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唐玄宗想起張九齡,為何已後悔莫及?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西漢留侯張良是他的遠祖,西晉壯武郡公張華的十四世孫。唐代開元盛世的最後一個名相,著名詩人。

(一)自幼聰慧,才智過人

也可能受祖輩遺傳基因的影響吧,他從小就聰慧伶俐,才智過人,五六歲出口成詩,七歲就能揮筆寫文章了。在當地人的眼中,他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神童,是家鄉的驕傲。

七歲那年他隨家人遊覽寶林寺,恰逢韶州太守率衙門的大小官員來進香,眾多香客看見這麼多官兒來了趕快躲開,張九齡卻不當一回事,自干自的。

太守見他天真可愛,想逗逗他,就說,我出一個對子,你如果對上了,本官就將供桌上的果子送一顆給你吃。太守出了一個上聯後,誰想到話音剛落,張九齡隨口就說出了下聯。

太守暗暗吃了一驚,心想這孩子硬是不簡單,要出一個有難度的才行。想了想吟誦道 :一個童子,攀龍攀鳳攀丹桂。張九齡抬頭一看面前有三尊大佛,便答道: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太守嘆道:這孩子非等閑之輩,將來必成大器!

712年,張九齡參加太子李隆基在東宮舉行的考試,成績名列前茅,被授予右拾遺之職。李隆基繼位後,改任左拾遺。因與宰相姚崇政見不合,於是辭官回鄉。

回到嶺南老家不久,他打算為家鄉百姓解決出行難的問題。報經朝廷批准後,修一條連接南北的大庾嶺路。他親自擔任施工總指揮,徵集劈山開路的民工,多次登上險峻的山道,解決施工中出現的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艱苦的努力,打通了南北之間往來的障礙,促進了南北經濟和文化的交流。現代社會的人們,把這條路譽為「古代的京廣線」

因為修大庾嶺路有功,張九齡被朝廷召回京城拜為左補闕,後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中書舍人。

(二)秉公守則,直言敢諫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他秉公守則,直言敢諫,為開創「開元盛世」作出了積極貢獻。

張九齡多才多藝,棋下得很好。唐玄宗的棋藝與其不在一個檔次,但是個棋迷,經常喜歡找張九齡下棋,一心想比比高低。張九齡見唐玄宗迷戀下棋耽誤國事,就多次提醒他,皇上,迷戀下棋不好。唐玄宗那裡聽得進去。

有次張九齡有意讓唐玄宗的棋。不多一會,唐玄宗開始「將軍」了,張九齡的「帥」不動,唐玄宗著急了,說你的「帥」要被吃了喲!張九齡笑著說,下一盤棋,如果從開局到收盤,老帥該動的時候不動,車馬炮士相兵等棋子,不理老帥各走各的,這局棋當然輸啰。打個不一定十分妥貼的比方,料理國事就如下棋一樣,老帥該動的時候不動,各個子嘛......一席話說得唐玄宗面紅耳熱,但從心裡不得不服張九齡說得在理。

張九齡還朝後深為唐玄宗器重,733年,56歲的張九齡拜相,負責主持朝廷日常工作。當時范陽節度使得副將安祿山因在對契丹的戰鬥中失敗,按軍法送到京城,準備按程序經審訊後處以極刑。安祿山和張九齡是「老相識」了。

安祿山雖然是個胡人,但走上層路線,拉關係是個駕輕就熟的行家裡手。前幾年他到京城曾專門拜訪過張九齡。張九齡真格有火眼金睛喲,僅僅只交談一次就洞察了他的內心隱思,斷定他是一個犯上作亂之人。他給侍中裴光庭說,以後擾亂幽州的傢伙,必定是這個胡人安祿山。

這一次是安祿山自己闖到「槍口」上了,絕不能姑息養奸。他立即給唐玄宗彙報,堅決要求嚴格按軍法從事,以絕後患。唐玄宗認為張九齡是杞人憂天,在楊貴妃的枕頭風狂吹下,一意孤行作出決定,赦免安祿山,讓其回了范陽。張九齡去世不久,「安史之亂」發生了,唐玄宗想起張九齡的遠見卓識,已後悔莫及。

(三)唐代詩壇「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是張說提攜的眾多新秀中的一位佼佼者。張九齡擔任宰相後,繼承張說的傳統,也經常提攜才子們。他曾推薦孟浩然荊州府的幕僚,提拔王維擔任右拾遺。杜甫年輕時曾打算把自己和作品呈給他指點,可惜久久沒找到機會,晚年想來還覺得很遺憾。

張九齡的詩文精妙,佳作多多,有「詩人宰相」的雅稱。他尤其擅長五言古詩,被譽為詩壇「嶺南第一人」。他的詩完全清除了唐初沿襲下來的六朝詩歌那種綺麗靡靡的風氣。詩風清淡典雅,語言素練質樸。代表作品有《曲江集》等。

最後,讓我們共同欣賞他的《望月懷遠 》詩。原詩從略。筆者試用散文譯出:

明月從海上冉冉升起來啦,身在天涯海角的親人們都在望著明月。有情人總是怨恨夜晚漫長難捱,整個晚上都在一直思念著遠方的親人。夜深了他熄掉手中的蠟燭,來到窗邊遙望,更覺得月亮皎潔可愛。披上厚厚的衣服走到屋外,感覺到夜風悠悠露水滴落的陣陣涼意。遺憾!不能把美好的月光滿滿地捧在手裡,等到相會時送給那遠方的親人。哎!回屋睡下吧,好在夢中與遠方的親人相會。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雜文學會理事、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理事。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