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往事:林則徐銷煙,流放的英雄,百年後的虎門郵展

1838年,深冬的紫禁城,響起一陣嘈雜的馬蹄聲。

這是道光皇帝連續8天召見林則徐,他有在皇城騎馬、乘車的特權,是皇帝身邊的紅人。

那年的最後一天,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南下禁煙。

6個月後,聲勢浩大的虎門銷煙,震驚中外,龍顏大悅的道光帝寫道:可稱大快人心事!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林則徐就被道光革職,任憑新任欽差大臣審訊發落。

從天子寵臣,到流放邊疆,林則徐的後半生總被史書與「鴉片戰爭」相結合,但關於這位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悲歡離合與顛沛流離,卻鮮有人知他與道光之間的若即若離...

1839年6月3日,東莞虎門的海灘,人群涌動。

在上萬人的目光下,林則徐下達命令:

銷煙

下一刻,士兵們將成堆的鴉片倒入銷煙池,又撒上石灰粉、鹽巴。

這場白色煙霧,持續了整整23天,共有2萬箱鴉片被銷毀,總重約為237萬斤,史稱「虎門銷煙」。

為此,道光皇帝專門在林則徐的生辰日,親自寫下「福」「壽」二字,命人送往虎門。

在舉國歡慶的時刻,林則徐深知英國人不會就此罷休,必會出動堅船利炮奪回顏面。

於是,他連夜整頓廣東海防,以備敵人來襲,最終英國戰艦被狙擊在了廣州之外。

然而,在東南沿海受挫的英國並未返航,而是兵分兩路進攻定海、天津,憑藉先進的火炮直逼京城。

在另一邊,主張議和的琦善藉機進言:只要嚴懲林則徐,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儘管林則徐屢次進諫,闡述禁煙的重要性,依舊被革職,貶往浙江鎮江。

林則徐在被貶途中,寫下一聯:孤舟轉峽驚前夢,絕蹬飛泉鑒此心。

他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投入了鎮江的海防建設,不僅深入實地勘察,還參與堡壘修築。

在鎮江,林則徐鑄造的一門8000斤火炮,成為了當地日後抗英的主要手段。

但在有心人眼中,這時的林則徐就像21世紀的兔醬——有事沒事,就被白頭鷹拿出來甩鍋。

1841年,廣州駐軍擅自攻打英軍,結果大敗。

為了推卸責任,他們在奏摺中寫道:英軍願議和,唯痛恨有林則徐此人。

數月後,林則徐再遭流放,被貶往新疆伊犁。

在讒言與變故面前,他再次寫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1842年,58歲的林則徐歷經122天,抵達伊犁

在這裡他受到了軍民的盛情款待,在他們眼中,林則徐不是罪臣,而是抗英英雄。

在新疆紮根後,林則徐帶領百姓開闢了20萬畝荒地,讓1000多戶居民有棲身之所。

隨後,他又捐出自己的私銀興修水利,並拖著病軀,帶領10萬人,用4個月時間挖出一條長200公里的河渠,解決了阿齊烏蘇10萬畝土地的灌溉問題。

出於感激,當地人將其命名為「林公渠」。

事後伊犁將軍在奏摺中提及了林則徐的功績,道光帝的回復言簡意賅毋庸來京,可赴任時,即赴新任。

同時,面對王鼎重新啟用林則徐的勸諫,道光的回復依舊是:閑時替朕捎個話,朕與林則徐此生不復相見。

對於這一樸素迷離的歷史,有人認為,道光是在保護林則徐;有人認為,他是刻意斬斷彼此,從硝煙事件中脫身,至今缺乏權威定論。

1850年,拜上帝會在廣西掀起動亂,66歲的林則徐再次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負責剿匪。

但重病纏身的他,卻在啟程17天後病逝,臨終前喚子代筆,在最後一道奏摺里寫道:上負聖恩委任,只期圖報於來生。

當時間回到1839年,沒有人會想到上刻還是銷煙英雄的林則徐,下刻竟會成為流放邊疆的罪臣。

在英雄顛沛流離的11年間,清廷也陷入了妥協與淪陷的亡途,將昔日的天朝上國送進了千百年的屈辱史中。

只有東莞虎門,作為打破舊思想的第一站、銷煙的前沿,一代又一代人用生命與汗水,演繹了一曲英雄城市的輓歌,始終秉承著那動人心魄的文化的延續。

2022年8月26日,在林則徐銷煙183年後,虎門迎來了一場國家級郵展,來自32個省級協會,攜帶1192框展品參加。這場郵展將改變人們對虎門「服裝名城」的狹隘定位,它將用文化的方式時刻提醒後來者:勿忘國恥。

在遙遠的新疆伊犁,穿越了高山與荒原的林公渠,仍在向前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