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任弼時:「不是蓋世英豪根本對付不了他,黨內只有毛主席可以對付他。」
葉帥:「別人也都當過頭、掌過舵,但都不行。」
毛主席:向著最壞的一種可能性作準備是完全必要的,但這不是拋棄好的可能性,而正是為著爭取好的可能性並使之變為現實性的一個條件。
這是毛主席的中心,圍繞著這個「中心」派生出來的「必須」就化成了「實際」的「歷史」。
這個中心策略,在博弈論里,叫做「最小收益最大」,其特點是:
決策者持最悲觀的態度,他總是把事情估計得很不利。持悲觀決策準則的決策者對風險的態度總是悲觀的,對客觀各事件發生的概率不明而需作決策時,非常謹慎,先估計各種最壞的可能結果,然後從中選擇最好的作為決策策略。
預言:
「最小收益最大」的策略是「處於弱勢地位、戰勝強大對手」的支配性策略,非如此,則不足以戰勝對手。
由我黨的歷史,該預言多半是成立的。
問題:這個策略怎麼想出來的???
毛主席:比如我吧,我並不比別人聰明,但我懂得辯證法,會用辯證法分析問題,不明白的問題用辯證法一分析就明白了,要好好學會用辯證法,這個作用很大。
這個策略是從「悲觀」出發,迎娶「樂觀」,用辯證法來解讀:
事物總是要走向反面的。
只要準備得好,事物就從「悲觀」走向「樂觀」。
事物是一體兩面的。
這個準備,就是解決掉、壓制掉一面,事物就會暴露出剩下的另外一面,即從一面走向反面。
這是一個公式、校正政策的公式、執行初始化思路的公式。
所以,在場景中普及辯證法,就可以「生產、校準」更多支配性策略:
1、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2、對敵人愈狠,對自己人則愈和;對自己人愈和,則對敵人愈狠
3、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
4、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妥協求團結,則團結亡
……
辯證法的精髓:
1、運用辯證法,去檢查策略、訂正策略、求出策略。
2、運用辯證法,去預言、預見。
歷史上,毛主席的天才策略、高超的預見性,從被人喊「小毛」到被視為「天才」,辯證法居功至偉。
毛主席除了是辯證法大師,還是
1、
題目: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可以把漂亮國視作當代的「蒼龍」,G7和歐盟是當代的「蒼龍和各軍閥」,其他有部分實力的國家則是民主人士。
先要解決我國成為全球性國家這個問題,一如當初先解決我黨成為全國性政黨。
漂亮國是怎麼回事:
1、需要 + 可能 = 現實
2、需要 = 需求
3、可能 = 科技
4、需求 + 科技 = 先進的現實
缺一則僵,缺二則死;封殺,實質就是封殺需求。
如果需求充足,則科技問題一定能解決。
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1、「科技」是「地」還是「人」?
2、「需求」是「地」還是「人」?
3、漂亮國的「有生力量」是「科技」還是「需求」?
毛主席: 如果不把戰爭引向蔣管區,只注意在我們區域里消滅敵人,俘虜敵人,最後還是要失敗。戰略問題最重要的是雙方吃飯、屙屎、洗澡和牲口吃草等問題。這一個問題解決的好,在蔣區吃的多,在我區吃的少,戰爭持久下去一定能勝利。
問題:
1、現在我們要的最大收益是什麼?
2、如何使對手不破壞掉我們的最大收益?
3、在這個博弈里,這個「戰爭消耗」是什麼?支撐戰爭的「經濟力」是什麼?
毛主席:戰爭是一個皮球,他踢過來,我踢過去,最後踢到他頭上。戰略上如果不考慮戰爭消耗,不考慮幾百萬人的吃飯穿衣,就不是戰略家。
4、對手的大別山是哪處?我們如何千里挺進大別山?
覺得好就加個關注吧[呲牙],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