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變「雞舍」?南寧這座有300多年歷史的建築內雞糞遍地,現狀堪憂

南寧市西鄉塘區四聯村的林氏祖屋已有359年的歷史,2002年被定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然而,該文保單位的保護不盡如人意,其中的「騎尉第」變成了養雞屋,飼料渣、雞糞遍地,令人惋惜。

「騎尉第」的外觀。

現狀:

文保單位內雞群遍地走

地面到處覆蓋雞糞殘渣

林氏祖屋始建於清康熙二年,是一個磚木合院式建築,有小青瓦、硬山式屋頂,古香古色。現場的文保單位簡介稱,整個建築高低有序,現在還保存有「騎尉第」「進士」「馨蜚學府」等牌匾。

掛著牌匾的「騎尉第」。

「騎尉第」是林氏祖屋東側部分。南國早報客戶端記者走進其間,只見院子里放著許多雞籠、雞食槽、大水缸等,十幾隻公雞、項雞有的悠然散步,有的啄食撒落地面的青菜。院子和偏房的地面到處覆蓋著雞糞、飼料殘渣等,一時無從下腳。而有的偏房內部泥磚已崩落。

雞群在「騎尉第」內散步,從樑柱、雕花等構造仍可看出房子當年的神采。

堂屋裡散落放置著許多破舊零散的物品,泥夯地面中間有一個大凹坑,中堂的木板、神台也已斑駁。在這所已有數百年歷史的「騎尉第」里,寬門檻、高柱子仍很搶眼,屋檐下的木質雕花也很精美。這些構造雖然褪去了顏色,但仍可看出當年的神采。

「騎尉第」的堂屋。

緣由:

「房子空著也是空著」

老太稱養雞是為解悶

據介紹,林氏先祖於明代從福建莆田來到廣西南寧,其後人之一曾任陸川縣的教諭(相當今縣教育局長),在廣西成家立業,清康熙二年遷居華表坊(今林屋坡),逐漸發展形成了今天的林屋坡。林氏祖屋的完整保存對研究南寧歷史及民居建設風格具有重要意義。

是誰在有數百年歷史的文保單位里養雞呢?在現場,一名自稱已80多歲的老太太在曬蔬菜種子。她說,雞是她養的。她幾十年前嫁到林家當媳婦,如今不住「騎尉第」了,只時不時來這裡看雞餵雞。對於文物保護單位養雞是否合適,她表示大家都住樓房了,房子空著也是空著,用來養雞可以解解悶。

雞群在「騎尉第」內散步,地面滿是雞食殘渣、雞糞等。

11月10日,在林氏祖屋外,一名姓林的男子稱他是林家後人,和其他兄弟一起擁有林氏祖屋主體部分的產權,「騎尉第」是家族內另外幾名兄弟共有的祖產。他說,政府部門不給在祖屋內養雞,這些雞應該是偷偷養的。

由於「騎尉第」不屬於他參與管理的祖產,他不方便介入。

「騎尉第」內的石墩雕刻有兔子,地面是雞食殘渣、雞糞等。

部門:

私有產權文保一直是難題

將督促引導村民改正行為

根據國家和自治區的文物保護法規規定,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禁止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範圍內進行排放污染物、堆放垃圾等行為;禁止對文物進行破壞性利用。

目前,記者已將林氏祖屋的情況告知南寧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相關科室。該科室工作人員表示,法規規定一切單位、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文物的義務,村民在文保單位內養雞肯定不對。但是,一些文物保護單位屬私有產權,有的甚至由多個產權人共有,對於如何保護、修繕往往難統一意見,導致保護、修繕行為不能順利進行。若征作國有資產,資金是個難題,村民也未必同意。這也是當前南寧市文物保護工作中存在的難題之一。文物保護不僅是政府的工作,還須社會大眾提高文物保護意識,共同愛護南寧市的歷史文化載體。

雞群在「騎尉第」內散步。

該工作人員表示,將把信息轉達南寧市西鄉塘區有關部門,以對林氏祖屋的現狀進行了解並督促、引導村民改變在文保單位內養雞的行為。(讀者某先生 稿酬 元)

本文由南國早報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台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