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在昨天寫了《1931年,紅軍連戰連捷,勝利空前,毛主席卻悲呼:堪恨大禍從天落》一文,講的是毛主席在1931年的下半年指揮中央蘇區的軍民粉碎了蔣介石的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空前,共殲敵軍17個團,俘1.8萬餘人,繳獲長短槍1.5萬餘支,機槍175挺,迫擊炮55門,電台6部。
蔣介石狼狽不堪地收兵遠去後,中央蘇區在1931年11月1日至6日召開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史稱「贛南會議」。
中央代表團成員在這次會議上將第三次反「圍剿」勝利的功勞記在以王明為首的幾個中央領導人的頭上,說這是在以王明為首的中央領導人的領導下取得的「偉大成績」。
而真正的有功之臣毛主席,反被指責為「富農路線」、「狹隘的經驗論」。
毛主席敏銳地感覺到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9·18事變之後,勢必會引起國內階級關係的新變化。
中央代表團成員卻一口咬定「日本佔領東北主要是為了進攻蘇聯」,認為「帝國主義反蘇戰爭即將爆發」,提出了「保衛蘇聯」的口號。
他們還說,「不作此估計就是右傾機會主義」。
接著,又沾沾自得地指稱「國民黨統治階級已經從頭爛到腳,我紅軍無比強大,當下要做的事,就是打出蘇區,奪取中心城市,以一省帶動幾省,最終實現全面的勝利。」
針對這種不切實際的估量,毛主席據理力爭,一再提醒他們:「紅軍還很弱小,有勝利的可能性,也有失敗的可能性。當下只能在蘇區擺戰場,誘敵深入,絕不能脫離蘇區去攻打大城市。」
中央代表於是又給毛主席扣上了「保守主義」、「一貫右傾機會主義」、「單純防禦和游擊主義」等好幾頂帽子。
最終,在王明「左」傾冒險主義者從各方面施加壓力的情況下,毛主席的中央局代理書記職務被撤,代替了他的職務的是項英。另外,王稼祥增補為中央委員,和任弼時共同主持中央局工作。
不過,到了12月底,周恩來從上海來到了中央蘇區,擔任蘇區中央局書記。
1932年1月9日,以王明為首的臨時中央做出《中央關於爭取革命在一省與數省首先勝利的決議》,要求紅軍抓緊佔領南昌、撫州、吉州等中心城市。
周恩來原先在上海是主張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到了蘇區後,聆聽了毛主席的分析,改變了想法。
他在當天以蘇區中央局書記的名義致電臨時中央,坦言「中央蘇區紅軍進攻中心城市很不現實」。
但臨時中央複電要求「至少要在撫州、古安、贛州中選擇一個城市攻佔」。
周恩來無可奈何,只好召開蘇區中央局會議進行討論。
中央局多數領導人主張打贛州,理由是贛州處於蘇區包圍之中,比較容易攻取。
彭德懷也信心滿滿地說:「以現在紅軍的實力,是完全可以打下贛州城的。」
彭德懷給大家描繪了這樣一幅藍圖:只要我軍攻佔了贛州,就可以把贛江以西和贛江以東的蘇區連成一片,為我們日後向贛東北方向發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毛主席極力反對,說贛州是一塊沒有肉的骨頭,要攻打下來固然不易,即使攻打下來了,也沒有太多發展的空間。
蘇區中央局和中革軍委的一些領導人根本聽不進毛主席的正確意見,譏笑毛主席「是對中心城市之奪取的過分恐懼而產生的右傾機會主義觀念」。
最終,會議決定由中革軍委副主席、紅三軍團的軍團長彭德懷為前敵總指揮,指揮紅一方面軍攻打贛州,
失去了軍事指揮權的毛主席內心黯然,於1932年1月下旬向蘇區中央局請了病假,帶著賀子珍和他的警衛員一行13人,登上瑞金城郊的東華山養病去了。
彭德懷於1932年2月3日指揮部隊把贛州了個水泄不通,開始了狂風暴雨式的攻打。
戰局的發展正如毛主席事先預料的那樣——我們並沒有攻打下贛州的實力。
彭德懷揮軍狂攻了四次,損失了3000多人,被俘1800多人,仍未能攻下贛州城。
反而,因為這大動作的攻打招來了蔣介石派出的大批援軍。
其中,陳誠、羅卓英部所屬之11師、14師、52師和兩個獨立旅,從吉安經遂川到達贛州外圍的赤主嶺。
來自廣東的國民黨敵軍也北上到了大庾嶺、九渡水一線。
彭德懷的作戰部隊頓時陷入了敵人的重兵包圍之中。
這種形勢下,攻打贛州已經不可能的,我軍能做的,就是想辦法撤軍。
老覃在昨天寫的《1931年,紅軍連戰連捷,勝利空前,毛主席卻悲呼:堪恨大禍從天落》一文中說了,兩軍交戰,一方要想全身而退,沒有很高明的軍事藝術手段是做不到的。
此外,即使你有很高明的軍事藝術手段,沒有做策應和打掩護的部隊也是白搭。
紅一方面軍已陷於敵人包圍之中,又能去哪裡找策應的部隊?
有人提議去找毛主席,說毛主席一定有辦法化解眼前的危局。
彭德懷只有苦笑。
經過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彭德懷對毛主席的軍事指揮藝術佩服得五體投地。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毛主席已經失去了軍事指揮權,而且,紅一方面軍的主力部隊都已陷於贛州城下,毛主席又沒有「撒豆成兵」的本事,又怎麼能化解得了眼前的危局?
但項英堅信毛主席有辦法。
他帶領一名警衛員,兩人各乘一匹快馬,風馳電掣地趕往東華山。
毛主席一聽我軍正被敵軍包圍,連夜冒雨趕往瑞金,找到了郭化若,往前線指揮部發了一份電報,建議起用紅五軍團。
這紅五軍團是怎麼回事呢?
話說,馮玉祥的西北軍第二方面軍第五路軍在中原大戰後投奔了蔣介石,被改編為第二十六路軍,孫連仲任指揮官,轄騎兵第4師,第25、27師。
1931年,孫連仲率部參加對中央蘇區的第二、三次圍剿。
在該年6月,25、27師合編為17軍,高樹勛任軍長。
第三次圍剿結束後,第二十六路軍屢吃敗仗,士氣低迷,軍心不穩。而孫連仲牙疼赴南京就醫,高樹勛又私自離隊遠赴廬山,部隊交由參謀長——我地下黨員趙博生指揮。
該年12月14日,趙博生會同73旅旅長董振堂、74旅旅長季振同率兩旅、路直屬隊及27師一部共1.7萬人在寧都起義,開赴蘇區加入紅軍,被編為紅五軍團。
對於趙博生等人的起義,中央代表團和蘇區中央局的一部分領導人是心存疑慮的。
毛主席安排自己的得力助手蕭勁光前去紅五軍團做指導工作時,一再叮囑他要按照古田會議的精神,建立黨的領導,加強政治思想的修養。
蕭勁光悄悄對毛主席說:「很多人背後議論,說這支部隊是假起義到蘇區暫時過渡,不久就會反水去投靠廣東的陳濟棠的。」
毛主席不以為然,他要求蕭勁光對起義人員以誠相待,奉行「來者歡迎,去者歡送」的原則。
此外,他又安排了宋任窮、朱良才、程子華、朱瑞、唐天際、賴傳珠、高自立、李翔五、等一大批精英骨幹到紅五軍團去工作。
好鋼用在刀刃上,在這關鍵當口,該是起用紅五軍團的時候了。
紅五軍團火速開到贛州城下,恰逢敵軍從城內出擊,把紅三軍團挖地道的一個師層層包圍,形勢危急。
紅五軍團紅十五軍軍長董振堂手提大刀,帶領紅十五軍戰士跑步加入混戰,與敵人展開慘烈的肉搏,一下子就扭轉了戰局。
在紅五軍團的有力策應下,彭德懷帶領紅軍突圍至贛州城東面的江口地區及贛州以南的地區,脫離了險境。
毛主席雄才大略,氣魄非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彭德懷不得不稱讚毛主席真有「撒豆成兵」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