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趙雲驍勇善戰,在公孫瓚麾下數年,為何卻始終得不到重用

趙雲,在演義中是一個勇冠三軍的大將,長坂坡數萬曹軍之中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救出甘夫人和小阿斗。在正史上,趙雲也非常厲害,率領常山郡義從投奔公孫瓚。他是公孫瓚的騎兵將領,每次征戰都奮勇當先。趙雲是公元191年,趙雲歸順公孫瓚,公孫瓚於公元199年戰死,又過了一年(公元200年),他才歸順劉備,因此,趙雲在公孫瓚手下數年,但是他卻沒有受到重用,這是為什麼?依據相關史料,分析如下。

其一,趙雲不是公孫瓚的親信。

趙雲所在的常山郡,隸屬於冀州,原本歸袁紹管轄,冀州許多豪傑紛紛投奔四世三公家族的袁紹,成為袁紹的部將,但趙雲卻反其道而行之,棄袁歸公孫。趙雲從冀州常山郡,千里迢迢投奔公孫瓚,很難得到公孫瓚的信任,因為公孫瓚懷疑趙雲很可能是袁紹派來的姦細。即使趙雲不是袁紹派來的姦細,公孫瓚也不會信任趙雲。

在古代,一個將軍最信任的是他的宗族,如他信任他的堂弟公孫岳、公孫范,其次是老鄉,公孫瓚是信任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因此他比較信任遼西令支人。趙雲既不是公孫瓚的親族,又不是公孫瓚的老鄉,很難被其信任,因此不是公孫瓚的親信。

其二,趙雲和劉備深交。

古代主將對於下屬的猜忌心很強,趙雲卻交好暫時依附公孫瓚的劉備,這不得不令公孫瓚懷疑。當時趙雲是公孫瓚的部將,而劉備只是暫時依附公孫瓚,有很強的獨立性,隨時都可能離開。雖然劉備和公孫瓚是同學,共同在盧植處學習,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萬一劉備反客為主,聯絡公孫瓚手下部將,吞併公孫瓚,也是很有可能的(參照劉備入川,趁機奪取劉璋益州)。趙雲不但和劉備交好,還是深交,公孫瓚心裡該如何想呢。

公孫瓚為了試探趙雲,將趙雲暫時「借給」劉備,讓趙雲跟著劉備出征,為其掌管騎兵。趙雲欣然嚮往,這個舉動無疑拉大了公孫瓚和趙雲兩人之間的距離。

其三,趙雲有自己的想法。

古代最看重一個人的忠誠,下屬部將對主將的忠誠。即使主將發出不可思議的命令,部將也應該毫不猶豫,不折不扣地執行。

而趙雲呢,並不是一個唯主將之命是從的人,他知道大義,明事理,想輔佐一個明君,干一番大事業。他看到袁紹徒有虛名,不是一個明君,於是才捨棄袁紹,慕名來投奔公孫瓚。但公孫瓚早期還算一個明君,威震塞外,後越來越殘暴。

當時幽州牧是劉虞,公孫瓚受其節制,只是幽州牧劉虞的一個部將,但是公孫瓚卻不將劉虞放在眼裡,和劉虞的爭鬥中,將其殺死,霸佔整個幽州。他在佔據幽州後,更加驕奢淫逸,對百姓橫徵暴斂,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公孫瓚為了享樂,在易京臨易河挖了十餘重戰壕,堆築五六丈的土丘,土丘上面又修建了營壘。公孫瓚居住在裡面,只允許他的妻妾進入,七歲以上的男子便不允許進入了。他住進去之後,很少出來,更不用說打仗了。由於公孫瓚不得民心,在和袁紹的征戰中,兵敗自焚。

公孫瓚的所作所為,距離趙雲心目中施行仁政的明君標準差得十萬八千里。因此趙雲後來借故給兄長辦喪事,便離開了公孫瓚,一去不復返。

後來在劉備傾國之兵征討東吳,為關羽報仇的時候,趙雲跳出來,勸阻劉備要以國家大事為重,放下私仇,先伐魏。由此可知趙雲並不是一個唯命是從的下屬,他有自己的想法。

結語

正史上,趙雲是三國時期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有志青年。但是由於生不逢時,他投錯了主公,在公孫瓚手下數年的時間,沒有受到公孫瓚重用,主要有以上三個原因,趙雲不是公孫瓚的親信,又和劉備交好,還有自己的想法。。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