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作為黨的重要領導人,陳獨秀在中共的歷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可是晚年時期的他生活得卻不盡如人意,用他周圍人的話來說:「當時的陳先生實在是窮困。」
為何晚年時期的陳獨秀過得如此悲慘,他的悲慘生活又究竟如何?
本文咱們就來了解陳獨秀的晚年生活,看看在世的最後四年,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陳獨秀
落魄的晚年生活
1937年陳獨秀被國民黨監禁四年以後終於出出獄。從南京老虎橋出獄,他見到了久違的太陽還有前來迎接他的親人。
接他出獄的是陳松年與患難多年的妻子潘蘭珍,除二人以外,其他人幾乎都已經不在世。
延年、喬年前些年犧牲在了國民黨的迫害之下,妻妹高君曼在二人分開不久以後不幸患病離世。
陳獨秀在出獄以後,本想繼續投身於革命工作,他再次走上街頭,四處宣傳演講,聯合各方勢力一眾抗日。
原以為在全國共同抗日的環境之下,陳獨秀可以用盡自己的才能為抗日做貢獻。但可惜在小人的陷害之下,陳獨秀還是被迫退出歷史舞台。
他離開了抗戰前線,同時也拒絕了來自各方的邀請,毅然來到無人驚擾的江津。
對於陳獨秀的如此選擇,妻子潘蘭珍曾表達過自己的不滿,她抱怨道:「毛澤東、胡適、蔣介石都請過你,你就非不去,現在好了,在這裡受苦。」
潘蘭珍
確實,在來江津之前,陳獨秀有很多的去所,毛主席曾經邀請他去往延安,繼續做黨內工作。好友胡適邀請他前往美國做自傳掙錢,這也是當時很多有名望的人的選擇。當然就連蔣介石也曾對陳獨秀髮出邀請,出任國民黨勞動部部長。
可以說,這三條路,隨便選一條今後陳獨秀的生活都不會太難,可是天生傲骨的他沒有選擇,將此邀請通通拒絕。
妻子對於陳獨秀的選擇十分詫異,按理說胡適與蔣介石的建議,他予以拒絕合情合理,可怎麼毛澤東的邀請怎麼也回絕。
對於妻子的疑問,陳獨秀這樣回答:
守常死了,延年死了……除了毛澤東,周恩來,黨中央沒有我可靠的人了,我也落後了,年紀也大了,中央開會,我能怎麼辦?
陳獨秀說完這話以後,一臉無奈,他知道自己現在已經不再年輕,與他們的思想政見也不在一致,發生矛盾自然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那既然要發生,倒不如他從源頭斷絕,避免以後一定會出現的煩心事。
他的回答盡顯蒼涼,妻子也理解。
陳獨秀
在那之後,陳獨秀與妻子來到了江津,過上了隱居生活。
對於陳獨秀的選居地,很多人都產生過疑問,要是真的他想要隱居,位於重慶的江津絕對不是個很好的選擇,那陳獨秀為何會選擇這裡?對於這個問題,後世在調查時給出一下幾點原因。
首先就是眾所周知的原因,陳獨秀來到此地是受好友鄧仲純的邀請,當時在江津開辦了一間醫館的鄧仲純得知好友出獄的消息以後,便寫信邀請他來到此地。
其次就是江津地區的生活開銷較小,沒錯,陳獨秀出獄以後生活水平急劇下跌,沒有生活保障的他,平日里只能依靠好友以及兒子松年的接濟,還有平日里寫稿取得的少得可憐的費用來度日。
因此生活開銷也成了他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後世對陳獨秀的選擇也做了分析,他們覺得雖說陳獨秀選擇了隱居,但從內心深處,他是不情願的。
選擇距離重慶不遠的江津,正好可以觀測到外界的變化,再加上好友的幫助,他也可以得到第一手相關信息。
來到江津以後,在鄧仲純的邀請下,陳獨秀一家人住進了「延年醫院」。要說鄧仲純對他的這位昔日好友真的掏心掏肺,陳獨秀與其妻子之後他又安排陳松年一家子住了進去,。那段時間,鄧仲純一人撫養著一大家子人。
這本就不是什麼公平的事,時間一長自然也容易起端倪,鄧夫人在之後與陳一家人矛盾不斷,雙方為此爭吵不休,不得已,陳獨秀一大家子只好離開了「延年醫院」。
好友得知後,想要阻止,可彼時的陳獨秀去意已決,鄧仲純如何勸說也無濟於事。
倔強又孤傲的性格使得一家人過上了居無定所的生活。之後,在江津好友的幫助下,陳獨秀與妻子住進了郭家公館的一所屋子內,這裡沒有了爭吵聲,一切都十分祥和,很適合陳獨秀撰稿、做研究。
但不久以後他們再次遇到了問題,高昂的費用與空空的錢包不再支持他們繼續住下去,二人只能再次搬家。
陳獨秀江津舊居
幾經易所之後,陳獨秀一家人來到了江津南部的鶴山坪,這裡曾經是乾隆年間進士楊魯丞的居所,楊家後人在得知陳獨秀的近況以後,向他們發出了居住邀請。
經歷了諸多波折的陳獨秀當時已經心力憔悴,他與妻子的生活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除了他的好友以及兒子陳松年會提供給他微薄的資助,剩下的只能依靠自己的寫稿維持。
可惜,那時的陳獨秀稿子不再像之前的受大眾喜歡,因此寫稿的收入微乎其微,他與妻子的生活也過得緊緊巴巴。
可是錚錚傲骨的陳獨秀,即使在那樣的環境下,依然將不受嗟來之食無作為貫穿一生的原則。
不受嗟來之食
1940年,陳獨秀寫了一部名為《小學識字教本》的書籍,隨後他聯繫到國民黨政府教育部來進行出版。
這是他來到江津以後幾乎用全部精力編撰的一本書,因此報以很高的期待。前期的事情已經談得差不多,陳獨秀也拿到了屬於自己的一萬元預稿費。
可就在這時,教育部長陳立夫卻突然提出要求,他認為本書的書名,「小學」二字實在不妥,很容易讓人產生誤會,希望能夠修改為:「中國文字說明之類」的題目。
這本不是什麼大事,可是陳獨秀在聽到此建議以後,卻立馬回絕,他指出:若要按照他的意思修改就是破壞了他寫書的初衷,這與別的學者不就沒有區別。
陳獨秀非常堅持,書名修改與發表的事情一直僵持不下,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
書籍未能出版,陳獨秀也將那一萬元預稿費封存起來,他不讓任何人動這筆錢,即使再窮再餓也不允許。
潘蘭珍對於他的這個行為十分不理解,明明自家日子已經過得苦不堪言,他為何要做這些讓人不解的堅持呢。
有一次家裡實在揭不開鍋,潘蘭珍便想著將那一萬塊錢拿出來先用,救救急。可沒想到陳獨秀在得知以後,直接對著妻子厲聲斥責:
「別動,這筆錢絕對不能動。他陳立夫只要不收回成命,我陳獨秀絕不會為五斗米折腰,那錢,我們不能動用分文,哪怕凍死餓死……」
陳立夫
丈夫的態度極度堅決,潘蘭珍也只能放棄。
文人傲骨是陳獨秀最後的堅持,因為即使生活過得再艱難,他也絕不低頭。
在那之後的歲月,陳獨秀將這一點一直堅持了下來。
那時間,了解陳獨秀的人都知道他的日子過得極為清貧,四面八方的好友也都想要救助他,但是傲骨嶙峋的他將此全都回絕。
國民黨知道了他的境遇之後曾派人來到他家贈送銀元,其中有想要拉攏陳獨秀的人,可還有一部分人是真心為他考慮,出於好心想要接濟他。
但不管那些人的來意是什麼,他通通拒絕。叛徒任卓宣曾經給他匯過200大洋,在得知匯款來源以後,陳獨秀直接命郵差將匯款原路送回。
還有張國燾,他也曾同幾個好友向陳獨秀送過支票,但結果都一樣,全都被退回。面對這些意外之財,陳獨秀有不一樣的看法,他說:「他們都比我『窮』」。
任卓宣
當然除了國民黨以外,共產黨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也都有過幫助,毛主席、周恩來等人也施以援手,可是都被婉拒。
不過雖然大家的幫助都被拒絕,可陳獨秀的影響力還是顯而易見的。現在他確實已經退隱,可是他的功績沒人能也不敢將他遺忘。
面對社會各界的幫助,但凡陳獨秀不那麼堅持,他與妻子的生活都會好過很多,可是性格孤傲的他絕不願意這樣做。
多年以後陳獨秀舊居研究室的工作人員在採訪中這樣說道:
「其實,陳獨秀先生在江津的生活不必這麼苦,有很多次能改善自己處境的機會,但他堅守自己的名節,寧願清貧也不變節,實屬難得。」
陳獨秀一生孤傲,也將自己的堅持持續了一生,他有自己的信仰,這本是好事,但太過堅持信仰,晚年的生活才會如此艱難。
去世前食物中毒
除了資金上的緊張以外,陳獨秀在江津生活上也是各種艱難。江津與他之前居住的上海各方面相差甚大,因此剛到那裡時,他非常不適應。
江津氣候變化莫測,熱的時候非常熱,盛夏到來時,即使穿著短褲、背心,依然汗流浹背,這種時候幾乎什麼都幹不了,只要一動整個人就開始流汗。
冷的時候也非常冷,寒冬時期,陳獨秀想要寫點東西,可即使正在屋子裡天寒地凍也影響了他,手指時常被凍得拿不穩筆。
這樣的氣候對於陳獨秀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剛開始面對此情況他實在吃不消,經過了很長時間的適應,才逐漸好轉。
不過氣候上的不適應比起來不算什麼,生活上的艱辛才是真的艱辛。搬到了鶴山坪以後,因距離太遠,陳獨秀失去了消息來源,在村子中的他真正感受到了「與世隔絕」的意味。
但好在三兩好友還是會時不時地來看陳獨秀,他們充當起了陳獨秀的「通訊員」,每次前往時,都會帶上最近的報紙。
除此以外,還有居住環境也陸續出現了很多問題,房子因為時間太長,非常潮濕,地面凹凸不平,室內傢具也是破敗不堪,蒼涼的屋子讓陳獨秀的內心感到凄涼。
物價飛漲的戰爭年代
還有資金問題,戰爭年代,物價飛漲,雖說彼時的陳獨秀有好友與兒子的救助,以及時不時的稿費,可越來越難負荷的物價,讓他的救助也都斷開,兒子到最後只能承擔起小家的開支,漸漸的無法去接濟父親。
生活最艱難的那段時間,陳獨秀與妻子甚至連一點買米的錢都拿不出來,只能像周圍的鄰居借。日子過得清貧,陳獨秀的凄涼感更是不言而喻。
1942年5月12日,陳獨秀像平日里一樣,起床後泡了一杯蠶豆花水,這個喝法是陳獨秀自己研製出來,據說可以緩解高血壓。
將蠶豆花泡下之後,陳獨秀沒有注意到蠶豆花早已經發霉了。
喝完水之後陳獨秀依然像往常一樣,接待來客,沒有半點不舒服,可到了下午,陳獨秀突然肚子疼了起來,他渾身上下開始不舒服,妻子看到他的異樣以後,趕忙請醫生治療。
這樣一來眾人才得知了其中的原因,原來丈夫這是食物中毒。
陳獨秀劇照
雖然,身體上的難受在醫治以後得到緩解,可在那以後,陳獨秀再也沒能下床。原本就有高血壓的他再加上這次的食物中毒,身體情況更是每況愈下。數病齊發,在那之後他也失去了下床活動的自由。
妻子後來才得知,其實丈夫在喝水的時候已經看到了蠶豆發霉,但覺得可惜的他最後還是沒有倒掉,直接仰頭喝了下去。
5月,陳獨秀的身體已經不堪重負。恐怕時日不多了。離世前三天他也察覺到了這一點,於是陳獨秀將妻子叫到床前,對妻子說道:
「蘭珍,……我死,死後,你今後一切自主,生活務必自立。記住,自主,自立……」
27日,陳獨秀離世,他的跌宕一生自此在鶴山坪結束。
晚年的陳獨秀生活艱難是眾人看在眼裡的,大家對於他的生活遭遇可悲可嘆,雖然這是他自己的選擇。
對於陳獨秀那段昏暗時光,為陳獨秀穿壽衣、裝棺的胡品中曾這樣說:
「陳獨秀的妻子潘蘭珍還曾託人將陳先生的一件皮袍子當了來換取錢財買米、抓藥。可見當時的陳先生實在是窮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