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趙魏韓三家分晉而不是智氏代晉?

作為春秋戰國分界點、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標誌,韓趙魏三家分晉是歷史上著名的事件,也是《資治通鑒》開篇的第一個故事,司馬光重點從才德兩個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并吞。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裡。這些大夫原來都是王室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積極對外征戰,就這樣,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最終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四家,其中又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為了擴充自身實力、最終代晉,執政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退居晉陽固守。智伯圍困晉陽兩年而不能下,引晉水淹灌晉陽城。危急中,趙襄子派張孟談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三家盡滅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戰即晉陽之戰,為日後「三家分晉」奠定了基礎。智氏代晉的夢最終在齊國由田氏完成。


韓趙魏三家分晉及打敗智氏應該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過程,晉陽之戰只是其中的標誌性事件,司馬光將智氏的失敗歸咎於智伯才具而德不配。


智氏的失敗也可以從智商與情商兩個角度來考慮,長期把持晉國朝政的智氏實力強於韓趙魏,是有最終代晉的基本盤的,彼時的智氏當家人智伯也是一位能文能武有才幹的領導者,拉攏兩家先消滅一家的基本策略也沒有問題,最終失敗可能是智伯的情商不夠,被彼時的勝利沖昏頭腦也好,不想去思考也好,智伯低估或者忽視了韓魏兩家的自強的決心,最終給了趙氏反敗為勝的機會,自己的勢力也被韓趙魏三家瓜分。


從韓趙魏三家分晉的勝利以及智氏的失敗可以看出,當我們立下一個目標並為之努力時,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不輕視任何的可能,持之以恆,才能獲得最終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