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死後下身臃腫,直至今日仍未下葬,宋美齡8個字道出原因

1975年4月5日,台北市上空雷電交加,大雨滂沱。

這天晚上,蔣介石居住的士林官邸愁雲籠罩、人心惶惶,侍衛們慌亂地跑進跑出,許多國民黨高層匆匆趕來見蔣最後一面。到了午夜12點左右,官邸中傳出了宋美齡凄厲的哭嚎聲。

在狂風暴雨中,這個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產生過重要影響的人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8歲。

蔣家王朝 風雨飄搖

20世紀70年代,台灣在國際上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局。

1971年10月,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決議,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台灣遭到聯合國及其下屬所有機構的驅逐。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和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先後訪華,中美、中日之間實現了邦交正常化。此後,20多個國家紛紛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台灣地區絕交。

台灣駐外使館紛紛關閉,外交人員灰溜溜返台。

面對這多事之秋,蔣介石束手無策,毫無辦法。為了安定人心,他只能發布公告,強行鼓勵民眾「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堅持獨立不撓」。

然而,他的努力毫無成效。

台「外交部」,被西方媒體譏諷為「絕交部」,蔣本人也被好事者譏喻為「國際孤兒」。

面對內外交困的局勢,年逾八旬的蔣介石終於再也支持不住了。

1972年3月,他因前列腺肥大做了手術。據台媒報道,宋美齡本來想帶蔣介石到美國去做手術,但蔣害怕美國有人對他實施暗殺計劃,不願意去。

因此,他最後在台北「榮民總院」接受了手術,術後身體機能減退,健康狀況持續惡化。

1972年8月6日,蔣介石乘坐的專車在陽明山的岔路口發生車禍,再次住進「榮民總院」療養,直到第二年的12月,才返回士林官邸。

在生命最後的三年里,他僅公開露面3次。

1973年10月10日,蔣介石按照慣例發表文告:「縱使我們的權利蒙上一層悲痛的面紗,我們的氣氛暫時受到安撫逆流的毒化,我們決不會氣餒,我們不會迷失方向與道路。」

哪怕是在生命的盡頭,他仍強撐著,編織所謂「反共復國」神話,謊騙台灣軍民去「奮鬥」。

這些冠冕堂皇的陳詞濫調,台灣人恐怕早已聽膩了。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大陸的崛起已經勢不可擋,蔣家王朝早已失去反攻大陸的任何希望。

蔣介石此舉,不過是為了向外界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延續蔣家的統治而已。

1974年夏天,蔣介石的身體一度好轉,每天可以在花園中散散步,並與家人討論聊天。但是到了年底,他偶感風寒,從感冒轉為肺炎,由於此前治療慢性前列腺炎的時候大量服用抗生素,這次肺炎很難治癒,從此一病不起。

客死他鄉 徒留遺憾

時間走到1975年3月,蔣介石已不能起床,他自知年事已高,大限將至,於是讓時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秦孝儀拿來筆和紙記錄遺囑。

蔣經國在父親遺囑上簽字時,兩隻手一直在發抖,幾乎連字都寫不了。其後,宋美齡、立法院長倪文亞、司法院長田炯錦、監察院長余俊賢等人都提筆在遺囑上籤了字。

口述完遺囑後,蔣介石休息了很久,然後說道:「我死之後,靈柩暫厝慈湖,那裡風景好,很像我們奉化老家。」

說完,他閉上眼睛,不發一句。

蔣家在溪口原是望族,後來一度家道中落。蔣介石上台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蔣氏家族成了民國的「第一家族」。

蔣一生留戀家鄉,在敗逃台灣之前,每年清明或者過生日,總要回鄉一兩次。即使不是特殊節慶,他也經常回到溪口躲避政治鬥爭。

1975年4月5日下午,蔣介石感到腹部不舒服,尿量減少。醫療小組認為他心臟功能不好,便讓他服用了少量利尿劑。

下午4時許,蔣介石小睡了片刻。到了8點後,他的病情急劇惡化,脈搏、心跳突然轉慢。醫生立刻對其實施了心臟按壓人工呼吸,並打了急救針。一分鐘後,蔣介石心跳和呼吸回復了正常。

然而,僅僅一分鐘以後,他的心臟再次停止了跳動,再次使用之前的急救辦法也無效。

在宋美齡與蔣經國的哭泣聲中,蔣介石逝世,終年89歲。

兩小時後,台灣當局發布死亡公報,宣布從4月6日起到5月6日為「國喪」期。

專業人士對蔣介石的遺體進行了防腐處理,並於4月9日凌晨6點在榮民總醫靈堂舉行小殮儀式。

按照老家浙江奉化的習俗,蔣經國親自為父穿壽衣,遺體貼身包裹絲綿,上身穿深色長袍馬褂,下身穿7條褲子,看起來十分臃腫,胸前佩「采玉」大勳章,左右佩戴「國光」勳章及「青天白日」勳章。

宋美齡親自將蔣介石平日常讀之《聖經》、《唐詩》、《三民主義》、《荒漠甘泉》幾本書,以及他日常所用的禮帽、手杖一同置於棺內。蔣氏族人在靈前跪拜哭祭,正午時分,靈柩移至孫中山紀念館,供民眾弔唁。

不久之後,依照蔣介石的遺囑,靈柩被運到位於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暫厝於此。

幾經變更 葬於慈湖

慈湖陵寢原名「洞口賓館」,距離台北市大約有60公里,由台灣當局「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下屬的「榮民工程處」所興建,落成於1959年6月。

因此處風光與奉化溪口有幾分相似,蔣介石仿照溪口的建築樣式在這裡建造了幾排平房,並將「洞口賓館」更名為「慈湖賓館」。

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在大陸的陵寢稱做「慈庵」,將此處起名為慈湖,也有悼念亡母之意。

慈湖賓館佔地面積約為1628平方米,周圍布滿各種暗堡、防空洞、水泥辦公室等軍事設施,就連廁所都被秘密掩體包圍。

表面上說是「慈湖賓館」,實乃「總統行宮」,是蔣介石閑暇之餘修心養性的好去處。他經常在此小住休憩,消愁解悶,看著酷似老家的風景,聊慰思鄉之情。

與溪口相似的慈湖,在某種意義上成了蔣介石晚年的心靈歸屬,或可以撫平他客居他鄉之痛。

根據江浙一帶習俗,人死異鄉又暫未歸葬老家的,即予「浮厝」方式暫理。所謂「浮厝」,是指將靈柩的四個角墊高三寸。這是一種特殊情況下採取的臨時殯葬方式,目的是讓子孫在未來有條件時,可以在不破土刨墳的情況下遷葬先人。

蔣家人當時仍抱著不切實際的幻想,所以將蔣介石的棺木暫放於慈湖,「待來日光復大陸,再奉安於南京紫金山。」

蔣介石去世很多年後,有人問及宋美齡有關蔣介石一直未能安葬之事,她沉默半響後說了八個字:

「落葉歸根,魂歸故里。」

事實上,早在敗退台灣前,蔣介石早就在大陸為自己選擇了墓地。

一開始,他希望自己死後葬在母親老家的陵墓邊上,直到看到了奉化城北響鈴崗。

此崗地理位置很好,且景色優美,風水絕佳,蔣介石因此改變了主意,選定響鈴崗邊上的仁湖作為自己的長眠之所,還特地在附近修了一條路。

但是在看到南京中山陵紫霞洞附近的風光後,他再一次改變了決定。

這裡上有紫金山主峰,下有紫霞湖,左面是中山陵,右面是明孝陵,樹木蔥鬱,環境清幽,是不可多得的寶地。

最重要的是,此處高低相宜,略高於明孝陵(蔣認為自己比朱元璋高明),又低於中山陵(蔣不敢媲美孫中山先生),蔣介石覺得作為自己將來的墓地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一來可以在百年之後陪伴中山先生,二來可以受人祭拜,顯示自己在國民黨的正統地位,比安葬在母親身旁有意義。

於是,他在這塊地上建了一座亭子,取名為「正氣亭」,以壯觀瞻。正氣亭修剪好後,重檐飛角,富麗莊嚴,蔣介石親筆題寫了匾額和楹聯。

彼時的他萬萬想不到,自己會在幾年後遠別大陸,終身未歸,最後死於千里之遙的一個海島之上。

權力更替 黯然落幕

其實,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的胸懷和氣度,早就多次發表聲明,表示等到祖國實現統一後,蔣介石的靈柩可以移葬回大陸,安葬在浙江奉化或者南京紫金山。

早在1949年,人民解放軍解放浙江的過程中,毛澤東主席就特別指示:佔領奉化後,不可以破壞蔣介石的住宅、祠堂和其他建築物。

十年動蕩期間,蔣家祖墳曾遭到一定程度的損毀,但政府很快對其進行了修繕

。很多當年跟著蔣介石退敗台灣的老兵回鄉後看到這一情景,都非常感動,打從心底里敬佩共產黨人的開闊胸襟。

1982年7月,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寫信給蔣經國,信中說道「今老先生(指蔣介石)仍厝於慈湖,統一之後,當遷安於故土,以了吾弟孝心。」

廖承志還勸說蔣經國以民族、國家道義為重,勸蔣經國實行忠孝兩全之策,把孝順之小情,擴展為民族之大愛,實踐於統一大業。

這封情真意切的信經報社披露後,在海峽兩岸引起了巨大反響。

我國各個民主黨派,社會各界人士紛紛發表談話,對信中觀點予以支持,並公開致詞蔣經國,希望他能響應中共「和平統一祖國」的號召,順應時代潮流,促進第三次國共合作,這樣不但符合民族、國家的利益,蔣介石遺體也可以回到故園。

1986年,馮洪志走訪奉化溪口,在和蔣氏遺址有關的地方拍了照片,並在蔣經國母親毛福梅的墓前帶回來一捧泥土,裝在錦盒中。

這個錦盒輾轉送到了蔣經國手裡,他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遺憾的是,正當蔣經國積極予以回應,派密使數次來祖國大陸溝通之際,突然身患重病,不治而亡。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去世,遺體也效仿蔣介石,暫厝於「頭寮賓館」。

「頭寮賓館」後改名為「大溪陵寢」,距離慈湖僅有兩公里。大溪陵寢的規模比蔣介石的「陵寢」小,大約只有1165平方米,以體現蔣經國隨侍父親的孝心。

他死前留下遺言,生前未能在母親毛福梅膝下盡孝,希望死後有機會遷葬在母親墓前,生生世世陪伴母親。

大陸方面獲悉蔣經國去世後,中共中央領導人發表講話,表示哀悼,並評價道:「中國國民黨主席蔣經國先生,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主張國家統一,表示要向歷史做出交代,並為兩岸關係緩和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如果說,蔣介石的去世,預示著蔣家王朝巔峰期已過。那麼蔣經國的去世,則成為蔣氏家族徹底走向沒落的標誌。

從此,這個影響過中國近代史的名門望族,基本退出了政治舞台。

結語

陳水扁上台後,蔣家勢力淡出歷史舞台,「兩蔣陵寢」也揭去了昔日的神秘面紗,逐步對公眾開放,成為桃園縣重要旅遊景點之一。每年都有大量遊客來到這裡謁陵或參觀,年創收數億新台幣

受到儒家傳統文化的思想,蔣介石父子對落葉歸根有著很深的執念。可他們安葬於大陸的心愿,恐怕要等到兩岸統一那天才能完成。而如今真正阻礙他們魂歸故里的,正是那些妄圖分裂祖國的台獨分子。

參考資料

[1]阿福.慈湖大溪「兩蔣陵寢」揭密.檔案時空,2008(07)

[1]高景軒,吳汝華,張伯華.走到生命盡頭的蔣介石.四川監察,1999(02)

[1]劉東華.人去亭空 蔣介石魂系祖國大陸.統一論壇,2007(05)

[1]劉莉.蔣介石在台灣未下葬之謎.文史博覽,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