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慶元元年(1195)「升舒州為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慶古名「盛唐」,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安慶城區登雲坡即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別名「宜城」。
安慶城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年(1217)知府黃干「城安慶以備戰守";後因戰亂,安慶府於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復築宜城為新安慶府」治(今安慶市),並遷懷寧縣治附郭。從此,府治穩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地名,並與行政區名稱(府、道、專區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由於地處要津,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漸成為黎庶聚落、商賈集市、官府驛站和佛事禪場之處。據史料記載,三國(吳)時期(2 14—237)有軍事重鎮皖口城。東晉咸和年間(327—334)童師和尚在萬松山麓建造太平寺(今仍有太平寺街)。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寶志和尚在淥水鄉(今北郊)建造石山寺。隋代開皇年間(58 1—600)即有菩提庵後改名三祖寺(今仍有三祖寺街)。北宋的建隆(960)、開寶(974)和崇寧(1 102—1106)年間,先後有伏虎禪師、涵萬和尚等建造三城寺和寶善庵。熙寧八年(1075)在同安橋設置舒州同安監鑄造銅幣。南宋在此建城,這裡已有著自漢晉以來逐漸形成較為發達的經濟、文化基礎。
安慶建城以後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鎮守於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同時又是安徽省省會。新中國成立後,安慶單獨建市,是皖西南的中心城市。
1949年設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1960年安慶市委託安慶專署領導。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安慶地區轄8縣。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慶地區,所屬的桐城縣、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劃歸安慶市。1996年8月20日,民政部批複(民行批[1996]59號)撤銷桐城縣,設立桐城市。屬安慶市代管。2005年5月13日,安慶市郊區更名為安慶市宜秀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