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國印」是如何誕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這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它是新中國創建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鈐印公文的憑證信物,也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堪稱「第一國印」,它是如何誕生的呢?

國印印章方形圓柄,印面邊長7厘米,章體厚2厘米,柄長9.3厘米,為製作精良的黃銅鑄造。關於國印的鑄造者,由於相關史料缺如,一直不為人知。有人猜測,國印是中國人民印刷廠鑄造的,但中國人民印刷廠鑄造的印坯,都是印柄與印體一體澆鑄,而國印的印柄、印體卻是分開鑄造,再套螺絲扣旋接而成的。據鐫刻家張樾丞的兒子張幼丞回憶說,國印是在北京琉璃廠一個小廠——謝平銅鋪現鑄的。

謝淑傑接受北京日報記者專訪

鐫鑄國印從毛主席親自批示到啟用只有短短五天時間,時間緊迫刻。印首先要完成的就是銅胎鑄造任務,當時,作為政府印信籌備成員的柴峻沛,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謝平銅鋪的掌柜謝平師傅。

謝平

柴峻沛在新中國成立前,長期在北平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在前門廊房二條勸業場後門開了一家刻字店,用給人篆刻圖章作為身份掩護。與謝平的相識,起初是緣於圖章篆刻的業務往來。

謝平銅鋪舊址

謝淑傑回憶說,母親曾經告訴他們,抗戰時期,柴峻沛遭到日本兵追捕,受到敵人的嚴刑拷打,是父親出錢參與了對柴峻沛的營救。謝平的徒弟們說,柴峻沛是彭真線上的人,是地下工作者。師傅曾經救過他。柴峻沛信任謝平,對他的人品從心底里認可,再加上謝平有一手制銅的好手藝,因此,在籌劃國印鑄造人選時,柴峻沛毫不猶豫地推薦了他。

謝平與家人

澆鑄國印的材質和尺寸要嚴格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的鐫鑄要求。銅鋪接到任務後就緊鑼密鼓地幹了起來。先做出印章章體及印柄的模具。國印雖為銅製,但並非純銅,而是以黃銅為主的合金材料。

謝淑儀接受北京日報記者專訪

謝淑儀告訴日報記者,這種材料並無具體配方,都是父親謝平根據對硬度、亮度、顏色的要求,憑藉多年經驗,一點一點勾兌出來的。謝平特意多兌了一些銨,這樣會增加印章的密度和黏度,澆鑄出的印坯質地更為堅硬。他親自將合金銅料送入熔煉爐中高溫熔化,澆築出印體和印柄的毛坯。毛坯澆鑄完成後,再和徒弟們一起反覆打磨成型,並精心地將印體和印柄套螺絲扣旋接成完美的一體。

銅坯完成後,迅速交到篆刻名家張樾丞的手裡,用整整兩天的時間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15個宋體大字雋秀清晰,舒展大氣。

張樾丞

國印上交前,按照特殊規定,不能打樣留底。銅鋪在鑄造時,在印章的四角都留有高台,待上交國印那天,才磨平、開封。新中國第一枚國印就在這種秘密的狀態下鐫鑄完成了。

1949年11月1日,經中央人民政府統一編號後,國印正式啟用。這枚國印在新中國創建初期多次行使它的神聖使命,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以後的日子裡,謝平的兒女們時常聽到父母,以及父親的徒弟們說起,鑄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印、中央首長們的印章,尺寸、重量都不一樣……然而,他們聽到父母和叔叔們說得最多的卻是——「保密」兩個字。

謝平家人向國家博物館遞交相關材料,國博接受雙方簽字

2021年4月1日,當年北京琉璃廠謝平銅鋪的掌柜——謝平的子女,帶著相關檔案、回憶材料,以及知情人士的證明材料,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證明新中國第一枚國印就是在父親的謝平銅鋪鑄造完成的。至此,一段塵封七十餘年的往事才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

謝平家人在國家博物館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國務院為最高國家權力執行機關。至此,包括新中國第一枚國印在內的210枚政府印信完成了歷史賦予它們的使命。1959年5月,這些印信交由中國革命博物館永久珍藏。如今,新中國第一枚國印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原標題:新中國「第一國印」是如何誕生的?)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 張鵬 作者 穆慧

流程編輯:u011