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其實是一個"高幹子弟"

在《馬關條約》簽訂後的幾個月之間,中國朝野在痛定思痛之餘,大家真是洗心革面,想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辦報辦學,組織社團從事革新。那時中國居然也有「高幹子弟」(且用今日的語言來說)——那批有改革思想的「高幹子弟」,如張之洞的兒子張權、曾國藩的孫子曾廣鈞翁同龢的侄孫翁斌孫、陳寶箴的兒子陳三立(著名史學家陳寅恪之父)、沈葆楨的兒子沈瑜慶、左宗棠的兒子左孝同等數十人——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湖北巡撫譚繼洵的兒子譚嗣同了。

寫歷史的人不能小視「高幹子弟」這個東西。因為他們得天獨厚,家庭影響深遠;受的教育最好,知道舊政權的內幕最真切,接受新思想也最快。他們如果不流於吃喝嫖賭、貪贓枉法而有心為國為民,他們往往是傳統中國里最精彩的接班集團或進步改革人士。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9月21日,西太后發動政變。慈禧連發諭旨,捉拿維新派。譚嗣同聽到政變消息後並不驚慌,置自己的安危於不顧,多方活動,籌謀營救光緒帝。但措手不及,計劃均告落空。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以死來殉變法事業,用自己的犧牲去向封建頑固勢力作最後一次反抗。他對勸他離開的人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第一位學生是學堂年紀最小的學生,十六歲就入學了。他就是蔡鍔,近代中國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和革命家。

第二位學生叫楊昌濟,雖然沒有蔡鍔那麼優秀的功績,但多年後自己創辦了學堂,培養了另一位優秀的學生。這位操著湖南口音的學生深受楊昌濟的喜愛,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這個優秀的學生後來做了什麼,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非常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