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教曹操平定天下,實際是大漢王朝的忠臣

身處秦末漢初,國家實力弱小,未能為國效力,便已被顛覆;但是復興韓國的火焰便在尚且年輕的張良心中燃起。為此他謀划去刺殺秦王,竭力擁護韓成王為韓王,衝鋒陷陣收復韓地;終因大勢所趨,效力於漢高祖劉邦手下。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這句話可以說是張良的真實寫照。作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協助劉邦打下了西漢的天下,開啟了漢朝四百年的歷史。

時間到了東漢末年,年少便擁有「王佐之才」的評價,荀彧同樣想用自己所學為國效力,卻因小人得勢,決議離場。荀彧帶領家族避難,受到袁紹的禮遇,但是卻非荀彧心中所願,兩年後果斷離去,投奔了他認定的曹操,正式開啟了他謀臣的一生。

曹操初見荀彧時,便大呼,「吾之子房」,遂拜他為司馬。在之後的五年里,跟隨鎮東將軍征戰,多次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保全了大軍的後方,使曹操得以多次擊敗呂布,擴大北方的領地。

在陶謙死後,對徐州勢在必得的曹操,立馬就要進攻徐州。陶謙曾企圖佔據兗州的泰山郡,後曹操父親又死於此,曹操前後兩次攻打徐州,雖未能全部打下,但已佔據多數,後因呂布進攻暫熄戰火。

此時,曹操再次按耐不住攻打徐州的想法,但是呂布虎視眈眈,徐州又被劉備接管,荀彧深知此時並不宜攻打徐州,以漢高祖為例,勸說曹操養精蓄銳,穩定民心。

此時最重要的是保證後方的穩定,打消了曹操繼續攻打徐州的意圖。及時秋收,儲備糧草,後面一舉打敗呂布,收復了兗州各地。

在荀彧的勸說下,曹操先「深根固本」,為之後統一北方,也就是「以制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年,漢獻帝返回洛陽,此時曹軍內部就要不要迎奉天子而爭論不休,大部分人認為,以目前的局面,己方不能完全控制,此事不可為。荀彧力排眾議,成功勸說曹操迎奉天子,建都許縣。自此之後,曹操所為皆以天子之威,在戰略上,師出有名,高出一等。

曹操在外征戰,荀彧為曹操固守後方,所謂「居中持重」,是曹方戰略方針和軍事藍圖的制定人。荀彧也多次為曹操舉薦人才,並有諸多建樹。

197年,曹操被張綉大敗而歸,又遭袁紹書信嘲弄,荀彧以劉邦、項羽為類,先是從度量、決斷,謀略以及人才四個方面安撫於曹操,重新樹立了曹操一爭天下的信心;又從為曹操明確了戰略思路,「安撫關中,舉薦鍾繇管理關西,再取呂布以平徐州」。次年,曹操便一雪前恥,拿下徐州。

200年,對曹操「挾天子」不滿已久的袁紹企圖南下攻佔許都,曹操在已少對多的情況下,與袁軍對峙半年,因糧草不足而萌生退意,荀彧及時勸說曹操堅守,以待良機。不久,曹操便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自此,袁紹便處於落敗之地。

203年,曹操請封荀彧為萬歲亭候;207年,為荀彧增戶,並授予三公之職。

雖說荀彧為曹操統一北方出謀劃策,在多方面都有突出貢獻,但荀彧心中想要效忠的是漢朝王室,這一說法也可在多方面得到證實。

荀彧在勸說曹操迎奉天子時,是這樣說的「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這足以證實荀彧心中所想。希望曹操守住作為臣子的禮節,真正的效忠漢朝,而不只是把漢王室當做「令諸侯」的工具。

雖說,荀彧去世後,曹操進封魏公,未能如荀彧所想「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但是取代之事,到了曹操的兒子才成事實,不知可有安慰。

世人皆嘆,荀彧教曹操如何平天下,天下已平,怎又不取,但荀令君之心天下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