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啊,娘對不起你,忘了娘吧」!兒子入贅,母親的話令人淚目

引言

「入贅」一詞出自明·馮夢龍所著的醒世恆言·李玉英獄中訟冤》一文中,在該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玉英女兒有如此美才,後日不捨得嫁他出去;訪一個有才學的秀士入贅家來,待他夫婦唱和,可不好么?」自此以後,便有了「入贅」一詞。

所謂的「入贅」,又稱「當上門女婿」或者「倒插門」,是指男女結婚後,男到女家成親落戶的情形。

我國古代,講究傳宗接代,當女家只有女孩而無兄弟時,便會招一個「當上門女婿」,用以延續香火。

在古代,人們是非常忌諱入贅女家的。一位歷史學家稱,在遠古時期,當男子入贅到女家後,男方要改姓改名,自己要隨女方的姓氏。

古人認為:姓氏是「標示」家族血緣的一種符號。這種「符號」是從祖輩傳下來的,如果自己改了姓氏,就意味著對祖先的背叛,有辱祖先的形象。基於此,民間便有了「坐不改姓,行不改名」的說法。而一旦男子入贅到女家改了姓名後,男子就會覺得非常屈辱。由於這種屈辱會伴隨男子的一生,因此,許多男子都不願意入贅到女家。

到了秦漢時期,入贅的形式有了一些變化,男子入贅到女家後,自己可以不改姓名,但子女隨女家姓氏的規矩仍然沒有改變。由於有一部分人認為:子女隨女方姓名就意味著男子斷了「根脈」,因此,許多男子仍然不願意入贅到女家。

不過,由於有些家庭的男丁比較多,再加上家庭貧困,導致男丁娶不到媳婦,因此,有些男子不得不入贅到男家。

一位社會學家指出,男婚女嫁和「女婚男嫁」僅僅是兩種不同的婚姻模式,這種模式的結果都是兩個人生活在一起,以便能夠生兒育女。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但現實情況是:由於人們受到傳統觀念和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因此,男婚女嫁和「女婚男嫁」的婚姻形式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從人們的心理上來說,入贅婚姻中的男人可能要承受更大的精神壓力,在日常生活中似乎還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位婚姻問題專家指出,一般來說,入贅婚姻大多都受到了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雙方家庭會存在一定的不對稱性,是人們為了尋求平衡而採取的一種婚姻模式,由於這種模式背離了傳統的婚姻模式,因此,入贅婚姻模式與傳統的婚姻模式相比,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

這位婚姻問題專家接著指出,在入贅婚姻當中,由於入贅男子不但需要承擔更大的家庭責任,而且,入贅男子既需要適應妻子的生活習慣,還需要適應妻子家人的生活習慣,因此,入贅男子還需要承擔一些「額外責任」。

一位心理學家指出,在男子必須要入贅到女家時,除了男子本人會有一些心理壓力之外,男子的父母同樣會有一些心理壓力。男子父母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於自責,他們總認為是因為自己沒本事,才使得兒子出於無奈,入贅女家的,所以,在男子準備入贅時的那一刻,男子父母的心裡會非常不是滋味。

這不,9月28日,湖南某地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

事件

湖南某地的小夥子劉某民今年27歲。由於劉某民家比較貧困,再加上有弟兄三人,在當今結婚均要在城裡買房的情況下,因此,無奈的劉某民只好選擇了「入贅婚姻」,到女方家裡當「上門女婿」。

昨天,是劉某民入贅的大喜之日。在劉某民即將隨女方出門的那一刻,劉某民的母親拉住了他。他的母親對他說:「兒啊!從今往後,你就是人家的人了,為娘的再也無法照顧你了。娘沒本事,給你娶不到媳婦,娘對不起你啊!就讓娘再給你梳一次頭吧!梳過頭之後,你就忘了娘吧!」劉某民的母親說罷,所有在場的人都哭了。

以上所述,就是這一事件的一個大致過程。

當眾多網友從網路上得知這一事件後,網友們便紛紛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網友聲音

網友情何以堪:在劉某民即將出門的那一刻,雖然不是生離死別的一刻,但對於劉某民的母親來說,她會覺得自己的兒子從此以後就是女方家庭的一員了,與自己僅僅是親戚關係。畢竟,兒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是血脈相連的一個人,當自己的親生骨肉無奈地變成親戚後,她的心裡自然不會好受。基於此,她才會有一種深深的自責,自責自己沒有能夠為兒子娶到媳婦,從而使自己的親生骨肉變成了親戚,於是,她才會說,「忘了娘吧」,用以彌補對兒子的「虧欠」。

網友來自薩拉熱窩:入贅女家也是一件無奈的事情,凡是做父母的都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入贅女家,然而,現實很殘酷啊!希望劉某民不要責怪自己的父母,他們讓你入贅,也是不情願的一件事情啊!

總之,網友們的議論有很多。

老胡觀點

第一,入贅女家僅僅是換了一種婚姻方式而已

我們的祖先曾經經歷過「氏族社會」時期。在氏族社會的前期,人類採用的是母系氏族社會制度。所謂的「母系氏族」,就是指每一個氏族的全體成員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老祖母,而所有的氏族成員均跟隨老祖母的姓氏。《呂氏春秋·恃君覽》中曾經稱,「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由此看來,我們的祖先都是與母親是一個姓氏的。

既然我們的祖先都能夠與自己的母親是一個姓氏,那麼,我們今天的孩子還怎麼不可以隨母親的姓氏呢?想必,是完全可以的。

其實,入贅女家僅僅是換了一種婚姻方式而已,所有入贅女家的男子不必要感到自卑,也沒必要糾結,管他孩子隨哪方的姓氏呢!姓氏和名字僅僅是一個「符號」或者「標誌」而已,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第二,劉某民的母親不必要感到自責

依照法律規定,做父母的,只要將兒女養到18歲,就算已經盡到義務了。基於法律的規定,劉某民母親的任務早已經完成,劉某民娶媳婦的事情並不是父母的必有義務,劉某民的母親還自責什麼呢?

老胡以為:縱然是劉某民入贅到了女家,但他仍然是母親的孩子,並不是什麼親戚。當父母年老的時候,他仍然具有贍養母親的義務,作為劉某民的母親就不必要糾結兒子會成為親戚了。

大家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