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台灣未來如何?1956年毛主席作出精準預言:只有兩條路可以走

對於「台灣問題」,一直是困擾著十數億中國人的一大難題,早在新中國成立之時,台灣便被國民黨反動派佔據,遊離在大陸政府的控制範圍之外。

彼時,在如何解放「台灣」這件事上,中央領導們紛紛提出了不同意見,而毛主席也對這些意見進行了一一點評。

1956年,在印尼總統蘇加諾訪華期間,毛主席精準預言了台灣的未來發展情況,他說道:「台灣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且其中一條還是走不通的。」

那麼,毛主席所說的「兩條路」究竟是什麼路?為何說其中一條是走不通的呢?

建國之初,台灣問題

1949年,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瞬間土崩瓦解,中國人民解放軍一路南下,先後佔領了南京、武漢等地。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只能倉皇南逃,著手準備自己的後路。

當時,國民黨有三個退守之處,它們分別是西南、海南以及台灣,蔣介石簡單分析了三者的優劣。

首先是固守西南地區,這是蔣介石最青睞的一種選擇,因為在抗日戰爭期間,這裡曾是國民黨的大後方,西南地形險要,位置易守難攻,北有秦嶺環繞,東有三峽阻隔,南方還有橫斷山脈,再加上國民黨駐紮的六十多萬大軍,說不定還真能擋住我軍的進攻。

其次是退守海南島,海南島是一個獨立的島嶼,且距離大陸非常的近,對於蔣介石來說,退守只是一時的,他依舊惦記著要捲土重來,因為海南便成為國民黨要員們提出的一個重要選擇。

最後是前往台灣地區,這是蔣介石的幕僚給出的一個想法,台灣島經過日本人的長期佔領,島內已經沒有共產黨的勢力,且台灣島與大陸之間隔著一條很深的台灣海峽,背後有靠著美國人的支持,完全可以作為國民黨反攻大陸的基地。

然而,蔣介石想得很美好,但是命運很快便為他做出了選擇。同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挺進西南,以強大的攻勢佔領了廣西全境,然後又乘勝追擊突破了國民黨的川鄂湘防線,一路打倒了重慶附近。到了這個時候,蔣介石也認識到解放軍的不可抵擋,他不敢有絲毫的猶豫,隨即選擇了前往台灣地區。

一個月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除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福建省全境,和隔海相望的台灣島嶼形成對峙。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祖國的和諧統一,中央領導們都建議用武力的方式解放台灣,而毛主席也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向全國人民宣布:「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

此後,粟裕將軍被任命為解放台灣的總指揮,成立了專門的前敵指揮部,籌劃所有的戰爭事宜。

按照粟裕將軍的計劃,解放台灣需要海陸空三軍的合作,最好先用空軍取得制空權,隨後再派出海軍把部隊運往台灣,最後讓陸軍的登陸作戰,進而一舉消滅國民黨反動派。

彼時,為了完成上面的計劃,中國人民解放軍緊急建立了空軍部隊,並派出大量的人才到蘇聯去學習空軍飛行技術。

同時,在粟裕將軍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第一支海軍部隊「華東海軍」也在江蘇泰州白馬廟成立,並在上海接收了一大批登陸艦艇和作戰船隻。

至於陸軍則反覆地在廈門、汕頭等地進行登島演習,準備為祖國的統一戰爭,奉獻出一份力量。

截止到1950年的夏季,我國為了解放台灣地區,已經準備了400多架戰鬥機,800多艘登陸艦和四十萬精銳部隊。

但是就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時候,在我國東北方向的朝鮮半島,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卻打亂了我們準備解放台灣的計劃。

這一年的6月25日,朝鮮戰爭突然爆發,這本是朝鮮民族的內部統一戰爭,但是美國政府卻打著「人道主義」的旗幟,悍然干涉到朝鮮民族的內戰中,聯合十五個國家一起對北朝鮮地區發動入侵。

兩天以後,美國人還派出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大港口,在台灣海峽開啟巡邏任務,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

由於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央領導們重新作出安排,打算先進行抗美援朝,打掉美國從朝鮮威脅我國的野心,再拐回來解決台灣問題,而原本用於解放台灣的部隊也全部被調往北方,準備進行抗美援朝戰爭。

轉變政策,和平統一

抗美援朝戰爭終於結束後,國內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經過三年多的戰爭行為,國家民生疲敝,各行業百廢待興,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嚴重下滑,為了讓老百姓過上正常生活,周總理提出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工作,全面恢復生產與發展能力。

經過兩年多的埋頭苦幹,中國人民終於把國內經濟恢復到二戰前的水平,國家的工業和農業都遠超以往的任何時期。同時,因為「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我國也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迅速轉變為一個工業國。

在這種情況下,「解放台灣」的事情也被再次提上日程,同年1月,我軍首次進行了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一鼓作氣打下了國民黨軍駐守的一江山島,這場戰鬥僅僅持續了不到十個小時的時間,就以國民黨軍被全殲結束。

面對著突如其來的一幕,國民黨蔣介石瞬間被嚇著了,他連夜把在一江山島附近的大陳島守軍撤走,並集結重兵在金門、馬祖兩座島嶼上面。

當時,美國政府在聯合國屢屢發聲,他們藉助這次的事情向國民黨施壓,打算讓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二島,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實現「兩個中國」的計劃。

而蔣介石卻不接受美國人的想法,他在面對記者採訪時說道:「在中國4000多年的歷史中,雖然偶有賣國賊勾結敵寇的事情,但是中華民族總能實現統一,我們堅持漢賊不兩立,這是一個中國人安身立業的基本立場。」

除此之外,蔣介石還反覆強調:大陸和台灣都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我們絕不容許有割裂行為的存在。

長期以來,我們之所以無法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主要原因就是蔣介石的政治對立和軍事對抗,造成國共兩黨根本找不到合作的共同點,但是經過蔣介石的這一發言,毛主席意識到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可能性。

既然能用和平解決問題,就沒有人想要動用戰爭,尤其是中國剛剛從戰爭中恢復過來,一旦再次爆發新一輪的戰爭,我國的經濟建設很有可能會毀於一旦。

其次就是冷戰時期,隨著蘇聯和美國的兩極對立,國際上已經開始避免戰爭的爆發,如果這個時候中國強行武力統一,很有可能會引發新一輪的戰爭爆發,這對中國的國際形象十分不利,西方國家也會藉此宣傳中國「好戰」思想,讓周圍的鄰國孤立中國。

最後是無論是打輸打贏都是中國人民自己的損失,我們已經比其他國家落後很多年了,如果不抓住機會快速發展經濟,那麼中國的下一代子孫必將會再次承受「落後就要挨打」的教訓。

綜合上述的三點原因,毛主席越來越傾向於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他多次在黨內提出和平統一的可能性。

1955年4月,在周總理參加萬隆會議前夕,毛主席專門交待道:「可相機提出讓美國從台灣和台灣海峽撤出,這是我們和平解放台灣的根本。」

彼時,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宣布:「為了實現中國人民解放台灣的正義要求,中國人民有權用一切方法解放台灣,其中包括和平解放台灣的方式,但是這需要美國從台灣和台灣海峽撤出一切武裝力量後,和平解放台灣完成中國統一才有可能。」

團結合作,兩條道路

萬隆會議結束後,毛主席專門就台灣問題做出重要指示,他說道:「古人有言,不咎既往,只要現在愛國,國內國外一切可以團結的人都要團結起來,為了我們的共同目標奮鬥,為了中國人民的富強發展。」

針對台灣國民黨的人員,毛主席還說道:「凡是能夠團結的,願意站在我們隊伍里的人,我們都要用起來,不要管他過去是做什麼的。」

「比如台灣國民黨,那裡還有一大堆人,如果他們站在愛國主義的立場,無論是個別人也好,還是部分人也罷,就算是集體人都來,我們也要保持歡迎,國共已經合作了兩次,我們還準備進行第三次合作。」

對於中國政府準備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國際社會一致給予了較高的評價,畢竟在這種特殊的時期,誰也不想因為一個地區的戰爭,引發新一輪的世界大戰

1956年,新中國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這個人是印尼政府的總統蘇加諾,他此行是為了感謝周總理出訪在印尼萬隆會議而來。

當時,毛主席熱情接待了蘇加諾,而蘇加諾也倍感榮幸,雖然兩國之間相隔萬里,但是蘇加諾對於毛主席的好奇卻在很早之前就已經產生。

在雙方會談中,蘇加諾主動提出了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事情,而毛主席反問道:「你為什麼覺得我們需要進入聯合國呢?」

蘇加諾回應道:「中國有著五億多人口,世界離不開你們,國際上需要你們代表中國人進行發聲。」

聽到這裡,毛主席笑道:「你看,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但是美國人卻視而不見,他們故意玩弄兩個中國的陰謀,只要台灣省還在聯合國擁有一席之地,我們就絕不會加入聯合國。」

彼時,如果中國答應進入聯合國,而台灣省又不退出聯合國,那麼美國便會以此做伐,在事實上造成「兩個中國」同時出現在聯合國的陰謀。

而蘇加諾又繼續追問道:「既然如此的話,那您對於台灣的未來有什麼看法嘛?或者說你們覺得台灣會變成什麼樣子?」

毛主席略微沉思了一下,說道:「台灣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通往華盛頓的,一條是通往北京的。但是華盛頓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也是中國人民不允許的,台灣最終的出路必然是回歸大陸完成中國的統一。」

對於毛主席的話,蘇加諾有著相同的看法,因為根據國際形勢來看,隨著中國的日漸強大,美國必須認同中國政府的存在,弱小的台灣只是美國扶持對抗中國的工具,一旦這個工具失去作用,美國必定會拋棄台灣。

這麼多年以來,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一切都如毛主席所說的那樣,首先是中國恢復了自身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台灣當局也被灰溜溜的趕出聯合國。

此後,美國又主動向中國示好,恢復兩國的外交關係,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讓台灣當局備受打擊。

眼見著中國的愈發強大,台獨當局也在做著最後的掙扎,但是我們堅信台灣會有回歸祖國的一天,台灣從始至終都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任何人都不可以分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