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曾絕密28年的名字,一聲巨響後,讓中國從此有了立足的底氣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天才的志向

他的簡介只有短短13個字,卻造就了國家立足的底氣。

他叫于敏,1926年出生在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的一個普通家庭。于敏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小職員,每月的收入並不高,只能剛好維持家裡的經濟運轉。

而出生並不富裕的于敏,卻在學習上有著極高的天分。

在於敏還小的時候,他就表現得和同齡人大不相同。其他孩子只知道在父母的庇佑下,嬉戲打鬧,可于敏卻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看書上。

只是出生在那樣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即使每天再老實本分的生活,也會時時面對突如其來的危險。

于敏也不例外。一次外出的時候,他差點被日軍的車輛碾壓。死裡逃生後,于敏的心中也是十分憤慨。他深刻的體會到了祖國不強大,國人就會一直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

也是從這個時候起,于敏對於學習更加用心了。他想要通過學到的知識,去改變祖國的現狀,讓中國變得強大到無人敢欺壓的地步。

樹立下了這個偉大的理想後,于敏每天除去幫助家裡幹活減輕負擔外,剩下的時間都是老老實實的捧著書本,刻苦學習。

1944年,于敏經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後,最終憑藉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北京大學。只是這個時候家裡卻出現了問題。

于敏的父親失業了。

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原本收入就很微薄的家庭,此刻更是變得雪上加霜,因此家裡也實在拿不出額外的錢財去供于敏就讀北京大學。

面對這樣的困境,于敏的內心也是十分難受,畢竟他樹立的理想,需要強大的知識去支撐。因此他不止一次的質問過自己:這就樣到此為止了嗎?

就在於敏逼不得已準備放棄的時候,他的同窗好友帶來了轉機。原來是好友的父母了解到于敏的境遇後,又不忍讓于敏這樣優秀的孩子就此錯過一生,所以願意資助他學習。

就這樣,于敏最終還是踏進了北大的校門。

在北大學習的過程中,于敏在眾多的知識體系中,發現自己對於理論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他也從原本的工學院轉到了理學院,學習物理系。

也正是這一次的專業轉變,為于敏以後的人生埋下了伏筆。

為了理想

他的一生從未出國求學,卻讓日本物理學家讚揚不已。

于敏從北大工學院轉到了理學院的物理系後,在學習上變得更加廢寢忘食。由於家裡沒有什麼錢,于敏乾脆寒暑假就待在學校,抓緊每一分鐘學習,積累更多的知識。

平時同班同學,看見於敏整天沉迷在書本中,害怕他變成一個書獃子,因為沒少提出讓于敏一起出去玩玩,而面對這樣的邀請,于敏總會擺擺手拒絕說一句:「下次一定。」

而于敏在學習了物理系之後,發現自己對數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更加系統的學習數學知識,從此他就成為了數學系課堂上的常客。

有一次,于敏在旁聽的時候,剛好遇上了數學系組織的一場考試。這場考試的試題出得是格外難,數學系不少的天才最高的也才60分,平均分更是只有20分。但是當老師改到于敏的試卷時,竟然發現這個旁聽生考出了滿分100的好成績!

這一下,于敏可是在北大徹底出名了,幾乎人人都知道一個數學系的旁聽生考了滿分的事情。于敏也成為了被人羨慕的天才。

但是對於外界的評價,于敏自己倒是從沒放在心上。他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只是繼續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奮鬥著。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的成績,考上了張宗燧的研究生。

于敏在物理學上的天賦和認真,也讓張宗燧控制不住的感慨說:「于敏是我見過最好的學生。」

1951年,于敏剛在北大當上助教不滿一年,就被秘密帶去了一個地方。

等到于敏到了之後才發現,自己身處的地方,正是新中國的第一個核科學技術研究基地。眼前站著的人正是中國核科學事業奠基人——彭桓武

就這樣,于敏開始和鄧稼先金星南等人共同研究原子核理論。在這期間,于敏更是憑藉自身的努力,迅速掌握了國際核物理的精髓,還發表了多篇重量十足的論文。

到了1957年的時候,日本著名物理學家永振一郎專門跑到中國,就為了見於敏一面。因為在此之前,永振一郎就對於敏在原子核理論上的研究,深感敬佩。當他得知于敏從沒有出國求學,如今所有的成就都是來自身的辛苦鑽研後,他更是忍不住感慨:于敏是中國的「國產土專家一號」。

就當于敏要在原子核理論領域有所大成的時候,一個艱難的選擇放在了他面前。

國家排在首位

他放棄了個人理想,給中國提供了站起來的底氣。

1961年,隨著一聲巨響,天空升起了大片的蘑菇雲,是蘇聯成功引爆了氫彈。與此同時,中蘇的關係已經破裂,中國的北部也面臨著巨大的威脅。

同年的冬天,于敏也接到通知去往錢三強的辦公室。之後于敏就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上面想要讓于敏參加氫彈的研究。

而這個時候,于敏已經在原子核理論領域即將有所大成,突然轉去氫彈研究,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畢竟原子彈的原理是核裂變而氫彈的原理是核聚變。雖然二者的原理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的本質卻是大相徑庭。

再加上當時的中國沒有任何和氫彈有關的信息資料,這樣就意味著所有的一切都必須自行摸索。

可是于敏也清楚的知道,上面下達的這個指令也是對他實力的認可,況且氫彈對於此時的中國來說,意義十分重大。於是于敏很快就給出了回復,他接受上面的安排。畢竟個人理想在國家大事面前,實在是微不足道。

就這樣,于敏在沒有任何參考資料的前提下,拿過一張白紙,開始了演算推論。一個個方案被提出,又一次次的背推翻,反反覆復多次後,總算是得到了幾個可能成形的方案。

這些方案的驗證,也需要用到計算機,進行大量的數值模擬計算。而當時中國唯一一台能運用的計算機在上海,還是優先提供給原子彈的數值計算。

於是于敏在1965年國慶前夕,帶著幾十位工作人員,一同趕去上海,利用空擋進行演算,最終得出了一個轟動全世界的「于敏方案」。

1967年6月17日,隨著一聲巨響,巨大的蘑菇雲在我國新疆羅布泊升起,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氫彈研製成功,震驚了全世界,中國從此有了立足的底氣!

但是于敏也清楚明白,這些還僅僅不夠,國家還需要威力巨大的小型核武器。於是中子彈也在於敏的不懈努力下,帶領團隊研製了出來。

1987年的時候,在國家發布的「全國勞動模範」名單中,于敏的簡介也只有短短13個字:「于敏是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直到1999年國家為他授予了「兩彈一勛」的獎章時,他的家人才明白于敏這麼多年研究的到底是什麼。

2019年9月,于敏獲得了「共和國勳章」,但是他本人卻在同年1月的時候就離世了,無緣佩戴上這枚勳章。

不過於敏為祖國做出的貢獻,理應被所有國人深刻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