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官至副國級兒子被活活打死,總理要替他緝兇他搖頭:不要深究了

在中國革命的璀璨光輝歷程當中,李井泉是一位被人們忽視的低調且老資格的共產黨人。


他18歲參加革命,21歲成長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部政委辦公室秘書長,40歲就已經是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


他的一生波瀾壯闊,閱之令人蕩氣迴腸。他打過「蔣匪」、殺過日寇、參加過解放戰爭。長期的政委生涯,鍛造出了他處事靈活、務實精幹的工作作風。


他精明強幹、極其出色的施政水平被中央一眼相中,從此仕途一路平步青雲,做到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要職,官至副國級。


195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成立,李井泉出任第一任四川省委書記以及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成為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古人常說「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


川蜀之地,自古以來,以其「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封閉地形和複雜的民族雜居關係歷朝歷代為封建王朝所忌憚。

換言之,「蜀地安,天下則安,蜀地大治,則天下大治」,曾經偏居西戎一隅的赳赳老秦,就是靠著以巴蜀之地為大後方,發起了氣勢如虹的一統天下之戰。


把李井泉調任到四川,足可見中央對他的信任和期望。


李井泉到任四川後,也著實沒有令人失望。為發揮成都平原「天府之國」的優勢,李井泉大興水利,他建糧倉,在他的主導下,四川連年豐收,糧倉穀物四溢。


數年後,三年自然災害爆發,這些被李井泉辛苦積攢下來的糧食如流水般,源源不斷輸送到全國各地「戰場」,李井泉由此成為那個時代不折不扣的「救火英雄」。


據後來統計,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四川一共調出糧食147億斤,光是在此前的1958年,經他之手流轉出去的糧食一年就有39.6億斤。


李井泉慷慨無私的做法,一度大大緩解了外省糧荒的局面,有力地穩定了社會局勢。


對於這種無私的舉動,李井泉也不是沒有想法。


那個時候伴隨著災情的日益加劇,四川這個地方几乎成了兄弟省份的「供血站」,而面對持續不斷地外輸糧食,四川餘糧也快捉襟見肘了。


對於中央再三要糧的指示,李井泉作為共產黨人自然沒有不服從之理,可再富裕的「地主」,這個時候家中也快沒有「餘糧」了。


李井泉無奈之下只好向中央如實彙報,陳情四川人民的不易。

當時主持北京工作的彭真也曾多次給李井泉打電話,用祈求的語氣再次讓李井泉調糧。李井泉知道四川的情況不容樂觀,便沒忍住對彭真發牢騷道:「你那裡是國務院,我這裡還是小國務院呢」。


也正是因為他這句無心之語,令他日後的人生充滿了坎坷。


1966年,十年特殊時期的大幕轟然拉開,李井泉就因為當年的這句話被揪了出來,並被三天兩頭掛著牌子,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迫遊走於大街小巷。


這個時候,被衝擊的還不止他本人,李井泉的兒子李明清在北京航空學院被那些喪盡天良的人冠上「高帽子」後活活打死。


不過,好在李井泉此時還兼任著大三線建設委員會主任,看不過去的鐵道兵副司令員郭維城,於是心一橫,把他想方設法弄到北京保護了起來。


黎明前的黑暗是痛苦的,失去兒子也是極度痛苦的。所以在1973年「十大」召開前,李井泉和一些老幹部得以復出工作。


面對著喪妻、喪子之痛(註:其妻肖里也在那個特殊年代非正常死亡),李井泉淚流滿面、憔悴得不成人形。

周總理對李井泉兒子之死十分同情,於是專程找到李井泉,表示要替他早日把兇手緝拿歸案,以告慰李井泉兒子的在天之靈。


可令周總理意想不到的是,李井泉聽完周總理的話後,悲痛地搖了搖頭,說:不要再追究了,如果追究,還要死更多人」


就這樣,李井泉放棄了給兒子緝兇的機會。


​1989年4月24日,李井泉病逝於北京,走完了一名共產黨人平凡而偉大的一生。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