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十年 | 三代林業人的故事,告訴你「崇明的綠」從何而來

走進崇明,舉目四望,草木蔥蘢、萬木崢嶸、綠影婆娑。這裡位於長江入海口,這裡的土地由長江挾帶下來的泥沙沖積而成,而如今,在一望無際的沙地上培育出了一片綠洲,築起一灣綠色生態屏障。這個故事,有關57.7萬畝林地、30.55%的森林覆蓋率和一群林業人40多年的光陰。‍‍‍

從「樹木稀少」到「綠色長龍」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崇明的沿江沿海堤岸光禿,沒有一處像樣的綠化地段,內陸河、路、溝樹木稀少。」區林業站的石富超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第一代」林業人,他向記者描述著造林前的崇明:「以前出門在外,風一吹,有時夾雜著泥沙,水土流失時有發生,對農業生產造成了一定影響。」

崇明植樹造林老照片1979年,崇明縣政府成立了縣屬林業站,專職負責植樹造林、綠化海島的工作,並在當年開展第一次林業資源普查。普查後根據崇明特徵,開始大量種植水杉,建設防護林。水杉樹作為喜光的速生樹種,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種植存活率高。石富超告訴記者:「當年最難的就是樹種不合適,崇明的土地土壤普遍存在鹼性、質地黏重等『先天不足』。那時候就進行過各種篩選試驗,開闢了好多『試驗地』,最後選擇了水杉這類容易存活的樹種。」造林剛開始的時候,給農戶發放水杉樹苗,讓農戶在溝邊、路邊種植,每100—150畝的農田四周有一行樹,形成農田林網化,不僅起到調節田間小氣候,造就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讓近地面層的光照、溫度、濕度等狀況更適合農作物生長,並對農業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新河鎮金橋村植樹七年後的糧食常年畝產達到了2011斤,常年畝產增505斤,該村的一生產隊,是村植樹最多的一個隊,糧食常年畝產更是達到了2235斤,名列全鄉之首。

崇明植樹造林老照片為起到防風護堤的作用,1985年崇明開始加強沿江沿海防護林營造,建起抗禦自然災害的綠色屏障。有一年遇到了12級颱風,也沒有發現堤上樹木被吹翻的現象,相反的,這些樹林阻擋了風力,還有截留雨水的作用,確保了大堤的安全度汛,提高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崇明植樹造林老照片得益於這些年的大面積造林,當時崇明的水土流失情況進一步減少,土壤結構不斷優化,並形成較完善的具有綜合效益的郊區防護林體系。

崇明植樹造林老照片到1989年7月開展第3次林業資源普查之時,崇明江海堤造林已有約8179畝,全縣共計樹木934萬株,林地面積達到11萬畝,林業覆蓋率提高到9.7%。1992年,林業部授予崇明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單位」。至此崇明島長江南沿百里江堤已建成一條東西綿延不斷的「綠色長龍」。

崇明植樹造林老照片「記得那時候在灘涂上種樹,一不小心就會陷進泥潭中,種植的效率很低,難度又高,但大家都堅持克服下來了。通過選擇耐水濕樹種,嚴格掌握種植季節,避開大潮汐時間,這樣就不會把剛栽好的樹沖走。種植前把灘涂上的互花米草清除,避免爭奪養分,影響樹木的生長。」石富超向記者說起造林時遇到的困難,「後來又遇到病蟲害,大面積的樹葉被吃掉,大家都很著急,放棄休息時間,一起組織鄉鎮養護人員去林子里噴洒藥劑。當然,現在科技發達了,都採取綠色防控技術,掛誘蟲板,安裝殺蟲燈等,使用生物農藥,在保護樹林的同時也保護環境。」說著說著石富超彷彿又回到了當初在林地里和同事們並肩作戰的日子。「我想未來的崇明,一定是給市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可享受、可利用的林地資源。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要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石富超滿懷憧憬想像著未來的崇明,這也是他從事林業工作近40年來一如既往的目標。

從「數據好看」到「生態長廊」

2001年,崇明開啟「生態島建設」道路,第一個排上日程表的就是植樹造林。大面積「潑綠」造林也由此拉開新的序幕。崇明作為21世紀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生態保護」「生態建設」成為全崇明的廣泛共識,而高質量的植樹造林成為其中重要一環。崇明結合自身實際,繼續加大林業建設力度,促使全區綠化在總量上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在質量上有明顯的提高,形成由「以林養林、以房建林、以項目促林」三種模式,鼓勵企業和社會資金按照市場化方式參與林業建設——通過以林養林的方式鼓勵農戶和單位從事速生林、果林、苗木等經濟林建設;通過以房建林的方式,在大型片林規定區域內,進行低密度生態住宅開發建設;通過以項目促林的方式,進行體育、休閑項目開發建設,並通過項目盈利,保證林業建設、養護與管理的資金需求。 通過三種模式相結合,崇明林業建設迅速發展,同時帶來的是空氣質量持續優化、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土壤環境質量清潔穩定。歷年的資料顯示,2003年崇明森林覆蓋率僅為16.8%,到2009年,崇明的森林覆蓋率達到20.51%,成為當時上海全市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地方。

時間來到2013年,為擴大上海市林地規模和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市政府下達崇明三年林業建設任務,至此,崇明開啟新一輪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通過三年一輪的林業建設計劃,逐年為三島添「綠衣」。崇明在提高林地面積的同時,不斷提高林業建設質量,通過選擇適地樹種種植等方式,不僅優化了土壤,也改善了林分結構。2015年底,崇明區森林覆蓋率已有22.51%。

「在2015年之前,我們造林以防護林和水源涵養林居多,大部分是公益林。但傳統的『小規格、高密度、兵營式、單品種』的造林模式已不能夠滿足人們對人居環境改善和鄉村風貌提升的現實需求」。區林業站孫力作為「第二代」林業人,參與了生態廊道規劃和建設。「再後來,我們在公益林景觀改造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生態廊道應運而生。目前,我們已建成近8萬畝生態廊道。」

崇明環島運河,排排櫸樹鬱鬱蔥蔥,一片片烏桕綠意盎然。喬灌木錯落有致,林間小道蜿蜒曲折。既可遠觀成片林海,亦可走進其間感受生態空間。「自2019年起,崇明區在陳海公路及環島運河沿線大力發展市級生態廊道,不僅發揮了林地防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也進一步豐富了林地建設的內涵和效益,疊加景觀、休閑等功能。」孫力舉了個例子,自崇明區啟動生態廊道項目建設以來,東平鎮就把「梅花」確定為廊道的主要種植品種。在鎮域主要道路北沿公路沿線種植梅花面積共計800多畝,近10個品種,數量達17000餘株。同時,還精心打造了報春」「梅林香徑」「清潭梅影」等花園景觀,舉辦崇明東平梅花文化節,吸引廣大遊客前來賞梅。

不止東平鎮,崇明各鄉鎮在建設生態廊道方面注重構景布局、融入藝術文化和個性創造,將林旅、林體、林文相結合,成為打造崇明生態亮點的重要載體。 「剛開始建設生態廊道的時候,我們工作面臨著任務重、時間緊的狀態,放棄休息加班加點成了家常便飯。生態廊道建成後,很多老百姓帶著孩子在林地里散步遊玩,呼吸新鮮空氣,享受城市氧吧。」孫力說,作為一個親身參與其中的人,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記者從他熾熱的眼神中看到對林業抑制不住的熱愛:「我們植樹造林是為建設世界級生態島服務的。但說到底還是為了老百姓,讓更多的人走進去,感受自然風光,放鬆心情、放慢腳步、靜心享受田園生活。」

從「開放休閑林地」到「林長制

走進廟鎮合中村的開放休閑林地中,就像來到一個公園。一條條蜿蜒小徑在林間延伸,勾勒出曲徑通幽的景象。沿路還設置了休閑座椅、避雨亭廊、觀景平台、觀賞廊架、地圖標識等配套設施,為市民提供休閑娛樂和健身康養的綠色生態空間。

劉夢琳是剛加入林業站的「新人」,也是崇明「第三代」林業人。她告訴記者,開放休閑林地是近年剛開始建設的,對之前的生態公益林資源結構進行優化和景觀改造,通過增加「四化」樹種、觀賞性植物、基礎設施建設等,推動全面功能融合,營造林景結合、廊園交織、自然野趣的郊野風光,為市民打造生態、生活相互滲透,開放度高、感受度高的城市森林遊憩空間。

「崇明林業發展時間並不長,我們能看見的成片森林,大多數都是這幾十年種的,崇明擁有整個上海30%左右的林地面積,目前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0.55%,是一項很了不起的成就。並且隨著這兩年的森林覆蓋率越來越高,對森林的養護也越來越重要。」劉夢琳告訴記者,最近她正在參與編寫崇明區林長制。所謂林長制就是實行分區片負責,落實保護髮展林草資源屬地責任的制度,構建全域覆蓋的林業綠化資源保護髮展長效機制,確保林有人造、綠有人建、樹有人管、責有人擔。

說起崇明林業未來的樣子,她充滿期待:「隨著科學的設計規劃和養護管理,林地里的植被層次以後將更豐富。在注重生態效益的同時,我們將挖掘經濟效益,比如發揮一些特色樹種的經濟價值、藥用價值,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形成千米一湖、百米一林、河湖相串、荷香滿城的生態新美景,成為未來世界級生態島的標誌。」

滿眼皆綠、鳥語花香、天然氧吧……這是人們對綠島崇明的感受和評價。四十多年來,三代林業人,在灘涂里播種,在路溝里栽綠,創造了荒灘變林海的綠色奇蹟。從一棵樹到一片林,一代接著一代干,以尺寸之功,積千秋之利。

來源: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