆匆忙忙地就走了。

後來,吳旭君才了解到了毛主席在1956年和136位黨中央的同志們在同意火化的協議上籤了字,而且毛主席是帶頭提倡,第一個簽字的。

一個文明古國的偉大領袖對生死之事看得如此透徹,令人何其欽佩!毛主席對遺體的處理,也衝破了我國傳襲千年的土葬習俗。

1976年9月,偉大的革命領袖、新中國的締造者逝世,這個消息一傳來,全國各地許多群眾甚至哭到昏厥,此時,全中國人民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浩瀚人群中,吳旭君也同樣放聲痛哭,因為她遵從了和毛主席的約定,主席去世時,她並不在身邊,沒能見上主席最後一面。

然而這正如毛主席所期盼的那樣,他給吳旭君等人留下了最為美好的印象,所以偉人的用心良苦。

但斯人已逝,生活還是要繼續,另一件極其重要的事浮上大家的心頭,偉人的遺體該如何處置。

當時社會上有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尊重毛主席的遺願火葬,但更多的人希望把毛主席的遺體永久保存起來,以便後世瞻仰。

最終國家政治局決定永久保存毛主席的遺體,因為偉人的遺體和他的思想一樣,都是新中國彌足寶貴的遺產,何況百年之後人們可以繼續瞻仰這位偉大的領袖,這是中華人民的幸事。

結語

毛主席的生死觀體現了他豁達的心態和唯物主義的本色,他不懼怕死亡,看淡死亡,他認為人就應該遵循大自然的規律,不能逆其道而行之,現在毛主席雖然離我們遠去多年,但他一切唯物,一切唯實的精神永遠照亮著新中國前行。

編輯:十年

責編:林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