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情講述延安紅色記憶

陝西延安市寶塔山風光。新華社發

【老黨員寄語】

我是土生土長的延安人,一直在黨旗下成長,至今已有69年黨齡了。

黨的二十大閉幕不到一周,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紀念地,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深刻、直抵靈魂的黨課。

延安的一草一木都承載著熾熱的紅色記憶。在我家這樣一個普通家庭里,就有3位親人為國捐軀——「七七事變」後,我的哥哥折金門、折金榜倒在抗日戰場上;解放戰爭中,我老伴的哥哥、地下黨員畢瑞生因公犧牲……從至敬至愛的親人身上,從千千萬萬英雄身上,我深切體會到了記錄歷史、賡續傳統的重要價值。

從1948年參加工作到1998年離休,再到離休後的這20多年,我始終未曾停止過關於延安精神的資料收集和文史研究。離休後,我抓緊時間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全心全意宣講延安精神,反倒比以前更忙碌了。大家都叫我「延安文史活字典」,這讓我既自豪,又深感責任重大。

宣講時,我常常和學員們一起去革命根據地舊址,招呼大家找塊石頭席地而坐,給他們講述當年熱血青年們在艱苦環境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最終贏得革命勝利的故事。幾十分鐘下來,雖然褲腿上沾了泥土,身子睏乏酸痛,但看到學員們的心靈受到了洗禮、精神無比昂揚,我就感到十分滿足。

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時刻把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在心。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更堅定了我干好這份事業的信心和決心。雖然已年近九十,但我會繼續發揮餘熱,把延安精神宣講好,把我們黨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發揚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張勝、王勝昔、張哲浩、王建宏、張文攀、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郭山寶、葉樹峰、錢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