姒啟是一位有爭議的偉大君王,也稱帝啟或夏啟,他是帝禹的兒子,也是夏朝的第二任君王,是他把「禪讓制」改為「世襲制」的,啟把天下由「公家」轉為了「私家」。
啟是一位有野心的人,他的父親帝禹掌權時,依然實行的是「禪讓制」,並沒有打算把王位傳給他,帝禹培養的接班人是伯益,伯益也是一位能力非常出色的人才,當年和大禹治水的時候勞苦功高,德才也是非常地出眾。
啟知道想要把伯益拉下台自己當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自己的勢力,然後提高自己的聲望,得到子民的擁護。
啟的母親女嬌是塗山氏部落,塗山氏是一支勢力非常強大的部落,所以啟依靠母親家族的勢力得到了優勢。
一代賢明帝王啟是非常有心計的,當然沒心計的人肯定當不了君王的,他在世人面前尊老愛幼,待人接物謙虛有禮,生活非常節制,別人有求於他,只要是他的能力範圍之內的他一定幫助,他本人也是非常有魄力的,又睿智,漸漸地得到了一大批忠心的追隨者。
當時的「禪讓制」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謙虛的,實際是誰的勢力大誰就當君主,勢力大的就可以推翻別人自己當君王。所以部落首領都培養自己的勢力,只要有勢力,誰都可以當君王。
相傳是帝舜逼帝堯讓位,帝禹逼帝舜讓賢。輪到伯益要上位的時候,啟帶兵造反了,由於啟的追隨者比較多,勢力比較大,雖然啟中途被伯益暫時地囚禁了,但是因為啟有母親族人當靠山,又有自己暗暗培養的勢力,還有自己家族夏後氏的勢力,最終啟取代了伯益成為了夏朝的第二個君王。
啟成功上位後,在天子國舉行了聯盟,但是有個非常強大的部族——有扈氏,這個部落首領強烈反對啟當君主,啟為了讓對方服從自己,發動了「甘之戰」討伐有扈氏,這場戰爭非常地激烈,雙方死傷無數,但是最終還是啟贏了,啟穩拿江山。
經過了這場戰爭,啟明白了一個道理,想要天下不再有戰爭,就不應該有「禪讓制」的存在,所以啟廢除了「禪讓制」,把帝位改成了「世襲制」。雖然啟打破了常規,但是啟卻是把歷史往前推進了,啟為歷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啟當君主後繼承父親大禹的意志,重德修賢,逐漸讓天下歸心,啟用武力結束了「禪讓制」,開啟「世襲制」,但是他作為一個時代的終結者,另一個時代的開拓者,他必定會受到很多人的非議。
啟在位的時候還有一件大事,就是「武觀之亂」。啟有五個兒子,分別是太康、元康、伯康、中康、武觀。古代帝王的嫡長子就是繼承者,太康就是王位繼承人,可是小兒子武觀卻想當儲君。
在啟在位的晚年,繼承人的鬥爭開始惡化,武康發起了「武觀之亂」,啟的第五個兒子武觀認為自己的才能完全在太康之上,所以武康效仿了父親啟用武力的辦法,想殺死自己的哥哥們當儲君。武康先後殺死了元康和伯康,這場叛亂持續了三年之久,最後是彭伯壽平定了這場戰亂,以武觀被流放結束。
啟的晚年生活非常地腐敗,歌舞昇平,飲酒作樂,又經歷了兒子互相殘殺爭儲君的野心,他心力交瘁,不久便病死了,可惜英名賢能的君王啟在晚年的時候享受美食、美色和音樂,開始了奢侈的帝王生活,晚節不保啊!
但是,啟的功勞是非常大的,因啟的改革,平定了天下各部落首領想謀反稱霸的野心,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中跨時代的大進步,把歷史向前推進了,把原始社會推向了奴隸制社會,啟的政績是非常顯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