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至寶和氏璧的流傳之謎

和氏璧作為在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寶物有著很多的故事與傳說。首當其衝的可以說就是它名字的由來。這裡有一個人的名字必須要提一下了。這個人就是卞和了。

卞和是戰國時期楚國的琢玉高手,其偶然間在荊山得到了一塊璞玉,便將其進獻給楚王。但前後兩任楚王都認為那只是塊普通的石頭,還因此砍斷了卞和的雙腿。直至後來的楚文王的時候,寶玉才得以以真身現世,並將其稱為和氏璧。

後來,和氏璧輾轉來到了趙國,卻被秦昭王聽說了,便放言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換。這後來便有了著名的典故「完璧歸趙」。

只是後來,秦國統一了六國,和氏璧最終落入了秦始皇的囊中。秦始皇將宰相李斯書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刻在了和氏璧上,這和氏璧也就成了象徵至高皇權的傳國玉璽了。

而之後這傳國玉璽的流傳也是頗為傳奇,留下了很多傳說故事。

話說,秦始皇死後,太監趙高利想用和氏璧篡權未果,公元前207年冬,劉邦的大軍攻打咸陽,秦王子嬰素衣白馬,率群臣在咸陽東面十三里的積道亭投降,獻上傳國玉璽,劉邦以此寶隨身佩戴,改號曰:漢傳國璽

西漢末年,王莽篡權,當時因小皇帝劉嬰年幼,傳國玉璽由孝元太后王政君代管。王莽讓弟弟到長樂宮去索要,王政君氣憤地把傳國玉璽摔到地上,罵道:「得了這塊亡國璽,看你兄弟有什麼好下場!」這樣一來,傳國玉璽被摔缺了一角,即便後來王莽用黃金鑲補也無濟於事,還是留下了缺痕。

東漢光復後,傳國玉璽復歸光武帝劉秀,一直傳至東漢末年,時宦官張讓段珪作亂,漢少帝夜出北宮,與掌璽者走散。張讓和段珪被誅殺後,少帝回宮,其他國玉都在,而獨失傳國玉璽。

不久,「十八路諸侯討董卓」,長沙太守孫堅攻入洛陽,從城南甄宮井中撈出一宮女的屍體,在其頸下錦囊中的朱紅小匣內取出一玉璽,見其方圓四寸,上攜五龍交扭,旁缺一角,以黃金鑲補,下有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孫堅知道此物為傳國玉璽,心生異念,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但這傳國玉璽並未給孫堅帶來好運,不久他就在峴山陣亡了。袁術乘孫堅之妻歸鄉之機,派兵於半路截得玉璽。袁術死後,其妻扶棺奔廬江,又被荊州刺史徐璆把傳國玉璽搶去獻給了曹操。當時曹操以劫持漢獻帝號令諸侯,但對於傳國玉璽卻不敢有妄想,還是獻給了漢獻帝。

三國一統後,傳國玉璽歸司馬炎所有,成為了晉王朝的鎮國之寶,晉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趙劉聰攻入洛陽,俘晉懷帝並得傳國玉璽,但作為少數民族統治者的他不懂得傳國玉璽的意義,就把晉懷帝和傳國玉璽都帶到平陽。劉聰死後,大將軍靳准作亂,要把玉璽交回東晉,說:「自古無胡人為天子者,今以傳國璽付汝,還如晉家。」不久靳准被殺,傳國玉璽歸於劉曜

公元328年,石勒打敗劉曜,得傳國玉璽,在玉璽的一邊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題詞。其後後趙內亂,大將軍冉閔奪得玉璽,傳於其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攻陷了冉魏鄴城,宣稱閔妻已獻傳國璽,封其為「奉璽君」,改年號為「元璽」,建國大燕(即前燕)。其實當時晉濮陽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為名,從冉魏大將軍蔣干手中騙得玉璽,交給東晉安西將軍謝尚,謝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時為東晉穆帝永和八年(公元352年),至此,傳國玉璽歷四十二年而復歸於晉。從晉元帝東渡以後,歷代的晉帝都沒有傳國玉璽,被北方政權嘲笑說:「司馬家是白板天子。」以至。」到此,人們這才把東晉視為正統。

公元420年,晉恭帝禪位於劉裕,玉璽歸入劉宋。後歷齊、梁,至梁簡文帝時,侯景叛亂,奪傳國玉璽。後侯景兵敗,部下侯子鑒帶著玉璽逃命,因怕追兵趕上,便將玉璽投入建康棲霞寺井中,為寺里的永行法師所得。陳朝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傳國玉璽被獻給陳武帝。

隋朝建立後,傳國玉璽歸於隋文帝楊堅,到了隋朝末年,隋煬帝攜帶傳國玉璽南下揚州,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死。其後宇文化及兵敗,蕭後攜皇孫政道帶著玉璽逃入漠北突厥。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皇孫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玉璽歸於李唐。唐傳二百七十餘年至昭宗。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玉璽,建後梁。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玉璽轉歸後唐。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後唐廢帝李從珂與曹太后、劉皇后攜傳國玉璽登玄武樓。石敬瑭陷洛陽時,李從珂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失蹤。至此,傳國玉璽從發現和氏璧始,傳至唐末,計一千六百年有餘。

後世歷代帝王遍尋天下也不得其蹤,至此象徵著至高皇權的傳國玉璽便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