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反騎兵」神器:鐵蒺藜到底厲害在哪兒?

今天從藏友的手裡勻了這麼幾個有意思的小東西, 雖然看起來很粗陋,也不是很精緻,但是它卻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非常有價值的幾件文物。

我們看這個東西,其實大家可能在很多的書籍,或者說一些影片中見到過它,但是它們更古老,這個東西在中國古代的軍事史上叫作「鐵蒺藜」,有的軍事古籍中把它直接稱為「蒺藜」。說的直白一點,這就是「刺馬釘」。我們看,它是採用一個四尖椎的造型,無論你怎麼布放,總是有一個尖椎會朝上。那麼這個朝上的尖椎呢,當敵人的戰馬以及步兵經過的時候,就會刺傷戰馬的足部,或者說步兵的腿部或者腳部。這樣就會遲滯敵人的進攻,給敵人造成比較大的麻煩。

這種鐵蒺藜,我們現在看到這個鐵蒺藜,真的是鐵做的,它的造型很有意思。

我們看,它的造型其實已經告訴我們它的年代,這應該是宋元時期的鐵蒺藜。它的造型實際上是兩片柳葉形的鐵皮,那麼其中一片被開叉成為兩角,那麼另外一片是不開叉的,那就是單角。那麼把兩片鐵皮,最後在頂端用在加熱的時候打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四尖椎的鐵蒺藜。而且我們會發現,在鐵蒺藜的中部,在兩片柳葉形的鐵片合攏的位置,會有一個方形的或者圓形的穿孔,大部分都是方形的。可能是在打制的時候,用一個方形或者圓形的這個鐵錐穿透的,所形成這樣一個穿孔。

這個穿孔是幹嘛用的?是攜帶和布放鐵蒺藜的時候使用的。我們試想,古人會用一個很細的這個繩索,把很多鐵蒺藜穿在一起,這樣行軍的時候便於攜帶。而布放的時候,也很容易把一批鐵蒺藜,直接布放到一個很大的區域里。

你看,這5個鐵蒺藜,它們的工藝其實都是一樣的,說明當時的軍隊製作鐵蒺藜的時候,已經高度的工藝標準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信號。以這種鐵制打制的方式製作鐵蒺藜,應該說還是在宋元時代已經是比較的合理,顯然是古人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琢磨,尋找了一個工藝效率最高的辦法,來製作這樣的鐵蒺藜。

如果我們再晚,看明代的鐵蒺藜,我們會發現比這種鐵蒺藜,它的構型更加的合理,而且製作也要更精巧。但是在工藝上,實際上比它的效率還要高一些,製作出來的鐵蒺藜會更規範。

如果我們再往前看,到漢代,那個時候的鐵蒺藜是青銅製作的,而且是一次澆築成型,中間也是帶這樣一個環形的穿孔,但是它是凸起在中央部位之外的。可見,那時的鐵蒺藜,製作要更為的費工、費時,因為它是泛築的,所以需要把銅熔煉以後,在模範里澆築成型。但是這個鐵蒺藜的使用方式,跟後世是一樣的,都是對敵人的步兵和騎兵構成威脅。

事實上,鐵蒺藜在使用的時候,並不像我們想像那樣,就是隨意的一撒。因為這樣很容易被敵人直接目視發現,那麼敵人也不會輕易的涉足這樣的險境。真正的使用,實際上鐵蒺藜可能是更多的是用這個浮土覆蓋一下,或者用植被偽裝一下。這樣鐵蒺藜在土中,它只會露出一個尖錐,有很強的隱蔽性。

史書上曾經記載,在南宋的時候,宋軍的將領曾經用鐵蒺藜來對抗金軍的騎兵。他先是在自己的陣地上布了鐵蒺藜,然後佯裝撤退,等金兵的騎兵大舉進攻的時候,就誤入「鐵蒺藜陣」。據說,當時是戰馬中,10匹戰馬有七八匹都摔倒,這樣就給了宋軍以還擊的機會。

到了明代,戚繼光的步兵小組裡,他的藤牌手都要攜帶6串鐵蒺藜,每串是10個。所以戚繼光的文章里,很形象的說了「串」的概念,那麼可以想見,這個小孔就是在干這個用的。6串鐵蒺藜,就是60個,那麼如果很多步兵班組都攜帶這樣的鐵蒺藜的話, 在戰術應用上就會給指揮官以更多的空間。尤其是在防禦作戰的時候,在迎壘的周圍布上鐵蒺藜,就有點像今天的地雷這樣的效果。能夠威懾敵人,同時敵人真的進攻的話,他的速度也不可能提升得太快,為己方贏得一定的主動。

這就是歷史上的鐵蒺藜,雖然看似粗陋,但它們是宋元時期古代戰爭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