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重獲自由的張學良談及楊虎城之死: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對待他

1936年12月11日晚上,蔣介石在華清池舉行晚宴宴請了張學良和楊虎城,與蔣介石一同來西安的陳誠蔣鼎文等多位國民政府要員也都到場。

這場宴會雖然不是鴻門宴,卻也是「杯酒釋兵權」,蔣介石在席間宣布撤銷張學良的西北剿共總司令之職,由蔣鼎文接任,同時衛立煌擔任晉陝綏寧四省總指揮,成了楊虎城的上司。

老蔣痛批張、楊剿共不力,並聲稱不久後中央軍將進入西北負責剿共。

晚宴結束後,張學良、楊虎城連夜召集了各自麾下的軍隊高層,傳達了發動「兵諫」的決定。

張、楊兩人的分歧

事變發生後,在如何應對的問題上,南京政府分成了和談派與討伐派。

和談派以蔣介石的嫡系擁躉為主,主張通過和談解決,避免進一步刺激張學良楊虎城,力求保全蔣介石的性命。

而討伐派以何應欽等人為首,他們將此事變視為一個機會,想藉此奪權,因此主張立刻派大軍討伐張、楊,實則就是想借張、楊之手幹掉老蔣。

同時,西安這一邊,控制住老蔣以後,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意見也發生了分歧。

張學良打從一開始就沒想過殺掉老蔣,他是真的只想兵諫。

某種程度上講,張學良可以說是古往今來唯一一個真的為了兵諫而發動兵諫的人。捉住蔣介石後,張學良曾力邀楊虎城跟他一起去面見蔣介石,勸蔣介石同意他們的主張。

然而楊虎城卻拒絕了張學良,12月13日晚,楊虎城召集十七路軍的部將,商討處置蔣介石的問題。

17路軍的高層大部分認為應該就此機會殺掉蔣介石,不然放虎歸山,蔣介石勢必對17路軍展開報復。因此不如殺掉蔣介石後,再與各方勢力商討共同抗日的大計。

但也有一部分人認為,蔣介石在國內有一定影響力,如果他能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不一定非要殺他。

楊虎城一開始贊同多數派意見,因此在與張學良商討的時候,多次提出殺掉蔣介石,但被張學良勸止。

隨著事變的各方面影響逐漸擴大,各地軍閥和國際勢力都開始關注此事。

滇軍龍雲、晉軍閻錫山、川軍劉湘、青海馬步芳、桂系李宗仁等紛紛發聲表態,大意基本一致,都是不希望局勢失控,不希望重回軍閥混戰狀態。

蘇聯方面,斯大林得知事變後也對此表現出關切。

各方壓力下,楊虎城最終放棄了殺死蔣介石這一方案,開始謀求談判解決。這與南京方面的談判派一拍即合,雙方開始就釋放蔣介石的條件進行談判。

最終,蔣介石同意了張、楊提出的關於團結抗日的六項要求。

12月25日,張學良打算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當晚,張學良將這一想法同楊虎城說了,沒想到楊虎城對此十分反對。

原來,老蔣雖然在談判中同意了六項要求,可卻拒絕在協議書上簽名,只願「用領袖人格擔保」,態度十分堅決,一副「有種你就殺了我」的樣子,估計也是看出張、楊不打算殺他。

楊虎城一直對這樣的談判結果不滿意,如今張學良提出要親自護送蔣介石回南京,讓楊虎城感到不能接受。

25日晚,張、楊二人因此事發生了爭吵,多年後張學良回憶,在送蔣介石離陝的問題上,自己與楊虎城吵得幾乎決裂。

張學良最終還是選擇親自護送蔣介石從西安飛抵洛陽。不出意料的,脫離親兵保護的張學良從此失去了人身自由,被兩蔣關押了54年。

很多人因此認為張學良太幼稚,自投羅網落得被關押半生的結局。但其實張學良此舉體現了他過硬的政治頭腦。

張學良護送蔣介石有兩方面作用,一是或多或少幫老蔣挽回了面子,使得「團結抗日」看起來更像是老蔣自主的選擇,避免親日派拿老蔣受脅迫攻擊抗日政策。

二是通過這種方式,張學良也相當於向蔣表明了自己,與蔣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的緩和。

事實上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張學良楊虎城二人要麼躲到國外,否則的話張學良的處理方式就是最佳的方式。

當然,張學良與蔣的關係原本就比楊虎城與蔣的關係更近一些,因此張學良的方式未必就適合楊虎城。

與張學良不同,楊虎城在事變解決後選擇跟自己的「嫡系」部隊在一起,那麼楊虎城的遭遇是否因此比張學良更好呢?

西安事變後的楊虎城

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楊虎城後來的遭遇比張學良更令人惋惜。

1937年1月,也就是蔣介石回到南京後不久,南京政府就宣布將楊虎城撤職留任,不久後乾脆把楊虎城的國民軍第17路軍給撤銷了。

楊虎城看似雄踞西安,而且軍政一把抓,但他的實力在一眾軍閥中實在是太弱小了,不足以跟中央軍抗衡,因此楊虎城的部隊並沒有起到保護他的作用。

1937年6月,楊虎城在蔣介石的逼迫下赴歐洲「考察」,說是考察,其實相當於驅逐出境。

旅歐期間,七七事變爆發,楊虎城在法國聽聞這個消息,急切地想要趕回國內上戰場抗擊侵略者。

楊虎城一開始以為自己回國抗日是深明大義之舉,蔣介石不會阻撓,沒想到蔣介石十分不願他回國,對其百般阻撓。最後楊虎城是在蘇聯的幫助下才被允許返回國內。

1937年11月,楊虎城乘船抵達香港,結果剛到香港就接到了蔣介石電報,通知他去武漢。

當時國軍在戰場接連失利,國民政府已經遷往武漢,因此楊虎城也沒多想,就動身前往武漢。

然而在武漢等他的不是蔣介石而是特務頭子戴笠,戴笠告訴他蔣介石在南昌等他。

楊虎城仍然沒有警覺起來,還以為老蔣是為了統籌戰局而在各地奔忙,於是楊虎城又跟著戴笠前往南昌。

結果戴笠把他帶到了南昌百花洲熊式輝的一幢別墅,別墅周邊,特務巡邏,憲兵站崗,楊虎城這才意識到自己被蔣欺騙了。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蔣介石離開南昌前往重慶。記仇的老蔣沒有忘記帶上張學良和楊虎城,在戴笠的安排下,兩人都被轉移到貴州關押。

當然兩人是分開關押的,其中楊虎城被轉移到貴州息烽縣陽朗壩看守所,這個看守所就是後來的軍統息烽監獄。

蔣介石對戴笠下了命令,絕不能讓楊虎城逃跑或者被救走。戴笠不敢怠慢,楊虎城在看守所住了沒多久,被轉移到離息烽縣十多里的一處山洞。

軍統在這裡專門搭了兩間木結構的屋子用來軟禁楊虎城一家。

沒錯,失去自由的不只是楊虎城一人,他的妻兒也一同被軟禁。楊虎城雖然名義上沒有被關進監獄,可是實際上與被關監獄也沒區別,被隔絕在山上,屋外有軍統特務把守,而且衣食條件也非常差,楊虎城想換套新棉衣都很困難。

苦捱了8年,1945年,楊虎城在玄天洞聽聞了日本投降的消息。正所謂「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雖然自己沒能親自出一份力,但得知勝利的那一刻楊虎城還是激動得熱淚盈眶。

楊虎城此時一度以為蔣介石會將他釋放,畢竟時過境遷,抗戰都勝利了。

1946年,軍統的人通知楊虎城要轉移他去重慶,楊虎城以為此去就能面見蔣介石,然後冰釋前嫌。

沒想到他直接被送到了歌樂山腳下的「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

至此楊虎城認識到自己的餘生都將在軟禁甚至關押下度過,他重獲自由的希望破滅了。

1947年,妻子謝保楨在囚禁中含恨離世,這對楊虎城來說又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他的身體開始一天不如一天。

時間來到1949年8月,蔣家王朝兵敗如山倒,準備逃離大陸的老蔣對在押的政治犯開始進行屠殺。毛人鳳接到蔣介石的指示——秘密處決楊虎城。

保密局的人打算在重慶郊外的松林坡對楊虎城一家下手。其實楊虎城名義上一直是軟禁,並不是保密局說押到哪就押到哪的,因此特務騙他說要來松林坡搭乘去台灣的飛機。

9月17日夜裡十一點多,楊虎城與次子楊拯中、不滿十歲的小女兒、秘書宋琦雲以及宋琦雲的妻兒、副官周繼明以及一名保姆,一行人在保密局人員押送下乘車來到戴公祠,保密局的人騙他們說要在這裡住一夜。

而實際上特務們已經接到了立即動手的命令。

楊虎城和兒子楊拯中在特務押送下走向給他們「下榻」的房間,一路上特務們顯得十分緊張,十分戒備的樣子。

這是因為毛人鳳考慮到楊虎城在國內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為了儘可能的掩人耳目、降低影響,毛人鳳要求特務們下手時不許開槍。

因此特務們準備用匕首殺害楊虎城一行人。這使得用慣了槍的保密局特務們有點忐忑,怕楊家人會反抗。

由於楊虎城身體已經很病弱,因此特務們的防備對象主要是十七歲的楊拯中。

兩個帶路的特務首先進了屋裡,可卻沒有點燈,楊虎城感到一絲奇怪,卻沒有意識到大難臨頭。

楊虎城父子一前一後進入黑漆漆的屋中,楊虎城正要開口讓特務把燈點上,卻聽得兒子驚呼了一聲「爸!」

楊虎城驚訝地回頭,結果看到了令他痛徹心扉的一幕。

只見跟在楊拯中身後的兩名特務已經把明晃晃的尖刀插進了他的心口,楊拯中痛苦地倒在地上。

還沒等楊虎城從這一幕中緩過神來,特務的匕首就落在了他的身上……就這樣,楊虎城父子被殘忍地殺害了。

而秘書宋琦雲夫婦和他們的兩個孩子,下車之後被騙到一間警衛室中,在警衛室中被特務用匕首殘忍殺害。

副官周繼明、保姆,以及楊虎城的小女兒也都被殺害,無一倖免。

為了掩人耳目,特務們還特意用鏹水毀壞了楊虎城的面部,使其難以辨認,然後掩埋在了戴公祠的一處花壇下。

張學良對楊虎城的評價

張學良得知楊虎城的死訊,十分悲痛,但同樣身陷囹圄的他除了緬懷以外也做不了什麼。

1991年,已經重獲自由的張學良接受了媒體採訪,採訪者問及了他對楊虎城,以及楊虎城之死的看法。

已經年至九旬的張學良道:「對楊虎城這個人,我批評他是個『老粗』。他這個人很時髦,但很多深刻的情形他不明白。他人是一個好人,想讓大家認為他是一個很愛國的人,很願意這樣…」

談及楊虎城的結局,雖然已經過去四十餘年,張學良的語氣仍不無惋惜:「楊虎城的死這是我很難過的事,我到現在不明白為什麼那麼對待他。我也不知道這是蔣先生的意思,還是經國的意思,或者是毛人鳳作的主張,我不知道。」

「他走的時候(指楊虎城赴歐洲考察)我就勸他不要再回來,回來沒好處。就像我,我沒死完全是蔣夫人幫我,按蔣先生的意思是要把我槍斃的。」

張學良和楊虎城兩人,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面對蔣介石必將進行的報復,他們各自選擇了不同的應對方式。

然而兩人最終又都自投羅網一般落入老蔣的掌控,落得令人惋惜的結局。有人說這是因為兩人太幼稚,對老蔣太輕信。

真的是如此嗎?其實無論是張學良親送蔣介石,還是楊虎城在抗戰爆發後執意回國,所為的無非是國家利益。

非要說他們哪裡有錯的話,只能說他們把蔣介石想得太好了,以為他也是一個能在國家危難之際不計個人得失的人。

參考文獻

張學良口述史特輯 鳳凰衛視 2016

驚心動魄的十四天 中國青年網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