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人的婚戀觀較之老一輩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人把精力和時間花在學習和提升技能上,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婚戀問題,大齡剩女、剩男也隨之出現。
不過雖然男女都愁嫁,但是還是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好女不嫁大馬猴,好男不娶紅扶桑」,這「大馬猴」和「紅扶桑」又指的是什麼呢?
傳統的婚戀觀:門當戶對
跟西方人追求自由的婚戀觀不同,我們國家傳統的婚戀觀念就是門當戶對。
自《周禮》誕生以來,時間雖然已經跨越了幾千年,但是在三媒六娶這一塊,還依然保持著謹遵父母之命的規矩。
歷史上雖然也曾出現過《孔雀東南飛》、《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這樣的戲劇,但情節也大多都是曲折、婉轉和甚至以悲劇而告終。
不過仔細想來,這樣的傳統其實也並非完全都是封建、古板的負面效果。
年輕人到了血氣方剛的年紀,面對著有好感的異性,往往會產生感情上的衝動,這種衝動會遮住他們的眼睛,讓他們做出盲目和極端的事情來。
這個時候,他們只會看到對方身上有利於自己的優點,而忽略了這個人身上其他的特點,更別說那些暗藏的缺點了。
如果放任不管的話,一旦兩人結成夫妻,婚後小兩口的激情退散,曾經被隱藏的缺點就顯露出來了。
這個時候,兩人就會針尖對麥芒,叮叮咣咣地打鬧起來。
在愛惜臉面的中國社會,這樣的後果是不可想像的,就連雙方的父母都會牽涉其中,感到丟人現眼。
西方人講求婚戀自由,婚禮簡單,但是離婚也自由。
而中國人,哪怕是家庭最為貧窮的家庭,對婚禮的重視程度也是可見一斑的。
所以說,在年輕人選擇對象上,男女雙方的父母們確實會主動站出來幫助自己的孩子挑一挑。
他們根據自己的生活閱歷,會把對方家庭的里里外外調查得仔仔細細,然後形成一套完善的「數據報表」,來綜合判斷兩家是否門當戶對處於同一個起跑線上。
一旦兩家的差距有點大,父母自然會做出棒打鴛鴦的事情來。
好女不嫁大馬猴
俗語中說的「大馬猴」,自然不是生長在深山老林中的猴科動物,而是指人。
只不過這種人脾氣粗野,自制能力很差,長相醜陋,眼露凶光,讓人看了不寒而慄。
而且從基因學的角度來說,兒女的長相也隨父母,萬一自家的閨女嫁給了這號人,傳出去那就是一個笑話。
雖然歷史上長相醜陋的人也有娶到如花似玉的老婆的,但是畢竟還是極少數,這些人擁有的一技之長,為他們賺得盆滿缽滿,能夠掩蓋住自己身體上的缺陷,從而也能夠讓媳婦過上幸福的生活。
像明太祖朱元璋,臉型奇怪,滿臉麻子,年歲也大,脾氣兇狠殘暴,對待自己的有功之臣,動輒展開屠戮,但是就是能娶到天下最漂亮的媳婦,這當然跟他至高無上的地位是分不開的。
但是能夠擁有這樣地位的人,古今中外又有幾個呢?
社會的生存是優勝劣汰的,往往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強者通過娶到一房漂亮的媳婦來改造自己後代的基因,慢慢的他的孩子就會越來越漂亮,越來越聰明,從而實現社會階層的跨越。
而弱者沒有能力娶到漂亮媳婦,甚至連最一般的媳婦都娶不上,慢慢地自家的基因就越來越差勁,個頭、長相、智商以及社會地位都被落到了後面,甚至最後絕了後。
所以漸漸地才有了「好女不嫁大馬猴」之說。
好男不娶紅扶桑
中國的俗語往往具有對稱性,「大馬猴」既然指的是長相醜陋的男人,「紅扶桑」自然也就對應著一種女人。
只不過這種女人的長相併不醜,相反是那種艷麗多姿,傾國傾城。
這種女人對男人的吸引力,是任何男人都抵擋不住的。
處於青春期的男青年,見到她們之後,就像丟了魂一樣,為了能夠換來佳人的回眸一笑,往往會做出自己都不知道的傻事來。
有些男青年為了在漂亮的異性面前顯露出自己男人陽剛的一面,打架鬥毆就像家常便飯,甚至更加出格的事情也做得出來。
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耿樂主演的劉憶苦、夏雨主演的馬小軍就為了寧靜主演的米蘭做出了許多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來。
其中在泳池的那一段,就出現了一個叫彪哥的男人,這個男人年輕時候為了討米蘭的歡心,四處跟人打架,最終失去了一隻眼睛。
成年之後,再去想想年輕時期那些荒唐事,恐怕也會後悔不已。
在中國的歷史上,紅顏禍水的例子數不勝數。
夏朝的亡國之君桀,就是因為寵幸妹喜,亡了國。
商朝的末代君王紂王,也是因為蘇妲己,被周朝打敗,亡了國。
西周最後一位君主周幽王,為了博得美人褒姒一笑,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點燃了烽火台,結果最後也亡了國。
連續三個朝代都是因為女色亡國,一方面跟這三位君王自身的定力和修養有關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紅顏禍水,女色誤國。
當然普通人是沒有機會遇到這樣的美女的,但是在娶老婆的時候也不能只圖漂亮,要量力而行。
因為美女大多是「三分長相,七分打扮」,日常的開銷中用於保養護膚和美容的錢是少不了。
作為美女,身邊自然不乏有大把大把的追求者,為了取得勝利,佔領制高點,這需要男人花費很大的精力,稍不注意,就會敗下陣來,即便已經佔領的陣地,也會被人奪了去。
因此,娶妻生子,還是得量力而為。
所以也就有了「好男不娶紅扶桑」這一說。
當然了,我們不能只憑一個人的長相來找伴侶,有時候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