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打要殺隨你們的便!但你們休想從我口中得到任何你們想知道的消息,要我和潤之脫離關係,更是想都不要想!」
1930年10月24日,毛主席的妻子楊開慧回家看望母親和孩子時被密探發現,當晚國民黨處就派出了80餘人包圍了楊開慧的家。
楊開慧和8歲兒子毛岸英被國民黨抓去,先關押在「清鄉司令部」隨後又轉移去了長沙陸軍監獄。
在監獄中國民黨對楊開慧展開了各種威逼利誘的行為,但不論楊開慧遭受到怎樣的拷打,所做出的回答只有開場的那句話。
在楊開慧身上什麼情報也沒撈到的國民黨軍隊惱羞成怒,於11月24日在瀏陽門外處決了楊開慧,楊開慧就義時僅29歲。
在毛主席逝世近6年後,楊開慧藏在家中牆裡的手稿才被發現,手稿上字裡行間流露出了楊開慧對毛主席的真情實意,若毛主席在世時看到這些手稿,內心的悲痛定會重上幾分。
楊開慧藏在牆裡的手稿寫了什麼?隱藏了52年的手稿為何能觸動半個世紀後世人的心弦?
毛楊之情,始於學
毛主席和楊開慧相識是在1914年春,兩人的相識是由毛主席的文章作為紅線開展的。
楊開慧出生於湖南長沙清泰鄉板倉與毛主席算是個老鄉,楊開慧的家庭也算得上是一個文藝世家,父親楊昌濟在楊開慧2歲那年便出國留學。
受到遠方父親的影響,楊開慧自幼也十分聰穎好學,等到楊開慧開始讀書時,母親與楊開慧一同學習,母親讀實業班,楊開慧則在學校中就讀附設小學班。
母女同校讀書學習,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都稱得上是一樁佳話。後來在父親楊昌濟回來後,見到女兒如此聰穎好學十分開心,便決定親自教楊開慧讀書,於是楊開慧就隨著父親一同來到了長沙。
跟著父親學習的楊開慧自然就有機會讀到更多的書、了解到更多的事情,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楊開慧的人生中出現了毛主席的身影。
當時楊昌濟在湖南省省立第一師範任教,恰巧毛主席這個時間就是在此地進行學習。
一天楊開慧正在書房中看書學習,聽到在外批改學生筆記的父親連聲讚歎,楊開慧很少見到父親對哪個學生能有此讚譽便趕忙放下書從屋裡出來一探究竟。
楊開慧出屋後悄悄走到父親楊昌濟身邊,看到父親還在讚歎他手中拿著的那本學生筆記,便問道父親:「爸爸,這是誰寫的啊,能讓你這麼滿意。」
楊昌濟聽到女兒的聲音扭過頭來看著女兒,並把手裡的筆記遞了過來,滿臉笑容地說道:「你看看學學,這寫的不是一般的好。」
楊開慧接下父親手中的筆記,看到如此優秀的文筆,很難想像這是一名學生所寫下的,看到筆記上的署名,也成為了楊開慧人生中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名字的情形。
自此之後楊開慧心中就留下了對毛主席的印象,因為父親是毛主席老師的緣故,這也讓楊開慧很快就見到了毛主席。
求學時期的毛主席經常是四處求教,面對曾留學歸來的楊昌濟自然也少不了上面求教,楊開慧也正是在毛主席在前來家中求學時與其相見。
楊開慧被毛主席意氣風發、充滿朝氣的精神氣質所吸引,而毛主席也在遇到楊開慧被楊開慧的才女模樣吸引。
毛主席每次前來向楊開慧的父親楊昌濟進行探討求學時,楊開慧就會搬個小板凳坐在一旁,多數時候是在靜靜地聽著,但偶爾也會接下幾句父親和毛主席所探討的話題。
由父親親自教學的楊開慧發表的幾句話也自然能說到點上,久而久之毛主席的心緒就更被楊開慧所吸引過去了。
此時的毛主席只是心中有楊開慧的身影,畢竟這個時候的楊開慧年齡還小,但經過多年的接觸,兩人於1918年時在北京相愛了。
1918年時楊開慧父親楊昌濟來北京大學任教,楊開慧就隨父親一同來到了北京,恰巧毛主席此時在北京組織赴法勤工儉學。
相識多年的兩人這次在北京的相遇進行了更多的接觸,一段時間過後兩人因志同道合的想法而深深地相愛了。
以詩寄情,愛有多深失去就有多痛
毛主席和楊開慧在一起時,楊開慧提出了三條特殊的要求。
在那個年代結婚還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情,通常是以整套的流程走下來,但楊開慧要求不坐花轎也不要嫁妝更不要媒約之言,可以說是把民間習俗的結婚傳統排除在外,但這也正好符合楊開慧所要「不作俗人之舉」的要求。
一方面楊開慧是要「不作俗人之舉」而另一方面也是對毛主席的愛意,以自己的方式傳達真情實感,更重要的是要保護毛主席。
毛主席因為參加革命的原因而常常不能陪伴在楊開慧身邊,兩人剛在一起的的熱戀時間,毛主席常常要因為革命而短暫地離開楊開慧。
1921年時毛主席要和楊開慧進行短暫的分別,《虞美人·枕上》這首詩詞作為毛主席對楊開慧的愛戀由此誕生。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詩詞間的婉約無不表現出這是一首有關愛情相思的作品,而對於毛主席來說在而立之年以詩詞寄託愛情,無不表現出毛主席對楊開慧的真情。
後來到了1922年兩人的長子毛岸英出生了,孩子剛出生不久,毛主席就被軍閥通緝再次被迫離開了母子二人,而這個時候楊開慧正懷了第二個孩子。
兩人相隔兩地在那個通信不便的年代書信成為了兩人感情的寄託,在信中毛主席稱呼楊開慧時只以一個字:「霞」,而在楊開慧回復毛主席的信中也以一字來稱呼:「潤」,兩人親密之情可見一斑。
在毛主席離開的那段時間,楊開慧和毛主席在長沙市郊清水塘22號的家成為了區委所在地,而楊開慧也擔任為區委的機要和聯絡工作。
到了1923年,毛主席曾短暫地返回過湖南一次,在清水塘22號居住了很短的時間,為了安全著想毛主席很快就又返回了廣州。
恩愛數年相聚甚少,每一次的離別無不摧殘著二人恩愛的心。
但在那個年代,相聚少有分別常有,參加革命的毛主席註定不會在一個地方停留太久,而大多數時候又無法攜帶楊開慧一起出行。
當年12月底時,毛主席又要離開楊開慧出去參加革命會議,會議自然是重要的楊開慧心中理解並支持。
毛主席為安慰楊開慧忍下心中的不舍,以詩詞寄託自己的感情:「揮手從茲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訴。眼角眉梢都是恨,熱淚欲零還住……」
每一次的離別都是兩人心中的痛,但兩人都知道,如果想要真正的長久,堅持革命才是真正的道路,現在的分別都是為了之後的長久。
在後來的日子裡毛主席和楊開慧雖聚少離多,但兩人通過書信的寄託以及信息上的傳遞,都能了解到對方的情況,楊開慧為了支持毛主席的革命也選擇在革命中工作。
在後來毛主席前往上海黨中央工作,思念毛主席的楊開慧帶著自己的兩個孩子來到了上海,在上海處協助毛主席工作,或許能在毛主席身邊和其一起工作就是楊開慧最快樂的日子。
在上海工作的那段時間,楊開慧自發組織女工進行開辦夜校,隨後更是跟隨毛主席一起回到韶山開展了農民運動,走到哪都要把夜校開到哪,從上海的女工夜校轉變到韶山的農民夜校,楊開慧從未說過這個過程中的苦。
在韶山的那段時間裡楊開慧幫助了不少農民從夜校中取得知識,但楊開慧總感覺自己做得還不夠,在農民夜校穩定後楊開慧離開了韶山前往廣州協助毛主席工作。
我們能從毛主席所編寫的報告中看到楊開慧的身影,因為楊開慧對毛主席研究的報告進行過收集、整理資料,甚至進行過編寫文稿。
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這段日子應該是楊開慧最開心快樂的時候,此後不論是毛主席去哪個地方開展革命,楊開慧往往都要跟隨毛主席一起。
不論是毛主席之前在韶山的工作,還是現在在廣州進行的工作,只要是楊開慧能和毛主席在一起的時間,都顯得那麼珍貴。
在楊開慧和毛主席結婚七年後,此時的他們已經有了三個孩子,雖然這些年聚少離多,但總歸來說兩個恩愛的人還是快樂的。
1927年8月時,楊開慧再次和毛主席分開,毛主席這次要去打仗了,和之前的情況不一樣,這次的工作充滿了危險性,所以楊開慧未能陪伴在毛主席身邊。
楊開慧盼望著毛主席勝仗歸來,但讓兩人都沒想到的是,兩人的這次分別竟是永別。
獻身革命,恩愛之人陰陽兩隔
毛主席得知楊開慧遇害後內心極度悲傷,往日與楊開慧在一起的快樂日子如今都化作為悲痛,
想起一次次的離別和相聚,毛主席感覺彷彿心都要被撕裂了一樣。
最終毛主席以8字致函楊開慧的親屬,以表示內心之痛苦:「開慧之死,百身莫贖。」
短短八字背後寄託的是毛主席心中的痛,對於楊開慧的逝世,這世間的痛或許沒有人能比得上毛主席心中的痛了,這份感情就算是過去就幾十年也不會改變。
在1957年2月時,楊開慧的好友請求毛主席抄錄一手曾經寫給楊開慧的《虞美人·枕上》。
作為回應,毛主席深情地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來回復楊開慧的好友李淑一,詩詞兩句:「忽報人間曾伏虎,淚飛頓作傾盆雨。」能感受出幾十年過後毛主席仍對楊開慧抱有極其深沉的愛意。
這份愛意一直持續到毛主席逝世,然而就在毛主席逝世後,在楊開慧的故居中發現了幾張手稿,讓毛主席和楊開慧兩人之間的恩愛之情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手稿出世,情深再現
在建國之後,國家的情況穩定了下來,這時候才開始對革命先烈的故居進行保護。
1982年和1990年兩次修繕楊開慧烈士的故居時,在牆裡兩度發現了楊開慧手稿的存在,從手稿的字跡上我們能感受到楊開慧對毛主席深情的愛意。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格外不能忘記。」手稿中楊開慧以家書的形式記錄下了對毛主席的思念,在分開的那段日子中楊開慧也未曾忘記毛主席的生辰,在這樣的日子中無法送去祝福只能以筆代心,寫下思念和祝福。
「聽說你病了,是積勞的緣故,這真不是一個小問題,沒有我在身邊,你是不會注意的,一定至死方休。」深夜中哄好孩子入睡的楊開慧寫下了這句話,雖不在毛主席的身邊但仍關注著毛主席的消息,對毛主席的一切都極為關注。
若不是楊開慧要帶3個孩子的原因,她也早就跑到了毛主席身邊去,楊開慧得把兩面都顧得上,這讓她在手稿上也寫下了自己不舍和毛主席分開又不能離開孩子的糾結心情。
手稿上的短短几句話體現出的是一位深情女子對丈夫的思念關係之情,同時又要照顧孩子無法前往丈夫身邊的糾結之感。
不論是哪方面,世人看過後都能觸動自己的心弦,跨越了半個世紀的愛情現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依舊能叫我們感動。
上世紀的革命之路讓楊開慧年紀輕輕時就失去了生命,滿心對毛主席的愛意讓她無懼國民黨的狠辣手段,甚至於面對死亡都不懼,但面對於孩子和身處遠方的毛主席時又會露出一名思念丈夫的妻子姿態。
楊開慧和毛主席之間的愛情不論過去多久都能撥動世人心中柔軟的心弦,而楊開慧的奉獻精神也更能讓我們感受到革命之人的頑強信念。
不論是哪方面的楊開慧,都值得我們世人去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