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和諸葛亮,沒有交集的兩個人,為何成了三國最大的一對冤家?

郭嘉沒有英年早逝,諸葛亮根本就不敢出山?許多三國迷們在評價郭嘉和諸葛亮時,我們總會聽到這樣的評論,而郭嘉不死,卧龍不出,似乎也成了一個牢牢貼在他們二人身上的標籤。

其實回看一下歷史,我們就會發現,郭嘉隨軍北征因病逝世那年,正好是劉備三顧茅廬準備請諸葛亮出山之時,那時郭嘉等謀士已經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諸葛亮那會雖然還在隱居,但是肯定是有建立他自己的情報網的,不然在那個通信極不發達的年代,隱居的人怎麼可能掌握天下局勢?

諸葛亮知道曹操統一了北方後,肯定也察覺到了形勢的緊迫,他不能再等待了。所以呢,與其說劉備三顧茅廬,倒不如說是諸葛亮主動認主出山。所以諸葛亮出山與郭嘉逝世的時間重合,真的只是巧合而已。就如郭嘉比諸葛亮大11歲,郭嘉27歲時出山,諸葛亮也是27歲時出山,歷史有時就是這麼巧合。「郭嘉不死,諸葛不出」只是大家惋惜郭嘉的感嘆罷了,也許說不準諸葛亮還想著出山和郭嘉掰掰手腕呢。

儘管諸葛亮和郭嘉的人生沒有交集,但二人身上其實有很多相同之處。

首先,他們都非常具有預判能力。郭嘉在20歲時就已有遠見,預測到了天下即將大亂,所以選擇暫時隱居不與世俗交往,而諸葛亮早年也是在隆中隱居,躬耕苦讀,默默觀察形勢變幻。

其次,他們都有一雙慧眼。郭嘉一開始投奔了袁紹,但他很快就看出來袁紹優柔寡斷,沒有統一天下的氣魄,於是棄袁投曹,而諸葛亮則在茫茫人海中一眼選中了當時身處劣勢的劉備。

最後,他們都深得上司信任,曹操戒心如此之重,卻與郭嘉「出同乘卧同席」,他曾如此評價郭嘉,「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郭嘉死後,曹操赤壁之戰大敗,於是他大哭,「若奉孝,不使孤至此」。而劉備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之時,將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並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可見他們二人都深得老闆器重。

二人之間的差別也是非常大的。郭嘉心思奇巧,諸葛亮為人謹慎。《魏書》記載,在郭嘉的助力下,曹操東擒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是曹操奪取北方的得力助手。而諸葛亮在劉備去世後率兵北伐,匡扶漢室,「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用一生的時間詮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

有人說,如果郭嘉是一個參謀,那諸葛亮可被稱為統帥。郭嘉這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幫曹操統一的北方,而諸葛亮最大的功績則是幫助劉備讓蜀國進入了三國鼎立的決賽圈。

如果郭嘉和諸葛亮能碰面,也許三國會上演出更加精彩的智斗故事。只可惜啊,歷史風雲變幻,你方唱罷我登場,遺憾與錯過本就是尋常事。所以,在你心中,誰是三國第一謀士呢?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