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如果能像司馬懿那樣能忍的話,三國格局將改變

「先勝而後戰」這是孫子兵法里的思維精髓,也是古往今來的許多戰爭的底層指導思想,作為世人敬仰的「智慧化身」的孔明先生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這先勝而後戰的指導思想,不光指軍事上的謀略,更是指在綜合國力和政治手段等綜合因素上的準備,如果有壓倒性優勢則戰。可是孔明先生當時不可能不清楚,單論國力和軍事實力的話,蜀國都不如當時的魏國的實際情況。如果說第一次決定北伐是因為魏國新皇帝剛剛上位,魏國國內政局不太穩定可以藉機攻佔些戰略要地的話,那麼後續接二連三的北伐的決策就完全違背了「先勝而後戰」的戰略思想了。五次北伐的實際獲得的戰略價值也是乏善可陳的,那麼孔明先生到底有沒有在第一次失敗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失敗後做復盤來反思出兵北伐的決策是否有迴旋的餘地呢?

如果說孔明先生拋棄了「先勝而後戰」的戰略思想而出兵的話,那軍事投機和軍事賭博的意圖就太明顯了。不管是否要承先帝之志,國家間的軍事行動肯定不是投機賭博能取得決定性效果的。而且蜀國當時的綜合實力之薄弱也是不爭的事實:人才匱乏(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勞動力匱乏(發明木牛流馬也是無奈之舉吧);政治環境也缺乏穩定(五次北伐中,至少有兩次是因為糧草供應不上退兵的,丞相名義上是管經濟的,連打仗時的供應問題都無法保障)。類似的情況看看孔明先生的先輩是如何做的。漢朝剛建立之初,因為國家已經被連年的戰爭和混亂的政治格局折騰的破敗不堪了,匈奴來犯,劉邦是血氣之人去打卻打輸了,劉邦一死,呂后就忍下了匈奴的羞辱與其和議,呂后用自己的屈辱為國家換來了休養生息的機會。經過幾輩的努力,漢武帝就依仗著強勢的綜合國力和多年精心準備的軍事實力把匈奴打得屁滾尿流了。所以作為著名政治家的孔明先生為何不忍一忍,休養生息把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以及政治環境都調整到有「勝」的境界時再出兵與魏國戰呢?


在蜀國的綜合實力處處落於下風時,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諸葛丞相非要不斷用兵?真實的原因肯定不是《出師表》中說,以報先帝之恩吧,在沒有「勝」的勢能支持下,窮兵黷武可只能把先帝打下來的基業慢慢掏空啊。與司馬懿的忍耐和呂后的忍耐相比,孔明先生想親手恢復漢室的理想顯得有點著急而失了方寸了。當然這裡會有更多更隱秘的原因使得丞相失去了耐心,丞相原本可以仿效漢時管理者或薪嘗膽甚至變法圖強積累「勝」勢的:搭建人才培養和招募系統;為增強軍事實力實施些新的法律;持續開發農業增加糧食產量;如果孔明先生能按住耐心仗著蜀地易守難功的特色,進行經濟發展軍事改革以及人才系統搭建的話,再配合先生髮明的諸葛連弩等先進武器和與東吳的聯合政治施壓,那麼在「勝勢」積累到達後,再與魏國開戰的話,三國局勢的發展恐怕就不會那麼迅速了。

丞相為何如此心急呢?是對後主沒有信心嗎?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